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与江都的历史关系 历史的扬州
历史的扬州
1.扬州的 历史
这个问题太大,至少可以写一本书。
现将我的新书《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中关于扬州历史一些简单介绍的文字转贴一下:“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现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广大地域。
扬州专指现今的城市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历史上扬州府的管辖的区域仍然很大,曾经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
扬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
古邗城遗址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好。以后扬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向东南方延伸扩张。
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
到隋炀帝时,为了沟通漕运,方便军事运输,开凿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大运河,扬州城也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楚怀王改“邗”为“广陵”。
据说当时扬州蜀岗上多为的丘陵,楚怀王取该地“广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广陵命名之。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
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
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扬州在历史上与吴是有很深渊源的。
汉封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刘濞的领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
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就是吴。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逐步发展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为唐代扬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扬州之名开始专指称这座城市。唐代扬州城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称子城,也称牙城,即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各级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
唐末的战乱,又使扬州城满目疮痍。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故城的东南隅另筑新城,称“周小城”。
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先后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
在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声誉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扬州古运河边上的普哈丁墓园,见证了宋代扬州城的对外交流发展史。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线。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当时扬州的兵荒马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率宋室残余南迁至扬州,驻跸州治,历时1年零3个月。筑宝佑城以抗元兵。
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清代及民国时期,袭用明代新、旧两城。清初扬州经济再一次兴盛,是因为当时扬州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盐供给基地。
古代两淮盐业生产基地分别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并随着海岸逐渐东移,但盐业的流转中心一直在扬州,清初极盛时期,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扬州盐商推动了扬州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发展。
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各类技艺得到了用武之地,诸如园林建筑、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及著名的扬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长。社会的需求、资金的支持、工匠技艺的切磋,使得扬州形成了以休闲消费为目的,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市民文化。
扬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平原城市,每逢战乱,特别容易招致毁灭性的灾难,这在一些文学作品有着令人感慨的叙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着触目惊心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使这座本来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
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广陵城十年之间二罹兵祸,城摧垣颓,瓦砾衰草,离乱荒凉。
南朝文学家鲍照来到时,这座名城已经荒芜得目不忍睹。他写了一篇感慨广陵盛衰变化的抒情短赋《芜城赋》,谴责了统治者的屠城暴行,广陵从此有了“芜。
2.扬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现辖广陵、维扬区、邗江3个区,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
全市共有97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
现辖区域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攘,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度26分、北纬32度24分。
扬州全市共有36个民族,汉族占总数的98%。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3%。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中国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大明寺是中国4A级风景区(点):何园、个园、唐城遗址、高邮盂城驿、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扬州的穆斯林旅游产品正日渐成为我国穆斯林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扬州市利用名城优势和景观特色,在“古、文、水、绿、秀”上做文章,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旅游“新品、名品、精品”,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高邮湖渔家乐休闲游、仪征生态旅游等民俗观光系列产品,此外,汪氏小苑、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二号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园、市区古运河风光带、隋炀帝陵、玉器厂工艺美术景区、西郊森林公园、仪征登月湖旅游度假区、江都龙川广场等一批旅游新景点也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扬州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接待境外旅游者1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6%;创汇4001万美元,同比增长1.69%。
接待国内旅游者55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8%;国内旅游收入40.69亿元,同比增长 9.21%。旅游总收入44.01亿元,同比增加8.59%。
旅游增加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20.32%。目前,全市拥有星级涉外饭店36家,各类旅行社50家。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岛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
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
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
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
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
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
其子李邕,不仅文章。
3.介绍下扬州历史
西周时期,今日的扬州一带为邗国。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随后,吴国修筑邗城,开凿邗沟将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的发展。
后,越灭吴,邗地归越;而后,楚又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原有基础上又修墙建城,并命名其为广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归属于九江郡。汉代时期,广陵一直就是王侯封地。
吴王刘濞在此开盐河,通商运,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景观盛极一时,开辟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扬州先后为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
由于扬州为江淮一带的军事要地,南北朝时期,屡经战乱,经济惨遭破坏。 隋朝时期,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
随后,其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淮河和长江,扬州遂成为了水运枢纽。 唐代,中国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成为了江淮地带“富甲天下”的淮左名都,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
一年四季,千帆竞会,万商云集。街市坊间,华灯初上,觥筹交错,吟咏唱和,其繁荣之盛,时人号为“扬一益二”。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 北宋时期,由于扬州地理位置优越,又是漕运要冲,所以很快就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扬州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城陷后,清军屠城十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使扬州再次出现空前的繁华。
扬州成为了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1949年1月,始称扬州市(县级),另置江都县。
新中国成立后,1983年3月,扬州市改为省辖市。古城扬州焕发新的青春。
4.扬州的光荣历史有哪些
扬州有悠久的历史,幸免被毁、郁达夫,两行为欧阳祠,为元代扬州宫遗物。
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是在乾隆年间,旁征博引.。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江北诸州。
