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后塘龙窑 古焱龙窑的历史

火烧 2023-01-25 14:22:20 1087
古焱龙窑的历史 1.贡兴窑历史来源,建于什么年代,以哪类陶瓷出名贡兴窑:位于铜官陶瓷总公司六厂内,现窑基骨架尚存,上半截还保存了约25米窑身和一个完整的烟囱。此窑建于明代。而长沙铜官窑(1961年7月

古焱龙窑的历史  

1.贡兴窑历史来源,建于什么年代,以哪类陶瓷出名

贡兴窑:位于铜官陶瓷总公司六厂内,现窑基骨架尚存,上半截还保存了约25米窑身和一个完整的烟囱。此窑建于明代。

而长沙铜官窑(1961年7月划入书堂乡,今属丁字镇)包含了范家窑,窑头冲窑,花果窑,外兴窑、贡兴窑,义兴窑、仁兴窑都诸多古代陶瓷生产地址。

后塘龙窑 古焱龙窑的历史

产品种类 多达数十种,其中以、碟、罐、洗、坛、壶、灯等为主炉、杯次之,还有砚、瓷座。

铜官制陶的工艺,主要有几个特点。成型“三绝”。通过拉坯、捏坯、印坯三个环节使产品成型。拉坯是在一个旋转的转盘中心,放上柔软可塑的泥,陶工用双手操作向上挪动,按照意志拉扯出各种圆形的产品;捏坯是用于缸类产品成型的一种技法,先按缸类规格做好缸地,待一定程度后,再用一根泥条挽在右手臂上,两手合压,右手捏泥条在内侧,左手掌压泥条在外侧,将压扁的泥条均匀堆接,直至缸体成型;印坯是在一个具有吸水效果的陶质印模内,印出各种花纹图案的泥坯,然后粘合成一个器皿;陶瓷的烧成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说:“炉中取宝。”温度的掌握是一门学问,过去,陶工们没有设备,看火全凭经验,当窑内温度达到一定火候时则停止投柴,看窑膛内产品的亮度和色度。如果发亮则釉面熔解附在了产品上,色泽泛白,温度到位,关闭本窑眼,打开上窑眼,火位上移,依次进行,直至整条龙窑烧成落火。出窑后,一件彩陶就诞生了。

铜官是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这里千年窑火未绝,陶瓷艺术被传承至今。唐时,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色彩比较单一。长沙铜官窑创造性地将绘画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把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笔粘上颜料直接在未烧制的瓷胎上绘饰图案,然后再盖上一层釉入窑烧制。通过熟练掌握窑温,使瓷器呈现褐、绿、酱、铜红等一种或多种色彩,这就是釉下彩技术,专家们称其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铜官的先人们就创造性地将工艺和环保二者兼容,不能不说是历史奇迹。同时,铜官陶瓷的制作,从泥土到器物,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通过火的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利用自然界的物质特性,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技术,不能不说是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创新和壮举。

2.董陶窑的文化是什么

董陶窑文化

陶瓷文化史中国的国粹文化之一,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在速食文化风靡的今天,能拥有一份雅致的心情,抱着一个瓷坯,静静的写写画画,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外在的物化表现,实属难得的文人情怀。

陶瓷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艺术,而是涵盖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人文等诸多范畴。一脉陶瓷的发展史,便也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

董陶窑,坐落在繁华的京城,似乎很难想象在这里还有这样一座集设计、生产、销售、定制于一体的陶瓷艺术公司。一座古朴典雅的小院,透着的是古色古香。区别于院外的车水马龙,喧嚣纷杂,这里总是显得那么安静。艺术家们钟爱这里,因为这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媒介,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潜心艺术的场所。 喜欢静静的欣赏着艺术家们安静的创作;喜欢看着客人们对这一切表示出的新奇和不可思议;喜欢客人们露出欣喜的神色,钟爱的眼神;也喜欢听客人们对这里的赞誉,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因为这是一种肯定,这种肯定让我们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前进,继续努力。

从成立至今,董陶窑一直秉承着“精工细作”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在这里,我们所制作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艺术品、收藏品。

董陶窑以“弘扬陶瓷文化,打造陶艺精品”为宗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全力整合首都文化资源,汇聚社会各方力量,立志把董陶窑建设成为集研发、交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陶瓷艺术示范基地。

