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完颜陈和尚 完颜杲简介_完颜宗望和完颜宗峻为什么都是老二?_完颜宗翰 完颜宗望 完颜宗弼

火烧 2021-11-01 23:32:12 1090
完颜杲简介_完颜宗望和完颜宗峻为什么都是老二?_完颜宗翰 完颜宗望 完颜宗弼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已投票讨论《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

完颜杲简介_完颜宗望和完颜宗峻为什么都是老二?_完颜宗翰 完颜宗望 完颜宗弼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书名

金史

作者

脱脱

类别

历史

撰成于

元朝

地位

二十四史之一

内容

记载了金朝始末

卷数

全书一百三十五卷

成书时间

1344年

中华书局金史封面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

翌年(1344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元朝脱脱等主持编修的《金史》,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最好的一部,具体参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始编撰,至第二年(1344年)十一月成书。全书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

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完颜陈和尚 完颜杲简介_完颜宗望和完颜宗峻为什么都是老二?_完颜宗翰 完颜宗望 完颜宗弼

1 本纪

2 志

3 表

4 列传

卷1 本纪第1:世纪

卷2 本纪第2:太祖(完颜旻)

卷3 本纪第3:太宗(完颜晟)

卷4 本纪第4:熙宗(完颜亶)

卷5 本纪第5:海陵(完颜亮)

卷6 本纪第6:世宗上(完颜雍)

卷7 本纪第7:世宗中

卷8 本纪第8:世宗下

卷9 本纪第9:章宗一(完颜璟)

卷10本纪第10: 章宗二

卷11本纪第11: 章宗三

卷12本纪第12: 章宗四

卷13本纪第13:卫绍王(完颜永济)

卷14本纪第14: 宣宗上(完颜珣)

卷15本纪第15: 宣宗中

卷16本纪第16: 宣宗下

卷17本纪第17: 哀宗上(完颜守绪)

卷18本纪第18: 哀宗下

卷19本纪第19: 世纪补 景宣帝完颜宗峻 睿宗完颜宗尧 显宗完颜允恭

卷20志第1:天文日薄食煇珥云气 月五星淩犯及星变

卷21志第2:历上 步气朔第一 步卦候第二 步日躔第三

卷22志第3:历下 步月离第五 步交会第六 步五星第七

卷23志第4:五行

卷24志第5:地理上

卷25志第6:地理中

卷26志第7:地理下 路

卷27志第8:

卷28志第9:礼一 郊

卷29志第10: 礼二 方丘仪 朝日夕月仪 高禖

卷30志第11: 礼三 宗庙 禘袷 朝享、时享仪

卷31志第12: 礼四 奏告仪 皇帝恭谢仪 皇后恭谢仪 皇太子恭谢仪 荐新 功臣配享宝玉 杂仪

卷32志第13: 礼五 上尊諡

卷33志第14: 礼六 原庙 朝谒仪 朝拜仪 别庙

卷34志第15: 礼七 社稷风雨雷师 岳镇海渎

卷35志第16: 礼八 宣圣庙 武成王庙 诸前代帝王诸神杂祠·长白山 诸神杂祠·大房山 诸神杂祠·混同江 诸神杂祠·嘉廕侯 诸神杂祠·泸沟河神 诸神杂祠·昭应顺济圣後 诸神杂祠·镇安公 诸神杂祠·瑞圣公 诸神杂祠·贞献郡王庙 祈禜 拜天 该国拜仪

卷36志第17: 礼九 国初即位仪 受尊号仪 元日圣诞上寿仪朝参常朝仪 肆赦仪 臣下拜赦诏仪

卷37志第18: 礼十 册皇后仪 奉册皇太后仪 册皇太子仪 正旦生日皇太子受贺仪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仪

