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牧首
东正教的最高教职。
又称宗主教。
东正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中心和首脑,在拜占庭亡之前,该教的宗教日常事务由君士坦丁堡牧区、亚历山大牧区、安提阿牧区、耶路撒冷牧区的四大牧首共同管理。
在各自主教会成立之后,君士坦丁堡牧首名义上具有首席地位。
东正教的宗座称为牧首。
名义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处于首席地位,但实际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亚力山大里亚大牧首并不受其节制,而且这些大牧首对非本国的正教会辖区的影响也很有限。
阿訇,
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
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亦称为正任阿訇。
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
阿訇是经数年伊斯兰教育与培训,通熟《古兰经》与圣训,精通伊斯兰的种种法律与法规,并具备《古兰经》与圣训的真精神——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穆斯林。
伊玛目,
系阿拉伯语单词的汉语音译,英语音译为Imam,是对领导者的尊称。
在当代,含义为领袖、表率、率领者、楷模、祈祷主持,

毛拉(Mawla)
伊斯兰教职称谓。
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
毛拉有可能间接来源于波斯语Mullah (Persian: ملا)其来源于阿拉伯语Mawla, 用来称呼伊斯兰教的教士。
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主子”。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今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