茶与陶瓷艺术的结合,成就了千年的茶文化。陶艺是中华国粹,茶艺是民生传统。董陶窑以传承祖国经典文化为己任,大力弘扬祖国的传统制瓷技术。董陶窑瓷器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广大的饮茶爱好者提供上乘品茗佳器。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董陶窑美好的明天,为祖国的陶瓷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请问谁知道 赵家钧窑 瓷器的历史啊 谢谢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宫廷龚断为官窑,一方面从民间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同时又采用种种措施限制民间生产钧瓷,就连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控制越严,偷袭越甚,传播更广。所以从宋以来,仿钧之风波及全国,尤其到了金元时期,更风靡一时,近而达到复苏的程度。

在钧瓷的故乡禹州神垕镇一带,【从赵家门】的唐代花釉兴起,直至刘家门窑从北宋初年已获成功,到北宋晚期官办的钧窑又设在禹州城北门里的古钧台。由于钧瓷盛名于世,各地竞相仿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庞大的钧窑系。

4.宋代温家钧窑图大会全

钧窑,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燿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能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中文名

钧窑

外文名

Jun

位 置

钧州(今河南禹州一带)

地 位

北宋瓷艺之首

属 性

北方青瓷系统

时 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5.孟家井村谁能告诉我下它的历史呀

孟家井村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下辖村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孟家井村位于市区以东,距太原火车站15公里,地势呈山区阶梯状分布。

村东紧临307国道,西靠杏花岭、北至小山沟村,南与小山岩村毗邻。全村有315户居民,共计1050人,党员5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8人、五保户3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70人、参加新农合达到90%。

全村占地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平方米,村里自然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307国道直通东西,交通四通八达,通讯极为便利。近年来,郝庄镇孟家井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打造“生态文明村”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步伐不断得以加快。

在做好退耕还林的同时,积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老年公寓,目前初具规模。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金代榆次窑白釉黑彩玉壶春瓶。

据了解,这是目前惟—标明产地的榆次窑产品。尽管岁月在瓶身留下了许多磨痕,但它依然优雅挺拔、韵味十足。

一件文物是静态的,但它的历史却是动态的。八百年中不知它有怎样的经历,沉默的背后又有多少委婉曲折的故事。

脚下有800年灿烂文明人们常说,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在陕西。黄河东西两岸华夏文明可谓灿若星河。

中国的英文译名就是陶瓷的意思,而我们山西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曾经是古瓷窑址众多的省份。不知是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给予了它充足的黏土和似乎永远采不完的煤炭,赐予了它瓷业生产的各种先决条件;还是勤劳手巧的工艺人,眷恋着它,在生生不息的黄土地上书写着绵绵不断的华夏文明。

孟家井是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的一个村子,过去曾是孟家井乡政府所在地。孟家井村位于太原市东15公里,东临寿阳,北靠阳曲,南面榆次。

传说宋朝杨家将孟良曾于此地屯军,凿井取水,所以取了孟家井这个名字,至今村里还遗存两口古井,井水依然甘甜爽口。孟家井无疑是个古村,这里不仅是古代榆次窑窑址,而且是窑神伯灵庙遗址。

因孟家井旧属榆次县,所以孟家井的瓷窑称为榆次窑。如今走进孟家井村,虽然窑火已经熄灭,四周已是农田片片,但进村的路上铺垫着的依然还是厚实的匣钵,村中到处散落着瓷片和窑具,金元两代的白地黑花瓷片和明代的孔雀兰琉璃瓦残片随着泥土一同垒成了村民家的院墙。

在一处山坡的断层中,还能清晰地看到约两米宽十多米长的瓷片层。村东北原有《重修伯灵庙记》石牌,曾记载了当年的烧瓷盛况。

孟家井瓷窑遗址是第一批省保文物孟家井窑址于1959年被当地文物工作者发现,通过调查和考证就是史书记载的榆次窑。1962年在文物普查中,我省曾组织考古工作者赴孟家井窑遗址进行了调查、挖掘,窑址所存瓷窑和瓷片不但为了解孟家井窑瓷器烧造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对研究北方金元时期瓷器发展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所以1965年我省首次公布文物单位时,孟家井窑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调查情况看,瓷片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村北的台地上和村西大道东侧。村北以烧造黑、白、青、紫釉器为主,村西大道东侧主要烧造白釉印花器。