卷38志第19: 礼十一 外国使入见仪 曲宴仪 朝辞仪 新定夏使仪注

卷39志第20: 乐上 雅乐 散乐 鼓吹乐 本朝乐曲

卷40志第21: 乐下 宗庙乐歌 殿庭乐歌 鼓吹导引曲、采茨曲

卷41志第22: 仪衞上 常朝仪卫内外立仗、常行仪卫行仗 法驾黄麾仗

卷42志第23: 仪衞下 大驾卤簿 皇太后皇后卤簿 皇太子卤簿 亲王傔从 诸妃嫔导从 百官仪从

卷43志第24: 舆服上 天子车辂、皇后妃嫔车辇、皇太子车制、王公以下车制及鞍勒饰 舆服中 天子衮冕 视朝之服 皇后冠服皇太子冠服 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 臣下朝服 祭服 公服 舆服下 衣服通制

卷44志第25: 兵 兵制 禁军之制 养兵之法

卷45志第26: 刑

卷46志第27: 食货一 户口通检推排

卷47志第28: 食货二

卷48志第29: 食货三 钱币

卷49志第30: 食货四 盐 酒 醋税 茶 诸征商 金银之税

卷50志第31: 食货五 榷场 和籴 常平仓水田 区田之法 入粟鬻度牒

卷51志第32: 选举一 进士诸科律科 经童科制举 武举 试学士院官 司天、医学试科

卷52志第33: 选举二 文武选

卷53志第34: 选举三 右职吏员杂选

卷54志第35: 选举四 部选 省选 廉察 荐举 功酬亏永

卷55志第36: 百官一 三师 三公尚书省 六部 司 司农司 三司 国史院 翰林学士院 审官院太常寺

卷56志第37: 百官二 太府监 少府监 军器监 都水监谏院 大理寺弘文院 登闻鼓院登闻检院 记注院 集贤院益政院 武卫军都指挥使司卫尉司 户礼兵刑工部所辖诸司 三路检察及外路仓库牧圉等职

卷57志第38: 百官三 内命妇 宫人女职 东宫官属 亲王府属 太后两宫官属 大兴府 诸京留守司诸京城宫苑提举等职 按察司诸路总管府、诸府、诸节镇、防御、刺史、县镇等职 诸转运泉谷等职 诸府镇兵马等职 诸猛安部族及群牧等职

卷58志第39: 百官四 符制 印制 铁券 官诰百官俸给

卷59表第1:宗室表

卷60表第2:交聘表上

卷61表第3:交聘表中

卷62表第4:交聘表下

卷63列传第1:◎后妃上○始祖明懿皇后 德帝思皇后 安帝节皇后 献祖恭靖皇后 昭祖威顺皇后 景祖昭肃皇后 世祖翼简皇后 肃宗靖宣皇后 穆宗贞惠皇后 康宗敬僖皇后 太祖圣穆皇后 太祖光懿皇后 太祖钦宪皇后 太祖宣献皇后太祖崇妃萧氏 太宗钦仁皇后 熙宗悼平皇后 海陵嫡母徒单氏 海陵母大氏 海陵后徒单氏(海陵诸嬖附)

卷64列传第2:◎后妃下○睿宗钦慈皇后 睿宗贞懿皇后 世宗昭德皇后 世宗元妃张氏 世宗元妃李氏 显宗孝懿皇后 章宗昭圣皇后 章宗钦怀皇后 章宗元妃李氏 卫绍王后徒单氏 宣宗皇后王氏 宣宗明惠皇后 哀宗徒单皇后

卷65列传第3:◎始祖以下诸子○斡鲁 辈鲁 谢库德 孙拔达 谢夷保(子盆纳) (本名仆灰) 完颜劾孙(子完颜蒲家奴,汉名完颜昱,衍庆功臣) 完颜麻颇(子完颜谩都本) (子完颜宗永) 完颜斡者(孙完颜璋) 完颜昂(本名吾都补 子完颜郑家)

卷66列传第4:◎始祖以下诸子 完颜勖(本名乌野 子完颜宗秀) 完颜隈可◎宗室 完颜胡十门合住(子完颜布辉) 完颜掴保完颜衷(本名丑汉) 完颜齐(本名扫合) 完颜术鲁完颜胡石改完颜宗贤(本名阿鲁) 挞懒 完颜卞(本名吾母) 完颜膏(本名阿里刺) 完颜弈(本名三宝) 完颜阿喜

