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阳明在的时候是哪位皇帝 王阳明有多牛?连皇帝都想抢他的功劳
王阳明有多牛?连皇帝都想抢他的功劳 王阳明,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开创了「 ”阳明心学”,被称为「 ”千古一人”。 而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都归功于他「 ”没有自知之明”。 想做圣贤?没有自知之

王阳明有多牛?连皇帝都想抢他的功劳
王阳明,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开创了「 ”阳明心学”,被称为「 ”千古一人”。 而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都归功于他「 ”没有自知之明”。 想做圣贤?没有自知之明! 王阳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种天才。 相反,他五岁才开始说话,十二岁才开始入私塾读书。这启蒙教育来得也忒迟忒迟了。 虽然王阳明上学上得晚,但一点都不妨碍他给自己立个远大的人生目标。 一次,他和私塾先生在那里探讨人生。 先生认为,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考上科举,在朝为官,功成名就。 王阳明听了,表示反对。 他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 ”做圣贤”! 纵观华夏数千年,能被称为「 ”圣贤”的有几个? 对此,他爹王华气不打一处来。书还没读,就想做圣贤!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但王阳明显然对「 ”自知之明”这四个字不感兴趣。 之前明英宗因为一场野炊似的亲征被瓦剌给抓过,所以王阳明觉得熟读兵书很重要。 15岁的时候,他就写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奏疏,说自己想好了征伐鞑靼的良策,还打算将其呈献给皇上。 对此,他爹气不打一处来。嘴上还没毛呢!就在这里写奏疏谈天下事!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为了让王阳明安份一点,王华决定快点给他娶个老婆,就和自己在江西的一位故友订了门亲事,在王阳明17岁的时候正式成亲。 结果在成亲那天,大家找王阳明找了一整天都没找到。最后还是他岳父在附近的一所道观里发现了他,原来王阳明和那个里面的道士聊得聊得太嗨,直接忘了自己要结婚这回事。 对此,他爹王华气不打一处来。就你这不走寻常路的主,知道给你娶个媳妇有多难吗!居然还能忘了!简直没有自知明! 但王阳明觉得无所谓,要做圣贤者,不拘小节。 18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娄谅,接触到了朱熹的「 ”格物致知”,瞬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觉得自己离圣贤又近了一步! 「 ”格物致知”简单点说,就是只有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王阳明在家狠狠拜读了朱熹的所有著作,然后就下定决定要开始「 ”格物致知”了。 他首先开始「 ”格竹子”,和一片竹子死磕了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格出来,自己还病倒了。 这一次失败,简直让王阳明怀疑人生啊!于是,他开始认为朱熹的「 ”格物”论是有问题的。 嗯,这在当时真的是很没有「 ”自知之明”。 想做好官?没有自知之明! 怀疑人生的王阳明,听老爸的话,去考了乡试,然后认识了胡世宁、孙燧等一批优秀的朋友,自己的学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学着学着,就跑去研究军事了,而且还射得一手好箭。 如此一来,进士自然也没有考中。 内阁首辅李东阳安慰他说:「 ”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王阳明二话不说,提笔就写,洋洋洒洒一整篇。朝堂上的元老们无不惊讶于他的天赋才能。 于是就有人开始酸他了,这人,没考中进士还写这么嚣张的状元赋,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结果第二次考科举,王阳明又没中。老爸王华怕他不好想,特别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对此,王阳明的回复是:「 ”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估计王华心里是千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有点自知之明! 后来,王阳明自然还是考上了科举,在朝为官。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混得那么如鱼得水。 那个时候太监刘瑾作为八虎之首,权倾朝野,陷害了不少忠良。 王阳明十分不服,上书据理力争,要求把关押的那些大臣给放了。 刘瑾一看,你算哪根葱?也想来出头?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就把王阳明打了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还连累他爹王华也一起贬出了京城。 