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孝陵葬的是谁 明孝陵中的几座坟,一个当守门,一个被掘坟
明孝陵中的几座坟,一个当守门,一个被掘坟 南京,故称金陵,明朝开国建都于此,所以虽然明十三陵在北京,但朱元璋的陵墓却修在了南京。因朱元璋推崇「 ”以孝治天下”,其与马皇后的谥号中皆有孝字,更其二人的陵

明孝陵中的几座坟,一个当守门,一个被掘坟
南京,故称金陵,明朝开国建都于此,所以虽然明十三陵在北京,但朱元璋的陵墓却修在了南京。因朱元璋推崇「 ”以孝治天下”,其与马皇后的谥号中皆有孝字,更其二人的陵墓被命名为孝陵。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风景优美。不过在历史上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的不仅仅只有朱元璋。三国时期的孙权,当时的东吴大帝的陵墓也修建于此,大致位置在明孝陵旁边的梅花山(又名孙陵岗),但具体位置已不可考。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地名,和蒋介石无关)。 如今唯有石碑、石桥以及一座石像,供后人瞻仰,但也多为后人重建,原物早已焚灭于战火当中。 关于孙权墓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这一年一代贤后马皇后去世,悲痛之余的朱元璋下旨修建皇陵,由当时明朝开国功勋之一,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负责。《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六》中记载: 十五年,以营孝陵,封崇山侯,岁禄千五百石。 地址选定后,就开始着手拆迁活动,按照规划,皇陵占地内的其他建筑都需要拆毁,其中就包括孙权墓,为此李新(见注释1)特意请示了朱元璋,朱元璋对此的批示大意是:孙权是为英雄,不用拆了,就当给我守门吧。 要知道朱元璋可视为心狠手辣的主,尤其是在贤内助马皇后去世以后,便越发变得乖张暴戾,屠刀之下往往血流成河。为何此次却对孙权墓网开一面? 船夫分析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三国演义》正是成书于元末明初,在此之前关于三国的故事便已经经由说书先生在民间流传,其中英雄「 ”创业”故事颇多,同样是乱世「 ” 创业”的朱元璋感同身受。其二,曹操的那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赞美的伟大的母亲,故此令对孝道十分推崇的朱元璋很是认同。 总之,孙权墓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但另一位的陵墓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陵墓建了起来,但紧接着就被炸药炸开,尸体也被挫骨扬灰。这就是大汉奸汪精卫。 时间来到1944年年末,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汪精卫被转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日本名古屋接受治疗,但最终仍未逃脱死神的手掌。在其去世后,日本官方用专机将汪精卫的尸体运回南京。由汪伪政权的二号大汉奸陈公博主持「 ”国葬”。 彼时太平洋战争已经进入后半段,在战争猛兽对资源的巨大消耗下,岛国日本逐渐跟不上节奏了,战争主动权也逐渐转移到盟军手中,尤其是日军在莱特湾海战(见注释2)以及后来的硫磺岛战役(见注释3)中的战败,基本锁定了战败的定局。所以汪伪政权从上到下都开始惴惴不安,原本设计奢华的汪精卫陵墓也不得不草草了事(见注释4)。 日本投降后,接手南京的国民党官员,以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首开始讨论对汪精卫死后墓穴的「 ”清算”。经过一番研究,决定由74军工兵部队执行毁平汪墓的任务,宪兵司令部负责内外警戒,不许任何人接近。 在先后两次,且使用了上百斤炸药的前提下,才从内窖中发现了一具楠木棺材。将其打开,只见尸体上覆蓋着一面青天白日红旗,尸身着青色长袍马褂文官礼服,头戴礼帽,腰佩大绶。由于入棺时进行过防腐处理,所以整个尸体完好无损。有心人还在汪精卫的上衣兜里翻出「 ”魂兮归来”四字,以及秀丽端庄的自己来看,当属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的手笔,以示招魂。 后来坊间还曾爆出汪精卫死前曾写过一首绝命诗《自嘲》未,诗曰: 心宇将灭万 事休,天涯何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历史面前,有时候很难彻底分出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从汪精卫的这首绝命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自知将被世人唾骂,故自我安慰「 ”天涯何处不怨尤”。同时感到日本和汪伪政权都将有灭顶之灾,所以发出「 ”谅无后人续春秋”的哀叹。 历史就是如此公平,任你是圣皇天子,亦或是刍狗庶民,死后都难免成为一捧黄土,即使你为自己修建了恢宏的地宫,同样阻挡不了摸金校尉的洛阳铲,甚至成为盗墓者的乐园。 与其浇筑混凝土般坚固的牢笼,倒不如留下传唱千古的美名。 注释1:李新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对峙时投靠,并在南渡长江作战时,此后屡立战功。明朝建立后,先后负责孝陵和胭脂河两大工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修建胭脂河时受贿被朱元璋诛杀。 注释2: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此战以后日本联合舰队元气大伤,从此不再成为能够影响战局的战略力量。此战日本处于劣势,因而第一次有组织地发动神风特攻队自杀攻击。 注释3:硫磺岛是日本本土在太平洋上最后的屏障,该战役开始于1945年2月19日,持续到3月26日。最终以盟军胜利告终,盟军自此获胜供战斗机和轰炸机起飞降落的机场。 注释4:关于汪精卫的陵墓,最初的设计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陵墓,与毗邻的中山陵并列,造价预算为5000万银元。后因日本无条件投降,工程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明史》 很赞哦!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