卷67列传第5:石显 桓赧(弟散达) 乌春(温敦蒲刺附) 腊醅(弟麻产) 奚王回离保

卷68列传第6:欢都(子谋演) 完颜冶诃(子阿鲁补)

卷69列传第7:◎太祖诸子 宗隽(本名讹鲁观) 完颜宗杰(本名没里野) 完颜宗强(本名阿鲁) 完颜爽(本名阿邻) 完颜可喜完颜阿琐完颜宗敏(本名阿鲁补) 完颜元

卷70列传第8:完颜撒改(衍庆功臣)完颜宗宪(本名阿懒) 完颜习不失(本作辞不失,衍庆功臣)完颜宗亨(本名挞不也) 完颜宗贤(本名赛里) 石土门完颜忠(本名迪古乃,衍庆功臣) 完颜习室(亦作习失,衍庆功臣)完颜思敬(本名撒改)

卷71列传第9:完颜斡鲁(衍庆功臣)完颜斡鲁古勃堇(衍庆功臣)婆卢火吾紥忽 完颜阇母(衍庆功臣)完颜宗叙(本名德寿)

卷72列传第10: 完颜娄室(衍庆功臣)(本名石古乃) 完颜海里完颜银术可(衍庆功臣)完颜彀英(本名挞懒)完颜麻吉(子沃侧) 拔离速完颜习古乃

卷73列传第11:完颜阿离合懑(衍庆功臣)完颜晏(本名斡论) 宗尹(本名阿里罕) 完颜宗宁(本名阿土古)宗道(本名八十) 完颜宗雄(本名谋良虎,衍庆功臣) 阿邻 按荅海完颜希尹(本名谷神,衍庆功臣)完颜守贞(本名左靥) 完颜守能(本名胡刺)

卷74列传第12: 完颜宗翰(本名粘罕,衍庆功臣;子完颜斜哥) 完颜宗望(本名斡离不,衍庆功臣;子)

卷75列传第13: 卢彦伦(子卢玑 孙卢亨嗣) (曹勇义 康公弼附) 左泌(弟左渊 侄左光庆)

卷76列传第14:太宗诸子 宗磐(本名蒲鲁虎) 完颜宗固(本名胡鲁) 完颜宗本(本名阿鲁萧玉附) 完颜杲(本名斜也,衍庆功臣) 宗义(本名孛吉) 完颜宗干(本名斡本,衍庆功臣) 完颜充(本名神土懑 子檀奴等) 完颜永元(本名元奴) 完颜兖(本名梧桐) 完颜襄(本名完颜永庆)完颜衮(本名蒲甲)

卷77列传第15:完颜宗弼(本名兀术,衍庆功臣) 完颜亨(本名孛迭) 张邦昌 刘豫完颜昌(本名挞懒)

卷78列传第16: 刘彦宗(衍庆功臣) 韩企先(衍庆功臣;子铎)

卷79列传第17: 施宜生 张中孚 张中彦 宇文虚中 王伦

卷80列传第18: 熙宗二子(完颜济安、完颜道济) (本名挞不野)大磐(本名蒲速越) 阿离补(子完颜方)

卷81列传第19:

卷82列传第20:郭药师(子郭安国) (子萧拱) 萧仲宣 高松 海陵诸子(完颜光英、完颜元寿、完颜矧思阿补、完颜广阳)

卷83列传第21:

卷84列传第22:完颜杲(本名完颜撒离喝,衍庆功臣) 耨碗温敦思忠(子乙迭)

卷85列传第23:◎世宗诸子○(子完颜璹)

卷86列传第24: 李石(子李献可)

卷87列传第25: 纥石烈志宁 仆散忠义 徒单合喜

卷88列传第26:◎纥石烈良弼 完颜守道(本名习尼列) (本名赵三 子移剌光祖)

卷89列传第27:(田珏附)

