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向太是什么人物 施琅是什么人物

火烧 2021-09-18 15:48:17 1055
施琅是什么人物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

施琅是什么人物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

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

负面说法

施琅是明之贰臣而非英雄,两度降清,反复无常。

就当时情势论,明是夏清是夷,明是中国正朔所在清是外逆,故施琅降清于文化上是弃夏归夷,于政治上是明正统之叛臣,施琅与郑氏恩怨不能成为其降清托词。

施琅大节既亏,身名瓦裂,不管降清后有何功绩,士大夫名节已坏,余事皆不足论。

向太是什么人物 施琅是什么人物

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若施琅是英雄,其如蕺山一堂师友自裁殉国何?夫子不与以德报怨,其理正与此同。

至于施琅统一台湾,实与文不与而如其仁。

虽然,又岂可因之而洗却贰臣污名耶

正面说法

(一) 气节道德

明之贰臣,虽然可以说气节有亏,谈不上不光彩,但是,因此就不对其一生行事做

[施琅雕像]

施琅雕像

具体分析而全盘否定其人,不能说是历史主义。

md说自己一生干了打败蒋介石、发动文化大革命两件事,后人以三七开论功过。

“士大夫名节已坏,余事皆不足论”不仅是理论上的极端道德主义,也是方法论上粗暴的简单化。

在此基础上引出“蕺山一堂师友自裁殉国”并立为圭臬,更是脱离实际。

蕺山固然可赞可叹,但用来作为一般标准,则不免陈义过高,责人太苛。

即以明末三大儒论,船山隐逸,自不能比;默许学生子弟入朝为官修史的顾、黄更是污名难洗。

以信仰审判历史,结果只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没有一日得行天地之间”的历史,岂非万古长夜?实事求是的说,施琅不会因收复台湾的功业而成为道德上的圣贤,也不应因降清(且不说背景复杂)的品格污点而动摇其作为国家功臣的地位。

(二)再说夷夏之辨

首先是语境不同。

满汉之争跟历史上的“中原逐鹿”一样,是权力之争,文化的意义倒在其次,这在后来的有关政策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众所周知,孔子的理想是王道和礼治。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社会秩序代政府秩序,以文化组织代政治组织。

由于其思想体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近代国家概念,强调突出文化的边界意义是自然的、必要的。

各部族之间的征战自然会产生各民族的英雄传奇,它的历史意义是不朽的,其精神也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

但是,作为居于主干地位的汉族,在处理这些历史人物时显然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谨慎;具体到在面对施琅平台这一个案的时候,显然更应该把版图、利益这样的概念放在思考的首位

详细请见baike.baidu/view/13646.

顺便祝LZ春节快乐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1364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