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选读》课后习题答案

火烧 2021-05-14 17:08:39 1038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选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思考与探究1、746—755年,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选读》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选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思考与探究

1、746—755年,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755—757年,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诗歌如《春望》《月夜》《北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

这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你要告诉我邮箱了,我传给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