瓷片堆积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从采集标本看,器型以民间实用的碗、碟为多,同时还有罐、钵、灯、枕等器物。

釉色以黑、白釉为主,另有少量青、紫釉器物。在烧制方法上,采用盘、碗内底刮釉一圈的叠烧方法,可以提高每窑的装烧量,既节省燃料,又提高产量,是金代陶瓷工匠的杰出创造。

此外还采用支钉、垫圈支烧等烧造方法。白釉器造型以碗、碟为主,其中以白釉印花碗为精。

其特征是:器型大而薄,碗内心有涩圈,印花多为菊花、牡丹及莲花,碗心多装饰月花锦,釉色柔和,似牙白色。黑釉器造型有碗、钵、盒、罐、灯、碟等,以碗、钵为多,釉色多发亮,个别发灰。

青釉数量不大,但比较别致,主要为碗、碟、枕,以碗为多。釉面有玻璃质感,釉色有的呈黄绿,有的发灰青,有的近似黑釉。

碗大部分为印花,也有划花,明显受陕西耀州瓷窑青釉器影响,图案主要有宋金时期常见的菊花、牡丹、莲花,碗心也有同白釉印花一样的月花锦及文字装饰,书有“福”、“花”、“郝”、“万”、“金”、“巨”、“之”、“山”等文字,这些文字中有的取其吉祥,有的以工匠姓氏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具有很浓的金代陶瓷特色。《永乐大典》有“磁窑在榆次县北六十里孟家井。

按《晋阳志》云,窑五十座”的记载。据明代《重倒白灵庙记》记载:“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氓大率约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由此可知,明代时孟家井一带仍然是窑业兴旺,当地大约有三百多户人家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50余座瓷窑炉火蒸腾。孟家井作为一个北方民窑,它的名字虽不如距离较近磁州窑名声赫赫,却也是我们山西的一座名窑,这与它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有很大关系。

榆次窑处于我省中部,这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人口兴旺,有大量的瓷器需求。据考证,孟家井瓷窑至少创烧于金代晚期,元、明时期达到鼎盛,规模。

6.吴祥瑞是哪个朝代的人

“吴祥瑞”是出自“五良大甫吴祥瑞造”吗?其实,吴祥瑞是日本人。五良大甫吴祥瑞的故事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五良大甫指的是日本陶艺家伊滕工郎大夫·伊滕五良大辅,日本伊势松阪人,亦说日本松坡人。明·正德年间(1510~1511),他跟随日本的僧人了庵、桂悟、来到中国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在景德镇学艺期间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吴祥瑞。他在中国学艺五年,五年间他刻苦学习,(亦有史料记载为三年)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师傅、工匠们请教、取经。在师傅们的传授和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全套的制瓷技术,并在中国景德镇亲手制作了上万件瓷品,于正德十年(1515年)回国。同时,他带回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土和釉料,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把中国的青花制瓷技术带到了日本,开始了日本青花瓷器的制作年代。他为日本民族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瓷圣”。

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瓷器胎质细白,器型规整,釉层亮丽;青花发色优美,图案内容变化繁多;纹饰表现出了强烈的日本式审美特色,自古以来就倍受称道。因为当时烧制青花瓷器的青料非常昂贵,当时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贵族使用,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后来,在日本的有田发现了制瓷原料,并成功地烧制出了瓷器。初始的产品多是仿制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以后逐渐融合日本自身的岛国文化,形成日本大和民族的美学风格。瓷品重视内在的高雅,甚于外表的装饰。当时,伊万里窑烧制的瓷器,大多刻画或书写“吴祥瑞”或“三郎大夫祥瑞”,“五良大甫 吴祥瑞造”等款识。

后世仿“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类款识的瓷品也较多,最早出现在明末崇祯年间。由于当时国库匮乏,景德镇官窑瓷业衰落,生产的大部分瓷器质量粗糙,官窑瓷陷入了低谷阶段。然而,民窑在这时期却有较大的发展。在一路销往日本的外销瓷器中,出现了一批“五良大甫 吴祥瑞造”款识的青花瓷器,制作极其精良。其复杂精湛的工艺,新颖实用的造型,清新雅致的青花,和独特而多变的图案、纹饰,深得日本人民的喜爱。被日本称作为“祥瑞”或“祥瑞手。只可惜这些瓷器精品大都销往国外,国内极其少见。

希望能够帮到您!

