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的战争 辽和汉历史
辽和汉历史
一、大辽国历史要详细
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权,它与五代同时开始,又和北宋几乎同时结束。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虽然与中原地区常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却深受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原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于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国(契丹于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改为辽)。契丹建国后,阿保机逐步消灭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于公元926年,消灭了渤海国(今辽宁东部到黑龙江南部一带),基本完成了其统一的征程。
从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统治的时代,在着一阶段,辽国从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耶律德光数次对晋进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
在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969~982年在位)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圣宗、兴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后,辽国开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此时随着女真族的兴起,辽国的统治逐渐受到威胁。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辽国重镇黄龙府,随后又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几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包括东京辽阳府在内的大部分辽国土地,公元1125年,金国俘虏了逃亡中的天祚帝,辽国自此灭亡。
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是檀渊之盟。
缘由是辽圣宗时,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宰相是寇老西,也就是寇准
评价: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 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作者支持
三、契丹
景宗耶律贤(948-982) 969年即位,在位13年 耶律贤,世宗次子。即位后,建立嫡长继承制度,这是契丹社会封建化的标志。他重用汉官,革除弊制,辽国出现中兴,但收效有限。死于982年,时年35岁。
一、重用汉族官员。
汉族官员被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帝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汉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说明辽已经把汉官纳入了政权的中枢机构,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从此,辽进入了中兴时期,开始向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如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皇帝为乾隆时期的兴盛奠基一样。
二、整顿吏治。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克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这样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而上升,这是和北宋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纳谏历史也有记载,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袭向他上书,劝谏减少游猎次数,说穆宗时因为贪恋游猎,荒废了政事,结果闹得上下怨气冲天。现在经过十年的征伐,但政局仍然没有完全稳定。国家虽然连年丰收,但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这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候,但听说陛下也迷恋游猎,这应该收敛自制,防止穆宗时的悲剧重演。况且南方还有北宋的威胁,如果他们听说陛下迷恋游猎,恐怕又要趁机北进了。希望陛下能及时收敛,以国家社稷为重,谋求国运昌盛,官民安宁。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字文殊奴.
帝号庙号: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982~1031在位.
帝王年号:统和三十年,开泰十年,太平十一年.
帝王世系:辽景宗长子,睿智皇后萧燕燕生.
帝皇陵:永庆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
在位大事件:
乾亨四年(982),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母萧太后奉遗诏摄政,任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史称统和之政,“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统和四年,辽军大败宋北伐之师,俘获宋骁将杨继业。二十二年,圣宗奉萧太后深入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渊。宋真宗领兵亲征。双方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间基本上保持长期的和平相处。二十七年,萧太后死,圣宗主政。向高丽及西北诸部发动战争。次年大举亲征,进焚开城而还。以后连岁遣军侵掠,开泰七年(1018)大败于荼、陀二河之间。在西北,开泰元年,沿边诸部皆叛,阻卜(鞑靼)国兵进围镇州。二年乌古、敌烈部叛。太平六年(1026),辽军征甘州回鹘,失利,阻卜诸部复叛,很快被平复。开泰六年,辽军且远征喀什噶尔,声威远播于中亚。
在圣宗统治时期,辽的国力达到全盛并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刑法和科举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同时,奴隶制因素削弱,封建制因素加强,汉化加深,说明封建制的统治在逐渐确立。
辽圣宗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崇信佛教和道教。他推崇诗人白居易,以契丹文翻译《白居易讽谏集》。所作曲达百余首,说明他的汉文化修养颇高。
四、辽和西夏对我过历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等, 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 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 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 、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来到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史称西辽。西辽疆 域广阔,存在了80多年,它在开发我国新疆地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辽宋夏金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回鹘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 区建立的大理。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在西州回鹘统治下的高 昌地区,畜牧业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与辽、北宋的贸易往来频繁。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区 和中亚广大地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西亚国家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黑汗王朝与辽、宋 、高昌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理以洱海为中心,管辖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大理的畜牧业和农业、手 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与宋朝关系友好。
五、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1]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六、有关于辽国的历史
辽国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创建者为耶律阿保机(汉名亿)。 辽国共历九帝,前后二百一十年。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民族。历史文献上有关契丹族的确实记载,始于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狩猎。该族不断地发展壮大。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有兵四万,接受唐朝统辖。唐朝衰落后,契丹族不断向外扩张,俘掠外族人口,实力大增。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八仙筒附近)称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契丹。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称为皇都(后改称上京)。辽圣宗耶律隆绪生于公元971年,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儿子!
公元982年耶律贤病死,年仅35岁!耶律隆绪即位!
986年宋辽雁门之战,辽军大胜宋军!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连破宋军,十一月已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都东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军出现对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对宋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敲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亦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对宋而言,澶渊之盟不过是以“贿赂”来取和平,甚至可说是丧权辱国。但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这对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公元1005年北宋政府开始用雕刻木版套色印刷“交子”(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第一次出现的瑞典纸币早了650多年。
公元1005年(真宗景德二年)春,宋政府在同李继迁长期进行战争后,决心改变对西夏实行“姑务羁縻,以缓战争”的方针,即实行罢兵息民,以财货爵禄笼络西夏统治者,并主动向德明提出了媾和条件,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后求同存异,于公元1006年(景德三年)九月,正式签订了和约。
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杨延昭进本州防御使。(本人也与当时名将杨信并列,被广大人民称誉为“二杨”。辽人对他十分惧怕,比喻为天上的“北斗六星”,称为之杨六郎。其后,屡建战功,宋真宗遴选边州守将,命杨延昭守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又改任高阳关副都部署(管辖雄州、霸州、沧州、河间、献县及天津一带),实为河北前线总司令,统率精兵8万,隔界河与辽开始进行长达9年的对抗。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协议,划界河为界,河以北属辽南京道析津府(今北京、武清、通州、永清、宝坻、蓟县一带)辖区,河以南属宋高阳关路(今高阳、雄县、霸州、静海、青县、沧州、任丘、河间及天津一带)所辖。
公元1031年耶律隆绪病死,终年61岁!
七、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关系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的地位和民族关系: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平等,都为中华也是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
②对民族之间战争的评价:无侵略和反侵略之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人口,实行民族压迫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有进步性和落后性之分,少数民族政权的南下破坏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战争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③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对汉族政权来说,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议和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藩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考点指南】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精析】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拓展】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

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a:三次“和议”是指:辽宋1005年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1044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b: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