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王追妻 解密:冷血曹操为何要置头号大功臣荀于死地?
解密:冷血曹操为何要置头号大功臣荀于死地?
《三国志》:荀不赞成曹操宜进爵国公,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则说荀以忧薨,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对于曹魏头号大功臣荀之死,一直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神秘事件。网络上正统的看法多肯定他是因反对曹操自立为公加九锡,也就是反对曹操篡汉而被迫自杀的。这种观点褒誉荀是有理想的人,也就是属于杀身成仁的英烈了。
不过这个观点很可疑。荀不可能属于反对曹操篡汉的人物,更不可能是汉朝的殉葬者。理由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荀是曹氏成帝业的主要策划者荀一生为曹操制定过无数重要谋略,其中不少明显地为曹操建帝王之业服务,荀自己也直接了当的表明此点。下面的例子就很清楚,兴元二年荀劝曹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他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建安元年劝曹操迎汉献帝时说: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在劝曹操建立各种制度时,以舜、汉高祖及光武帝为例说明其重要性。再三以开国帝王为榜样说服曹操,以义帝比喻汉献帝,其含意是很清楚的。荀没有以齐桓公的尊王攘夷霸主之业来劝说曹操,更不是用周公的王道,而是明明白白地以辅佐开国之君的架势在为曹操服务。否则他是不会接二连三的以开国帝王来激励曹操的。像荀这样具有极高智慧的大谋士,是不会再三用词不当而造成误会的。只能说从一开始荀就是以助曹操一统天下成帝业为己任。
二,荀从没有真正为汉献帝服务曹操迎来汉献帝后,荀就任皇帝的侍中兼尚书令,也就是任献帝的亲近的高级顾问,并管理奏章诏书等,担任着类似于秘书长的职务。这当然是按曹操意思任命的。曹操常年在外征战,留荀在京城为他控制皇帝。荀也确实不辱使命,献帝只能是听话的傀儡,曹操可以放心在外打仗。在荀任此职的十七年中,没有他为献帝的利益出谋划策的任何记录,未见他为献帝作任何好事(除了建议曹操迎献帝来当工具之外),只有他不断为曹操出各种极高明策略的记载。一生如此,而在最后殉难,太不合逻辑了。如荀有为汉朝皇帝服务之心,虽然不可能使东汉避免灭亡,但是,改善献帝的处境,以荀之高明,使献帝生活的舒畅点,稍有点安全感,在位时间稍长一点,可能性还不能说绝对没有。
三,东汉灭亡没有殉难烈士在董卓之乱后,汉朝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文臣武将都有各自的主公,有不少人是绝对忠于自己的主公的,早把皇帝忘在脑后了。例如,袁绍的谋士沮授、审配都被看作忠烈之士,为袁氏尽忠。审配更是在临刑刑前大呼,我主在北方,要面朝北方去死。在他心中确实把袁绍的猪狗般的儿子当自己的主子,而完全没有南边的汉朝皇帝。在董卓之乱后,找不到一个真正为汉殉难的烈士,在这样大环境中,突然冒出荀这么一个杀身成仁的英雄,实在是不合常理。
根据以上几点,真是无法以有理想、品德高尚等词汇来描述荀之死。但是,当董昭向荀谈及准备进爵曹操为公及加九锡时,荀的确表示不同意,而且,从时间上看也确实和他的死有某种因果关系,荀死后第二年,曹操就为魏公加九锡。和以上所讲似有矛盾。究竟荀死因是什么?前面已经讲了,荀一生就是为曹操一统天下成帝业而殚精绝虑沤心沥血,怎么在曹操要跨出关键一步时却不赞成呢?很可能不是原则上反对,而是策略上有不同意见。
这个不同意之处可能有二:一是一统大业尚未完成,南边还有孙权、刘备、刘璋等。在荀看来,可能改朝换代的时机尚未到。曹操自己也可能是这样看,他并未在生前当皇帝。二是加九锡是王莽在篡汉前玩过的把戏,王莽的名誉极差。很可能在荀的观念中,要成帝王大业是不应该学王莽,而应以一种看似更高明的手法。本来,这样的分歧倒不一定会成为死罪,但是,由于曹操的疑心极大,越老越重,任何和他意见不一致都会引发他高度怀疑。另一方面曹操也可能以为当时有必要、也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这样,荀就很难活下去了。据《三国志》中裴注引《别传》中说,荀想借他犒劳军队的机会和曹操面谈,但被曹操揖而遣之,拒绝了。荀想谈什么?不知道,有可能和加九锡等事有关。曹操拒绝和他谈,说明曹操已经有了置这个头号大功臣于死地的决心了。虽然荀曾被他誉为自己的张良,结为儿女亲家,断言天下之定,(荀)之功也,曹操也不会手软。能力越强,功劳越大,威望越高,像曹操种人一旦起疑,处理起来只会更狠。荀实际上是死于曹操的多疑和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