刘瑾是个斩草除根的人。他见王阳明出发去贵州赴任了,就派人半途去杀他。 王阳明假装投河,躲过一劫。 天空一声巨响,真理闪亮登场 到了贵州之后,王阳明觉得这样不行。 自己明明是要做圣贤的,结果却混得这么惨,必须扳回一成,就开始悟道。 结果有一天,天空一声巨响,真理闪亮登场,王阳明终于悟到了四个字:心即是理。 简单点说就是,与其去研究世间所有的外在的东西,还不如向你自己的心问个究竟,心灵是一切问题的本源。 比如有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外出游玩,朋友指着一朵花对王阳明说:「 ”你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可是你看这朵花,春天它自然就开了,冬天它自然凋谢,怎么说你的心能控制它呢?” 王阳明答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然后,王阳明还提出来了著名的「 ”知行合一”。这里「 ”知”是指良知,也代表内在的知识、内在认知,「 ”行”是指实践。 简单点说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举个栗子。 王阳明在庐陵当知县时,抓到了一个江洋大盗。 那人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架式,铡刀落地碗大个疤,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王阳明也不和他讲那些大道理,只说天太热,请脱下衣服说话。大盗爽快地脱了衣服。王阳明又让其脱内衣,大盗照做。接着王阳明要求大盗把内裤也脱掉,大盗摇头不同意。 这时王阳明才说:「 ”你连死都不怕,却怕脱掉内裤,说明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啊。” 大盗一听,差愧难当,当场认罪。 这就是让大盗把他对廉职的认识,运用到现实中来。 那么,如果不断提升自己的「 ”良知”?要靠「 ”致”。也就是说要懂得主观的去思考探索,并有这种独立的思考行动能力。 这样,你的学问和行动就会一致,不会去做无用学问。因为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举个栗子。 有一次王阳明的学生给他抱怨说,老师我犯了错误您为什么不提醒? 王阳明答,那你怎么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呢? 学生说,这是学习后知道的啊. 王阳明说,这就对了,我教导你学习,就是为了让你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啊,你怎么老指望别人提醒呢? 可见其颠覆性的思维。 开挂的人生,由此启程 把人心研究得如此透透的,王阳明的开挂人生也开始了。 他去剿匪,也是先稳在那里看形式,摸清楚了有内奸,就故意放风,引蛇出洞,然后一网打尽。 还实行「 ”十家牌法”,每十户为一组,互相监视,如果发现谁家有问题而不上报,就十家连坐。弄得土匪连家都不敢回。 他带兵去攻匪寨,也是先稳在那里一动不动,完全不打,反正耗得起,直接把匪徒饿个半死。 匪徒被他这样折腾,实在没辙,只得跪下唱征服。 看到没?和之前没有自知之明的愣头青,杀伤力完全不一样! 他去南昌平叛。手上连8000人都没有,却大肆宣传自己有16万精兵,还自导自演无间道,送信让宁王马上带兵去攻打南京。 摸不清真假的宁王果然死守南昌按兵不动。 王阳明趁机迅速招集了几万人,然后还是稳在那里一动不动。 宁王一看,丫的中计了!这货就是没人!赶紧去打南京!于是就带着部队风风火火地出发了。 结果宁王前脚刚走,王阳明后脚就把南昌拿下了,断了宁王的后路。 宁王一看,丫的中计了!这货就是演的!南昌不能丢!于是又带着部队恍恍惚惚地赶回来。 经这么一折腾,叛军还没开打就乱了阵脚,每天赶路赶得苦哈哈的。最后王阳明再略施了几个小计,就活捉了宁王,平复了叛乱。前后总共花了四十多天。 这一下,让王阳明成了当时最火的实力偶像。好多迷弟慕名而来,问他兵法秘诀。 他就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简单点说,就是稳住就能赢。只要你稳得住,就一定能等得到时机。 不过,这事最后为了满足当朝皇帝明武宗的奇葩爱好,王阳明只得把宁王放了,让武宗再来抓了一次,然后功劳就归了武宗。 但王阳明对此毫不在意,他选择激流勇退,向朝廷称病,跑去搞起了讲学。因为他的人生目标是做圣贤嘛! 从此,阳明心学开始得以广泛传播。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大批文人。封建礼教被反复吊打,社会风气空前开放。中国自春秋战国后再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诗词歌赋文章书画,全都满血复活。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都被广泛引进。 正如曾国藩所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这位没有「 ”自知之明”的人,最终于还是达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成了千年一遇的圣贤。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ID:y2xz6666) 本期编辑:小龙夏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很赞哦!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