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武将世家 宋朝3大武将世家,杨家将没有上榜,你都听说过吗?
宋朝3大武将世家,杨家将没有上榜,你都听说过吗?
有一句话叫“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打压武将势力,有意识地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武将手脚,宁肯让他们无所作为,也不能给他们造反的机会,北宋历代皇帝也对此视为传家祖训,结果使得北宋武将地位低、权力小、作战积极性低下,进而使得北宋成为一个以武备虚弱闻名的畸形大国,在对外战争中始终未能掌握战场主动权,甚至被迫向周边辽国、金国、西夏等小国交纳岁币来换取和平,故此有“北宋无将”之说。
实际上,这种说法虽有道理但不无偏颇。由于北宋开国之初,并未能真正实现一统河山,北方辽国、西北西夏、西南吐蕃,强敌环绕,使得终北宋一朝,边疆战事不断。所谓时势造英雄,武将们也因此有了用武之地,北宋也先后出现过一大批能战善战的武将。其中,赫赫有名的宋朝三大武将世家,就是其中佼佼者。
三大武将世家中,第一家当属折家将。折家最初是西北府州的一个豪强大族,从唐朝末年开始就盘踞府州,拥兵自重。史书记载,折家后人历来崇尚勇武,“世以材武长雄一方”,英才辈出。在唐末至宋朝,西北府州一带,一直是中原王朝与游牧部族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折家将则始终坚定地拥戴中原王朝,抵御外族侵略,史称“内屏中国,外攘夷狄”。
宋朝建立后,折家将归顺大宋,从此成为宋朝镇守西北的一支劲旅。折家将驻守的府州,在宋代是宋朝与西夏交锋的主战场,折家将也因此成为北宋抗击西夏的骨干力量之一,自宋朝建立到灭亡,折家将中的折德扆、折御卿、折可适等人屡立大功,折家的征战生涯贯穿整个北宋,始终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家当属种家将。种家将也是在宋朝与西夏战场上磨炼出来的一支能征惯战之军,世代为北宋效力,威震西北,出现过种世衡、种谔、种师道等名将。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鲁智深多次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就是指的种家将中的种师道、种师中兄弟二人。
第三家是姚家将。姚家将也是活跃在宋夏战争中的一个名将世家。第一代姚家将姚兕,是宋朝有名的神箭手,曾经在一次战斗中独自射杀西夏军数百人,以至于“裂指流血”,宋神宗听说后大为感佩,亲自召见他,赐给他银枪战袍。姚家将中的姚麟、姚古、姚平仲,几代人都是宋朝西北边陲的干城之将。

有人说为什么没有杨家将?因为杨家将在评书演义中虽然威名赫赫,但在真实历史中却并非如此。杨家将在民间名气虽大,但无论出现的名将数量、官阶地位、效力时间、战绩,都与其他三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无法相提并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中,折家将、种家将、姚家将,作为北宋军界领军人物,在国家危亡之际,义不容辞出现在北宋抗击金兵的主战场上。但这三个武将世家的表现却参差不齐。只有一家表现优秀,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其他两家出了大丑。
折家将派出的是大将折可求。靖康元年七月,金国大军围攻北宋重镇太原。折可求率兵前去援救,结果在文水遭遇战中大败亏输,退回府州。金兵攻克汴梁后,大军直扑府州,折可求见势不妙,竟然开城投降了。
姚家将派出的是姚平仲,在汴梁保卫战中,姚平仲轻敌冒进,不等待其他各路勤王兵马到齐,就对金兵发动夜袭,想一战建立奇功,没想到金兵早有防备,姚平仲被杀的几乎全军覆没。因为畏惧受到军法惩处,姚平仲连夜逃亡,“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据说最后跑到华山隐居去了。两大武将世家,就以这样一种不体面的方式,一个降敌一个逃跑,结束了军旅生涯。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表现最为优秀的只有种家将。种师道当时已经年过六旬,主动请缨上阵,并且提出了很多非常中肯得力的建议,比如要求朝廷“请缓给金币,使彼惰归,扼而歼诸河”,“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认为只要避敌锐气,凭坚固守,断敌粮道,使敌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待其一无所获、士气低落退兵时,再出兵截杀,不仅能保住宋朝,甚至有很大可能全歼金兵。可惜昏聩不明的徽钦二帝却游移不定朝令夕改,种师道的完美战术落了空。
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带领宋军出兵援救太原。种师中一路人马虽奋勇作战,一口气攻到了太原近郊的榆次,但由于其他各路援军畏敌怯战,龟缩不前,北宋朝廷的战役组织也极为混乱,甚至连种师中部下的粮秣都供应不上,结果使得种师中孤军深入,遭到金军围攻。种师中本可杀出重围,但他决心以死殉国,“独以麾下死战”,“身被四创,力疾斗死”,舍生取义。随着北宋灭亡,宋朝三大武将世家也就此告别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