江城子苏轼原文 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信州作原文: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临江仙·信州作翻译及注释
翻译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注释1信州:今江西上饶。2江城:即信州,因处江边,故称。3残僧:老僧。语自杜甫《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4「松间」句:在松下捣药,竹间晒衣。5水穷句:王维《终南别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词化用王维诗句而略有变化。6幽禽:指杜鹃。缘底事:为什么。7青山二句:这两句全部袭用范仲淹《越上闻子规》诗成句。不如归:杜鹃鸣声悲切,如呼「不如归去」。

临江仙·信州作创作背景
晁补之颇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与才干,但因受牵连于新旧党争。公元1099年,晁补之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被贬监处、信二州(处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酒税。此词就是作者于在信州任上的作品。
临江仙·信州作鉴赏
这首词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这二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松间药臼竹间衣」三句紧承「残僧野寺」一句而来,写其行迹。词人并没有因与残僧野寺相依而感到凄惨悲伤。反而,在松荫竹翳的掩映下,一声药臼响,一角衣衫影,就能给心头增加无限的欢愉。这里「一臼」、「一衣」,由于意象的典型性,取得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化用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虽然只是在文字的排列上略作了调整,但由于将「水穷」「云起」突出到前景位置。因而其艺术效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行到水穷处」是顺写,象征意义不大明显,而「水穷行到处」强调了「水穷」,就突出了山穷水尽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在宦海中的山穷水尽。同样,「云起坐看时」较之「坐看云起时」也突出了「云起」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此刻是在冷眼旁观政治上的翻云覆雨。
下片仍然描写「野寺」中的所见所闻,但心绪的苍凉、悲苦却借景物的描写较为明显地流露出来。「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这两句词巧妙地抓住一个「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苦来醉耳边啼」应作「醉来耳边苦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一句紧承「苦来醉耳边啼」而来,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时间既晚,则啼叫之久可知。「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两句托出全词的主旨:这儿的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在这里实际是借鸟的啼声,表达自己「他乡虽好,不如归去」的心声。这「青山无限好」显然由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诗句化出,两句合起来又暗用王粲《登楼赋》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二赋作意。尽管这儿的山水很美,有松林竹林可供盘桓,有水有云可供观赏,但毕竟身在官场如鸟在笼中,终不如退守田园那么自由自在。
这首词以鸟能人言、人鸟共鸣的巧思妙句,外化了词人自身微妙复杂的隐秘心态,可谓深得托物言情之真昧。
全词意境凄清幽冷,情感深沉。此词除了极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另一特点是善于运用前人成句,且做到切合词旨,手法成熟。
诗词作品:临江仙·信州作诗词作者:【宋代】晁补之诗词归类:【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