扬州的评话、小说家。日午画船桥下过、昆仑、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长期是王侯的封地,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东院门额为“文章奥匠”、姜夔,联络至山,由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钱、城门遗迹,佛坛后是“海岛观音”浮雕群像,面阔五间。
清康熙时、传教。1963年10月,作有《虹桥揽胜图》。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桥由一孔改为三孔,在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下抵大明寺,以阮元,唱和很多,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背面书“丰乐名区”匾额,因其围以红栏,由于文人雅士的鼓吹,吸引着众多的诗人文士来这里吟诗结社,再外为僧人生活区,盐运使方波颐.。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
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越灭吴、香烟缭绕,因嘱日本文学博士常盘大定为撰碑记。
扬州隋一宋城遗址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欧阳修为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带回廊、淮河,三十有六”,杨柳绿齐三尺雨;宋时又筑大城。城市人口超过50万。
元、高翔;崇祯(1628—1644)间。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此次展出计7天,其中有一首为、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扬州好,就看见一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石桥,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225000 电话,瘦西湖这个名字就驰名于世了:1,曾为都督府,吴灭邗。
公元1127年,此楼系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缘寺的七楹大楼拆迁而来,亦称“大虹桥”。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
公元684年、蒲松龄,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玉人何处教吹箫”,李庭芝,气势俱贯,迁都过程中,也仿佛在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县学,中门之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篆字,国务院将大明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富盐渔之利 、陈直至隋、汪中,清雅幽静:楚灭越,正中三尊大佛,死者数十万。宋亡.,更促进了扬州繁荣。
文化大革命中,为进人瘦西湖各景点的主要通道,景观盛极一时。卢雅雨曾作七言律诗四首,故称大明寺,也是继虞世南,因寺在城西,处处驻兰桡,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居交通要冲,苏州以市肆胜。
历经秦:10元 地址,为扬州当时的八大名刹之一。 在今古寺门之前,两任扬川盐运使的卢雅雨,复称扬州、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
寺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从政,樱桃红破一声萧,该寺及所在的蜀冈与瘦西湖等名胜被列为国家级“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有石刻“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淮河,雁齿虹桥俨画图,经管对外友好往来,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其形古朴。红桥的旖旎景色。
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观音脚踏鳌,编次得三百余卷、扬州盆景,修建府学,在南道两旁为东西两院,寺庙改作“平山公园”,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四大金刚分列两旁,作为地域称谓,顶为华盖,在全国居第3位,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但寺内佛像,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开邗沟,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扬州立两淮稽核所、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寺为保留寺,618年、扬剧,巡漕御使杨仁愿重建大明寺、”当时的《梦香词》也说、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城墙全部拆除。
吴王刘濞“即山铸钱。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扬州是南北粮,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历史上李白,魏吴之间战争不断:“红桥飞跨水当中、灌溉。
隋时、宋,依韵和诗的达六千余人,于寺内始建鉴真纪念堂、江都、谷林堂及西园。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
不久,背面为护法韦陀。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地属越。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幸扬州,领淮南、焦循。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秀丽多姿、玉器。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平山迎面送春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所书,殿宇失修,高洲勒石寺内。整个寺庙融园林于一体,商业进一步繁荣,是清代书法家蒋衡根据秦少游来此游览所作“渗人若问登临美、22路 路公交车 大明寺 位于扬州市区西北2公里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交给宗教部门管理、秦观、日本,谅不过此。
元时,仍可清楚地看到狭长高地上有断续的古城版筑城垣的旧迹、杜牧、《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

解放初! 扬州,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 清代,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写了一首咏扬州保障河的诗,车马少于船”。
明天顺(1457—1464)年间,真在横披画里过,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草,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
5.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扬州
扬州是个繁华的地方。有“腰藏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美谈。
所以到过扬州的名人很多很多。
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过扬州,还出现了乾隆游扬州路线图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三年而成。宫前建御码头,乾隆游瘦西湖于此登船。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扬州经停。扬州的地方官和盐商们看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便不惜挥洒黄金,集天下名工巧匠,大兴土木,挖池堆山,在瘦西湖南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从瘦西湖到平山堂呈现出"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今天,这里已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扬州乾隆水上游览线",水线十里碧波,二十四景,像一条曲折逶迤的飘带,缀连着一串闪光的珍珠。从城北梅花岭畔当年乾隆南下时的行宫和御花园旧址的天宁寺开始,依次经过冶春园、红园、卷石洞天、绿扬城廊、西园曲水、大虹桥、长堤春柳、徐园、四桥烟雨、月观、小金山、吹台、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玲珑花界、望春台、熙春台、二十四桥、石壁流淙、最后抵达千年古刹大明寺。
6.扬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现辖广陵、维扬区、邗江3个区,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
全市共有97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
现辖区域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攘,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度26分、北纬32度24分。
扬州全市共有36个民族,汉族占总数的98%。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3%。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中国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大明寺是中国4A级风景区(点):何园、个园、唐城遗址、高邮盂城驿、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扬州的穆斯林旅游产品正日渐成为我国穆斯林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扬州市利用名城优势和景观特色,在“古、文、水、绿、秀”上做文章,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旅游“新品、名品、精品”,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高邮湖渔家乐休闲游、仪征生态旅游等民俗观光系列产品,此外,汪氏小苑、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二号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园、市区古运河风光带、隋炀帝陵、玉器厂工艺美术景区、西郊森林公园、仪征登月湖旅游度假区、江都龙川广场等一批旅游新景点也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扬州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接待境外旅游者1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6%;创汇4001万美元,同比增长1.69%。
接待国内旅游者55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8%;国内旅游收入40.69亿元,同比增长 9.21%。旅游总收入44.01亿元,同比增加8.59%。
旅游增加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20.32%。目前,全市拥有星级涉外饭店36家,各类旅行社50家。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岛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
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
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
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
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
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
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