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死 商鞅57岁被处死,千年后墓地挖开,发现难以接受的事实
商鞅57岁被处死,千年后墓地挖开,发现难以接受的事实
商鞅,使积贫积弱的西戎秦国破茧重生,息兵戈国殷富,继而立威诸侯,无敌于天下,商鞅于秦有再造之功,故而也被盛赞“法学之巨子”。然而太史公司马迁却在修编商鞅传记时慨叹“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这正如商鞅的辉煌成就与晦涩结局,相悖却也是必然。《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亦名公孙鞅、卫鞅)出身卫国国君后代,虽家门没落,但仍属贵族。
故而商鞅自小就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学成出阁后拜入魏国公叔痤门下,公叔痤身居相国高位,相国府人才辈出,商鞅即是其中之一。但数十年内,商鞅虽然极具才华,却仅仅属于公叔痤的家臣门人,屈居“中庶子”,中庶子一职为相国侍从,并无显赫地位,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为了保住自己的相国之位,公叔痤直到临终前,才肯开口向魏惠王举荐商鞅。
彼时为公元前361年,商鞅已经34岁。然而令商鞅始料不及的是,公叔痤竟然同时告诫魏惠王“不用鞅,必杀之”,商鞅闻听心灰意冷,不久得知秦孝公嬴渠梁下《招贤令》求贤,遂伺机西走奔秦。秦孝公座下有一近臣心腹景监,有了景监不遗余力的再三举荐,商鞅才得见秦君嬴渠梁。公元前359年,商鞅发《垦草令》,拉开变法的帷幕,3年之后,商鞅晋为“左庶长”。
截止公元前338年,商鞅入秦21年,历2次变法使秦国逐渐富裕强大,而秦孝公也兑现了当初“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的承诺,将卫鞅封为商君,赐15邑。然而商鞅却也树敌甚众,诸如太子嬴驷、嬴渠梁大哥赢虔以及老氏族名臣甘龙等等,此一等皆对商鞅恨之入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逝,嬴驷即位,大秦风云变幻暗流涌动。
嬴渠梁死讯传来,赢虔立即联合老氏族,向嬴驷告发商鞅十大罪,商鞅自知身陷漩涡必死无疑,于是四处逃窜,最终退回封地募集乡勇,与嬴驷人马对阵。鱼死网破殊死一搏,商鞅严酷变法最终死的却非常狼狈,其死后,全家连坐被诛,这正是商鞅所立的“什伍连坐法”,一人有错,邻里连受,他最终也因此葬送自己祸及全家。
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后,故人皆避之不及,唯有几个忠义的门客悄悄收敛其遗骨,埋葬在陕西合阳秦驿山下。当地县志记载,两千余年间,商鞅墓虽简陋荒芜,坟冢却保存完好,冢前还有商君古碑。1970年,合阳洽川的乡人平整土地时,将商鞅墓墓冢铲平,墓室也被整个挖穿,考古学者得知后连夜前往勘测。
学者介绍,在前往商鞅墓的路上,他们还曾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在商鞅墓内发现《商君书》抑或商鞅其他的著作,哪怕是三五枚腐朽的竹简,也足以称得上无价之宝。然而到达墓地后,众人却惊诧不已,因为所谓的墓室早已被毁,仅剩一滩烂泥,别说竹简,就连一片棺椁抑或是半截残骨都没有找到,寒酸的令人惋惜,这也成为无数考古学家的一桩心头憾事。

相关文章
- 李悝的变法 李悝是谁?李悝是怎么死的?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概括 商鞅变法
- 商鞅之死 商鞅为何选辅佐秦国 秦短命乃商鞅之过?
- 欲擒故纵的男的能要吗 商鞅4次經典的自我推銷和欲擒故縱,說明了成功不是無緣無故!
- 王安石商鞅张居正 王安石说「 ”商鞅能令政必行”,但他给出的原因我却不认同
- 以现代眼光看王安石变法 商鞅和王安石变法后,为什么他们结局都不好?
- 商鞅之死 读透《商君书》,才能真正明白商鞅最核心的变法思想
- 成吉思汗是哪国人 成吉思汗因何而死?真相非常尴尬,难怪正史没有记载
- 商鞅之死 秦國如何從羸弱到掃六合,商鞅徙木立信施新法
-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中国历史上十大功臣的悲惨命运介绍,商鞅被五马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