卷90列传第28:赵元 移剌道(本名按) (子贾益)

卷91列传第29:(本名阿撒)

卷92列传第30:(本名习显)

卷93列传第31: 显宗诸子 章宗诸子 卫绍王子 宣宗三子 独吉思忠 承裕

卷94列传第32:夹谷清臣 内族襄(完颜襄) 夹谷冲 完颜安国 瑶里孛迭

卷95列传第33:

卷96列传第34:

卷97列传第35:(子张岩叟) 焦旭 杨伯珫 刘玑(兄珫) 康元弼移剌益

卷98列传第36:完颜匡 完颜纲 完颜定奴

卷99列传第37: 徒单镒

卷100列传第38: 张炜 高竑 李复亨

卷101列传第39:完颜承晖(本名福兴) 抹捻尽忠 仆散端(本名七斤)

卷102列传第40:

卷103列传第41:

卷104列传第42:

卷105列传第43:(子孔拯) (兄伯渊)

卷106列传第44: 张暐 张行简 贾益谦 刘炳 术虎高琪 塔不也

卷107列传第45:高汝砺 张行信

卷108列传第46: 师安名

卷109列传第47:

卷110列传第48:

卷111列传第49: 古里甲石伦 内族讹可 内族思烈 纥石烈牙吾塔

卷112列传第50: 完颜合达 移剌蒲阿

卷113列传第51:完颜赛不 完颜白撒(一名承裔)赤盏合喜

卷114列传第52:白华 斜卯爱实(合周附) 石抹世勣

卷115列传第53:

卷116列传第54:内族承立(一名庆山奴)

卷117列传第55:徒单益都 粘哥荆山(刘均附) 王宾(王进等附) 国用安 时青

卷118列传第56:苗道润 王福

卷119列传第57:粘葛奴申(刘天起附)

卷120列传第58:◎世戚○石家奴 裴满达 忽睹 (子谊)

卷121列传第59:◎忠义一○移剌古与涅 王毅

卷122列传第60:◎忠义二○马骧 伯德窊哥 奥屯丑和尚从坦 孛术鲁福寿 温迪 罕老儿 赵益 侯小叔 王佐 黄掴九住 乌林答 乞住

卷123列传第61:◎忠义三○(马肩龙附) 禹显

卷124列传第62:◎忠义四○乌古孙奴 申蒲察琦

卷125列传第63:◎文艺上○韩昉 蔡松年(子圭)

卷126列传第64:◎文艺下○(张建附) (子元好问)

卷127列传第65:◎孝友○王震 刘政◎隐逸薛继元 高仲振 张潜 王汝梅宋可 辛愿 王予可

卷128列传第66:◎循吏○武都 纥石烈德 张特立 王浩

卷129列传第67:◎酷吏○高闾山 蒲察合住◎佞幸高怀贞 萧裕 胥持国

卷130列传第68:◎列女○阿邻妻 李宝信妻 韩庆民妻 雷妇师氏 康住住 李文妻 李英妻 相琪妻 阿鲁真 撒合辇妻 许古妻 冯妙真 蒲察氏 乌古论氏 素兰妻 忙哥妻 尹氏 白氏 聂孝女 仲德妻 宝符李氏(张凤奴附)

卷131列传第69:◎宦者○梁珫 宋珪(潘守恒附)◎方伎武祯子亢李懋 胡德新

卷132列传第70:◎逆臣○完颜秉德(本名乙辛) 唐括辩完颜乌带 大兴国 徒单阿里出虎 仆散师恭(本名忽土) 徒单贞 李老僧 完颜元宜 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