7.瓯窑的历史

瓯窑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瓯窑是浙江主要瓷窑之一,唐代窑址分布于浙江的有温州、永嘉、瑞安、苍南、瓯海等地 。

晋人潘岳在《笙赋》中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说文》云:“缥,帛青白色也。”说的是用青白色瓷器喝美酒。同时代的杜育在《荈赋》中说:“器泽陶简,出自东隅。”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里转引《荈赋》时为:“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明、清沿袭此说,并进一步的发挥。如《景德镇陶录》“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陶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亦越地,‘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发矣”,“是先越州而知名者也。”因此,瓯窑引起了史学界与陶瓷界的注意,把它当作一个早于越窑的历史名窑。但是,隅与瓯是音近而误,而“东隅”与“东瓯”两者有很大差别,“东隅”泛指东方,在吴晋时期的东方,还有越窑与婺州窑,而且大量考古资料证实,越窑瓷业比瓯窑发达,制瓷工艺与瓷器质量也比瓯窑高。晋代文人所赞誉的究竟是瓯窑瓷器,还是指越窑青瓷,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瓯窑窑址是1937年夏陈万里先生首先在温州市西郊将军桥附近的西山护国岭脚发现的,并作了实地调查。这是一处唐宋时代的窑址。范围大,堆积层丰富,瓷器质量高,是瓯窑的典型窑址之一,它的发现是对瓯窑青瓷研究的一个新的开端。 50年代以来对瓯窑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结合墓葬出土瓷器资料研究,现已基本上弄清了瓯窑的面貌。

瓯窑200多处窑址,广泛分布在永嘉、乐清、瑞安、文成、泰顺诸县和温州市。它们多数聚集在瓯江、飞云江和楠溪江两熊这些地方制瓷的自然条件很好。产品可通过船筏运运到温州等城市销售,水上交通非常方便。 在瑞安县岱石山、金坪山、凤凰山,永嘉县梅岙,乐清县白鹭屿等商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都发现了原始瓷器,如施青釉或黑釉'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已生产原始瓷器。在永嘉县小坟山、察桥和殿岭山一带发现了汉代的原始瓷窑,产品有罐、罍、钵、盆等,胎骨坚韧,外施黄褐色和青灰色釉。在永嘉县东岸乡芦湾小坟山、箬隆后背山发现了东汉瓷窑址,出土有罍、罐、钵、壶、盆、洗之类瓷器,这些瓷窑址距离汉代原始瓷窑不远,造型装饰也与原始瓷相类,无疑,瓯瓷也是由汉代的原始瓷手工业发展提高而来的。

六朝时期的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嘉朱涂乡水井湾、罗溪乡夏甓山、东岸乡赤头山等地,制瓷技术和瓷器的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瓷胎坚硬,白中微带灰,釉色以淡青为主,亦有青黄色,与“缥瓷”接近,与西晋后的越瓷灰胎深青釉有明显的不同(表五)。器物种类丰富,计有壶、罐、钵、碗、碟、笔筒、砚、水盂、桶、洗、烛台、灯盏、熏炉、唾壶、虎子等,可以与同时期的越窑媲美。但明器中只见灶、井、镆斗、火盆、鸡笼、狗圈、猪栏等,不见砻、磨、碓、扫帚、米筛等谷物加工工具。扁壶、狮形烛台也少见。五联罐的选型相当特殊,东汉时也作葫芦形,肩部捏塑三熊,罐身分上中下3节,而不是2节。瑞安县三国墓出土的1件,中罐作盂形,直筒腹,肩部用小罐间隔成4面,其中一面趺坐3人,中间1人双手环抱小孩7个,左面又站立儿童2人。这类瓷塑相当少见,它的含意应该与绍兴出土的吴永安三年的人物楼阁罐上刻的“……多子孙寿命长……”是相同的。温州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3 5 9年)纪年墓出土的牛形灯,灯柱作直立的牛形'牛头向前突出,后肢落地,在盘座与灯盏口之间装一个半圆形把手,实用美观。此外,如三国西晋时的笔筒,东晋时的扁圆腹罐和盂形钵等,在造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