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公报人物 历史题大公报载文历史背景

火烧 2023-04-07 05:33:02 1060
历史题大公报载文历史背景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C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认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面对外敌,国共两

历史题大公报载文历史背景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认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面对外敌,国共两党携手并肩,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奋勇抗战,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族团结抗战,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抗日战争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实践证明,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伤,如今祖国还没有统一,愿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共同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努力奋斗。

《大公报》的创办背景是什么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I7日在天津法 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辅仁大学 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

英敛之在创刊 号上发表《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 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办报宗旨 是“开风气,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 聪明”。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10年,政治上 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 日报。

创刊时的《大公报》一直是书册式,一个 整版直排,分上下两栏,栏之间留一空白,每 栏都加了边框,对折以后即可装订成册。人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

。/ 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 公报》。

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 报》后,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 经理。:1916年11月10日起,胡政之人馆一个月 后,《大公报》由书册式改成了通栏式,将垂 直的两栏改成四栏,以后又经过几次改革,改 成六栏、八栏。

在字号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各 种字号大小间隔、搭配,改变了原来比较单调 的状况,使版面变得错落有致。新文化运动期间,在张勋复辟、“五四运 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 不少有分量的文拿。

1925年11月27日,《大公 报》宣布停刊。

我是正在北京的韩国留学生我要知道抗日时期《大公报》的历史背景

《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办。

它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有百年历史的报纸。100年来,它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几个历史时期,其间还有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

在《大公报》的百年历史中,抗战时期是其光辉的一页。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抗战到底的态度始终十分坚决,言论中没有一个字对抗战 的前景发生动摇。

1937年12月13日,占领上海的日军新闻检查机关发布通令,要求在租界出 版的所有报纸自12月15日起将新闻小样送检。《大公报》上海版于先一天断然停刊,以示抵制,并发表社论称:“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还说:“我们是中华子孙,服膺祖宗的明训,我们的报及我们的人义不受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大公报》香港版被迫停刊,胡政之在社论中引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言志,并表示“我们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悲壮爱国之情,溢于 言表。

1944年日军发动湘桂黔战役,桂林沦陷,寇氛直逼贵州的独山,《大公报》又多次发 表社论,对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日和“以空间换时间”的说法表示了不满,并要求惩治御敌不力的将领。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为了共赴国难,曾经五次播迁,津、沪 、汉、港、桂等馆的资财设备,全部委弃,荡然无存。

工作人员则和难民们一起,辗转道路 ,流离失所,历尽艰险,逃回后方。没有在敌人统治下办过一天报。

重庆版虽然相对稳定,但也曾遭到过敌机毁灭性的轰炸,被迫迁址重建。 一家无权无勇没有得到过当局任何资助的 民办报纸,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如此坚定地毁报抒难,如此执著地在物质条件十分匮 乏的情况下坚持出报,克尽言责,为振奋抗日精神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舆论上的鼓吹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md在张季鸾逝世后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曾经称赞张“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 这既是对张个人抗日言行的肯定,也是对《大公报》整个报纸的抗日爱国思想的肯定。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之所以受到她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喜爱和支持,和她的爱国宣传,和她在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全国上下团结抗日等方面所起到的舆论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ze总理称赞“《大公报》是一份爱国、抗日的报纸”。

如何评价新记大公报的历史进步作用

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一家报纸,《大公报》不仅详细记录了发生在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或众多有趣的历史现象,而且还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与独立,寻求发展与振兴的艰辛历程,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本文以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和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重庆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纵线,以新记《大公报》(1926年—1949年)的评论文章、新闻报道、副刊作品等报刊作品为案例,采用文献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侧面考察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公报》曾被归入与《中央日报》类似的反动报纸之列,遭到世人的批判与指责,在中国大陆被相继停刊。

但是,历史事实证明,《大公报》是一张爱国的报纸,其“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宗旨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颇具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要求《大公报》的报人们去做超越那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而是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分析《大公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客观地评价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所采取的态度及其原因,还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报纸是中国近代才有的一种重要资源,亦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的一种独享的待遇。《大公报》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天津创办,曾先后或同时在上海、长沙、重庆、桂林、香港、北京等地出版,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报龄最长的报纸。