卷133列传第71:◎叛臣○张觉(子仅言) 耶律余睹移剌窝斡

卷134列传第72:◎外国上○西夏

卷135列传第73:◎外国下○吐蕃金国语解 官称 人事 物象 物类 姓氏

注:金世宗想到金太祖、金太宗创业艰难,因此选取当时有重大功勋的大臣二十一人,图像于衍庆宫,以示纪念和激励后人,因此这些人就被称为衍庆功臣。

衍庆功臣:辽王完颜杲,本名斜也;金源郡王完颜撒改;辽王完颜宗干,本名斡本;秦王完颜宗翰,本名粘罕;宋王完颜宗望,本名斡离不;梁王完颜宗弼,本名兀术;金源郡王完颜习不失,本作辞不失;金源郡王完颜斡鲁;金源郡王完颜希尹,本名谷神;金源郡王完颜娄室;楚王完颜宗雄,本名谋良虎;鲁王完颜阇母;金源郡王完颜银术可;隋国公完颜阿离合懑;金源郡王完颜忠,本名迪古乃;豫国公完颜昱,本名蒲家奴;金源郡王完颜杲,本名撒离喝;兖国公刘彦宗;特进完颜斡鲁古;齐国公韩企先;完颜习室,亦作习失。

金熙宗初年,由于皇帝完颜亶年幼,实际上就是傀儡皇帝,朝政大权控制在一些衍庆功臣手中,如宗干、宗翰、宗弼、希尹等,另如宗隽、挞懒(汉名完颜昌)、宗磐、宗辅、鹘懒等皆为金国初年名将,他们结成党派争权夺利。金熙宗上朝时通常沉默一言不发,心情郁闷,以致后来嗜酒如命精神崩溃,成为疯子皇帝。后来如宗翰、希尹、宗隽、挞懒、宗磐、鹘懒等皆因争权失败被杀。

《金史·列传第十八》还记载有太祖、太宗时伐辽灭宋的名将二十二人,封为亚次功臣。

亚次功臣:代国公欢都,金源郡王石土门,徐国公浑黜,郑国公谩都诃,濮国公石古乃,济国公蒲查,韩国公斜卯阿里,元帅左监军拔离速,鲁国公蒲察石家奴,银青光禄大夫蒙适,随国公活女,特进突合速,齐国公婆卢火,开府仪同三司乌延蒲卢浑,仪同三司阿鲁补,镇国上将军乌林答泰欲,太师领三省事勖,太傅大抃,大兴尹赤盏晖,金吾卫上将军耶律马五,骠骑卫上将军韩常并阿离补

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但超过了《宋史》、《辽史》,还比《元史》高出一筹。《金史》编得好,是由于原有的底本比较好,及金朝注重史书的编纂工作。

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

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

金史[1]

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

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便有许多超越前史的独特之处。如《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在各《本纪》的末尾,设立了《世纪补》一篇,专门记述了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的几位皇帝的事迹,这在体例处理方面十分得体,为后代修史者所继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专立《金国语解》一篇,用汉语标出了表示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语称谓,是参照释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金史》还根据具体需要,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了金朝与邻国(如宋、西夏、高丽)的和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内容清晰。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也比较得体。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乐志》、《舆服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等。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肃慎。唐代时称靺鞨。五代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真从始祖函普到乌雅束八代,尚无文字,那时自然谈不上史事的记载。到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最初也无文字。阿骨打的侄儿、金大将完颜宗翰喜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遗事。后来,女真统治者逐步吸取汉族文化,设立国史院,置监修国史等史官,开始编撰史书。

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令完颜勖与耶律廸延掌国史。完颜勖等就把宗翰了解到的从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综合为三卷。

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完颜勖等又进《太祖实录》二十卷。金世宗时,修《睿宗实录》。世宗让修史的人拿着修好的《睿宗实录》去请教老臣彀英,彀英为之更正了不少错误。所以金代的“实录”是比较详实的,从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绪,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记载。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尽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后世人的追述要真实些。

金亡以后,“实录”均存于顺天的张万户(张柔)家。张曾任金经略使,后来投降蒙古,并为前驱,1233年,参加攻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役。城破后,张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张柔把《金实录》献给朝廷。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王鹗等都曾先后请修《金史》。

元英宗时,又修过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编撰的基础,到元顺帝时,自然有了丰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书。在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问(裕之)曾想利用金实录撰修金史,未能实现。但所传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这两部书也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刘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国,他从汴京辗转两千余里,回到故乡浑源以后,写了归潜志一书,记载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对了解金末文人及社会情况有极大参考价值。

