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八达岭长城站离长城入口处有多远 中國真正的長城博物館,不是八達嶺長城,而在這個蒼茫的西北小城

火烧 2021-12-02 10:19:17 1025
中國真正的長城博物館,不是八達嶺長城,而在這個蒼茫的西北小城 蒼茫天地之間,在綿延的絲綢之路上、在戰火烽煙的河西走廊中,曾是大漠戈壁的蒼涼、曾是荒草古道的躊躇、曾是巍峨邊塞的搖曳……歷史的扉頁一卷又一

中國真正的長城博物館,不是八達嶺長城,而在這個蒼茫的西北小城  

蒼茫天地之間,在綿延的絲綢之路上、在戰火烽煙的河西走廊中,曾是大漠戈壁的蒼涼、曾是荒草古道的躊躇、曾是巍峨邊塞的搖曳……歷史的扉頁一卷又一卷,晨鐘暮鼓彌散於歲月的塵埃之中,只剩後人唏噓於曾金戈鐵馬的激盪。

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這長城該是指得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它巍峨而壯觀。被修繕的適合所有人前去感受天地的壯闊,登長城但卻總是有什麼把人與曾經的歲月分隔開來。追溯過往,遍佈中華大地得長城不止在京城。在蒼茫得大西北,便有那依舊蜿蜒得長城,那明漢長城未經人工修繕,被歲月的風沙侵蝕後得面貌,才稱得上這“長城”二字。說起來,這西北纔算上是中國真正得長城博物館。

撥開歷史的畫卷,數着朝代一層層的更替,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魏,從北周、隋、遼到金、明等等20多個朝代都修築過長城。而漢、明時期修築的長城規模最大,被保存下來的也最多。看這巍峨的疆土,河西走廊延展的歲月裏,曾留與後人一段段傳奇而又驚歎的過往。長城的修建,不止是軍事重要防禦的設施,更也是溝通了南北的交流。而此,甘肅的永昌便被拉扯了出來。

永昌的位置可謂是河西走廊的“蜂腰”地段,算得上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衝之地,既是西漢以來中原王朝的軍事重鎮,又是中原與西域各國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因了這般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們才能看見那些長城的遺址,而出現在永昌境內最早的長城在西漢初期就已修建。

永昌境內漢、明時期修建的長城,橫貫永昌東西,沿着永昌北部,穿越高山戈壁,將永昌的綠洲串連起來,這樣的巍峨氣勢似乎我只有俯瞰這片大地我們才能感受到時光帶個人的衝擊力吧。走進那長城的城牆下,黃土夯築的牆壁,經歷了歲月的洗刷和風雪的洗禮,他們早就班駁了、斷裂了,但是似乎在那些孔隙和殘垣之間,卻埋藏着過往的嘶吼和嘹亮。

李白曾寫下“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的詩句,這是因了長城的巍峨,大漠、邊塞和長城永遠是最妥帖的詞彙,聯合在一起方能顯示出西北的遼闊和蒼茫。更是因爲長城,那些文人騷客纔會將滿腔的柔情和滿目的蒼涼寄於這河西的土地、這河西的長城,我想這也是長城留與後人的文化印記吧。

反射的日光打在長城的黃土上,斑斑駁駁之間,似乎穿越了時空,長城承載了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觸摸着那些被風化的壁壘,感嘆世事滄桑卻又無情。長城見證了一個時代疊加一個時代的發展,這是歲月留給後人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長城不止是長城,更是一個囊括了政治、軍事、人文、民俗、文化,包涵了離愁別恨、征戰廝殺、帷幄謀略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沿着歷史的痕跡前行,沿着長城的軌跡前行,一處花大門石刻,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個 花大門石刻塔羣是永昌縣西北約20公里處城關鎮金川西村北面的龍首山餘脈。一座長500米的斷崖,遠遠望去像極了一尊臥佛,頭東腳西,山體的每一部分又像是一尊尊立佛,天然而成。

走進纔會發現在北部山崖離地面1~10米的崖面上雕刻有50餘座塔浮雕藏傳佛教塔羣。各塔大小不一,造型有覆鉢式喇嘛塔、閣樓式石刻塔、檐式磚砌塔。可以看見在崖面正中有一較大石龕,洞窟寬2.4米,進寬2.2米,高1.5米,深2.1米,頂部爲方形,只能洞窟內正壁陰刻一西夏文“ 佛” 字。可惜我們未能近距離的去觀瞻這處石窟,也實屬遺憾了。

歲月總是斑駁着痕跡,舉目而望,遠處烽火連天,我們隔着一層屏障吶喊……時光教人悵然若失,我們是過往裏的人,望着過去、感嘆今日。

【關於作者丨乍暖】

(自媒體作者 · 旅行達人)

一個想要從南走到北、再從東走到西的我、一個想要撒一點野的我

八达岭长城站离长城入口处有多远 中國真正的長城博物館,不是八達嶺長城,而在這個蒼茫的西北小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