它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世界优秀报纸,《大公报》获得荣誉奖章,这是继日本《朝日新闻》后第二家获奖的东方报纸。

1980年,《大公报》更被联合国推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 《大公报》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和世界新闻史上赢得一席之地,除了它自身的媒介特色外,更主要的是在于它与中国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

《大公报》不仅详细记录了发生在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或众多有趣的历史现象,见证了百年中国所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变化,而且还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支持变法维新,拥护民主立宪,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军阀混战,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不畏权势,勇于为民说话,等等。《大公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与独立,寻求发展与振兴的艰辛历程。

正如季羡林先生在纪念《大公报》创刊98周年座谈会上所说,“《大公报》的一百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大公报》作为报纸媒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出现和生生不息,这种历史现象本身,即蕴含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大公报》本身就是一个亟待深入开掘的“宝藏”,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大公报》,有助于我们观察近代中国社会,有助于我们诠释中国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救国建国的心路历程。

新记《大公报》时期(1926年—1949年)是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势力抉择的时期,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大公报》,从一个侧面探讨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抉择。先前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将《大公报》视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并以之为一种基本的分析依据来考察现代中国社会是可取的。

简述《大公报》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1902年6月17日满族正红旗人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刊保皇派报纸,创办人英敛之﹐富商王祝三(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该报有代派处65个,除国内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销点。日印四、五千份,是当时华北地区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报纸。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庞、王郅隆、朱志尧、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该报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宪立场外,并带有封建买办色彩。自言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下层社会的疾苦。英主张变法维新﹐《大公报》遂在北方言论界初露头角。《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天津版于 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大公报》同人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 1日起出版﹐销售额最高近十万份。它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对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1941年4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选为当年最佳外国报纸﹐获荣誉奖章。1941年9月6日张季鸾逝世﹐王芸生接任总编辑﹐曹谷冰﹑金诚夫﹑徐铸成等领导《大公报》。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版于1945年11月1日复刊﹐天津版12月1日复刊﹐香港版1948年3月15日复刊﹐重庆版继续出版。《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版出版至今。

罗波安的历史背景

罗波安在位的年期,目前历史上有两种讲法:

费毅荣认为是从前931年到前913年;。

威廉·亚布莱特认为是从前922年到前915年。

在香港基督教学校的圣经课里,罗波安一向都被描绘成为一个不听老人言的无知少年。但事实上,罗波安在登基时已有41岁,在位17年。当所罗门王在位的后期,国家为了支付各项巨大建设的开支而要向国民征收重税。当罗波安继位后,有人向他建议要减税,以减轻国民的负担。当时,国内年纪大的臣子都支持这个建议,但年轻的臣子却持相反意见。结果罗波安采纳了年轻臣子的意见,导致了以色列王国的分裂。国家分裂为南北两国,分裂后的南国首都继续在耶路撒冷,历史上被称为犹大国,南部由犹大支派,便雅悯支派组成;而北部由剩下的10个支派联合而成,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建都于撒玛利亚。

兵变一九二九的历史背景

《兵变1929》的历史背景:

1929年9月,国民党改组派汪精卫派员到南宁,游说俞作柏、李明瑞南宁兵变,指1929年10月6日到10月12日,在dp和陈豪人的领导下,gcdzg秘密控制下的广西教导总队、警备第四大队和第五大队等3支国民党桂系军队在南宁易帜为中共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的事件。

大公报人物 历史题大公报载文历史背景

《兵变1929》的基本简介: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军阀势力割据。共产党员覃文邕肩负争取桂系武装力量的任务来到南宁,要争取的对象是义兄章云林,义弟满海子因误会投奔蒋介石。三兄弟因立场和信仰不同,展开了较量。章云林在革命的感召下,揭竿起义,最终为革命献身,战死沙场。满海子经历种种矛盾冲突,了解事实真相,战死沙场。覃文邕的亲密爱人林瑶,经历种种考验,追随覃文邕加入共产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