故元史馆的臣僚说:“刘京叔归潜志与元欲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这些都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较好的一部。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著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

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书中卫绍王本纪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著《归潜志》、诗人元好问著《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

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著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著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正因为元末《金史》的成书经营很久,同《宋史》、《辽史》的仓促成书不同,所以有高下之分。《四库全书总目》中赞扬《金史》说:“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瞻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这个评价是不错的。例如书中对金代战争的记述,既生动、又不冗繁。金代的战争比较多,如果一一铺叙,容易写得繁琐冗长。而《金史》中只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两个主事人的纪、传中详述,对其他事和人,只是在其他纪、传中从侧面加以补充。这样就能有纲有纪,条理井然。金建国前的抗辽战争的河店一战,是完颜阿骨打亲自率领攻打的,《金史》就在金太祖本纪里详述了此次战役。后来。金追获辽朝皇帝,又掳取宋朝皇帝,则在大将宗翰、宗望的传里记述了这两件事。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金太祖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完颜杲简介,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完颜杲简介,五十五卷是元朝后来的覆刻本),是现存金史最早的本子。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内府刊本)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凡《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

金人肇基东海,奄有中原。制度典章,彬彬为盛。徵文考献,具有所资。即如大金吊伐一录,自天辅七年交割燕云,及天会三年再举伐宋,五年废宋立楚,至康王南渡,所有国书、誓诰、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以载於故府案牍者具有年月,得以编次成书。是自开国之初即已遗闻不坠。

《文艺传》称元好问晚年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制,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於张,愿为撰述。既因有阻而止,乃构野史亭,著述其上。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片纸细字为记,录至百馀万言。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

又称刘祁撰《归潜志》,於金末之事多有足徵。是相承纂述,复不乏人。且考托克托等《进书表》,称张柔归《金史》於其前,王鹗辑金事於其后。

是以纂修之命,见诸敷遗之谋,延祐申举而未遑,天历推行而弗竟。是元人之於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如载《世纪》於卷首,而列景宣帝、睿宗、显宗於《世纪补》,则酌取《魏书》之例。《历志》则采赵知微之《大明历》,而兼考浑象之存亡。

《礼志》则掇韩企先等之《大金集礼》,而兼及杂仪之品节。

《河渠志》之详於二十五埽。

《百官志》之首叙建国诸官。咸本本元元,具有条理。

《食货志》则因物力之微,而叹其初法之不慎。

《选举志》则因令史之正班,而推言仕进之末弊。

《交聘表》则数宋人三失而惜其不知守险,不能自强。皆切中事机,意存殷鉴。卓然有良史之风。

惟其《列传》之中,颇多疏舛。如杨朴佐太祖开基,见於《辽史》,而不为立传。

晋王宗翰之上书乞免,见《北盟会编》。渖王宗弼之遗令处分,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有关国政,而本传不书。

海陵之失德既见於《本纪》,而诸嬖之猥亵,复详述於《后妃传》。

王伦以奉使被留,未尝受职,而传列於《郦琼》、《李成》之后。

《张邦昌传》既云《宋史》有传,事具《宗翰》等传,而复引《本纪》之文,列於《刘豫》之前。皆乖体例。至昌本之南走,施宜生之泄谋,宇文虚中之谤讪,传闻异辞,皆未能核定。亦由於只据实录,未暇旁考诸书。

然《宋史》载两国兵事,多采摭宋人所记,不免浮词。如采石之战,其时海陵士卒,闻大定改元,离心自溃。虞允文攘以为功,殊非事实。此书所载,独得其真。泰和以后诸臣传,尤能悉其情事。盖好问等得诸目睹,与传闻异词者殊也。

卷三十三、卷七十六中有阙文,盖明代监版之脱误。今以内府所藏元版校补,仍为完帙云。清代研究《金史》成绩突出的,当推施国祁。

参考资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