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设计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设计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设计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 一、“ 坚而后论工拙”—以实用为根本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 坚而后论工拙” 就是要求产品设计首先要有实用的价值, 其次才考虑好不好用, 最后才解决好不好看的向题。这与现代设计思想是相通的。比如,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就强调, 制作椅子要讲究如何让人坐得舒服。他认为, 冬季和夏季的椅子做法要有所不同。对于茶壶, 李渔同样要求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进行设计。他说“ 置物但取其适用, 何必幽渺其说, 必至理穷尽而后止哉凡制茗壶, 其嘴务直, 购者亦然, 一曲便可忧, 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 酒无渣滓, 一斟即出, 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 星星之叶, 人水即成大片, 斟泄之时, 纤毫入嘴则塞而不留, 吸茗快事, 斟之不出, 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 即有时闭塞, 亦可疏通, 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1〕可见李渔十分重视产品“ 好不好用” 的问题, 这与现代“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十分吻合。 二、“ 体舒神怡,—实用和装饰互相促进实用与装饰是工艺品性能的两个组成部分, 二者只有巧妙结合, 才会使两方面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使工艺品设计趋于完美,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 就会成为失败的设计。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很早就开始将工艺品的审美与实用相结合。中国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装饰和实用互相促进的历史。陶瓷造型的不断变化, 最初多是出于增强、改变器具实用功能的目的, 与此同时带来陶瓷新的审美效果, 发展到后来, 出于审美考虑而对造型加以改进也就渐渐成为陶瓷发展的一个新动向。陶工们把实用和装饰两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陶瓷工艺品。比如陶扇的足是由陶鼎的三足而来, 但在改进时, 为了在使用中扩大陶扁的受热面积, 缩短烧煮时间, 因而把三个实心的足改为肥大中空的款足, 在造型上给人以浑朴庄重的美感。此外,陶工们在许多器物上设置了方便使用的部件,如盖、钮、把手、高足等。这些部件的设计往往别具匠』臼, 如将某些部件设计成动物形状等, 体现了设计者追求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观念。有的美学家还提出了装饰对实用有促进作用的观点。 李渔对实用与美观的问题作过很好的总结, 他在《闲情偶寄》中多次表达了实用和装饰需要结合的思想。比如他在谈到“ 床” 的制作时, 就强调装饰和实用的结合问题“ 其法维何一曰床令生花, 二日帐使有骨, 三日帐宜加锁, 四曰床要着裙。”〔3〕所谓“ 床令生花” , 是说在床头摆上鲜花。李渔认为这样的摆设有两个好处一来花可以对卧室起装饰作用二来花的清香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可助人入睡。李渔甚至把花的作用上升到了“ 庄周梦蝶” 的审美境界, 认为到此境界时, “ 人非人也, 仙也” 。“ 帐使有骨” , 就是将蚊帐挂得平整利落, 看去美观且实用“ 帐宜加锁” ,就是在蚊帐上加上质料、色彩、造型相和谐的锁, 不仅可以起到防蚊的作用, 而且可以增强蚊帐外观的美感“ 床要着裙” , 一方面是使整个床具完美统一, 避免“ 精其始而不能善其终, 美其上不得不污其下者” , 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床的干净整洁。李渔对床的设计思想,不仅合乎人对床的生理要求, 而且更注重生活环境对人的美感陶冶作用。 三、“宜简不宜繁, 宜自然不宜雕琢”——外观形式要简朴自然 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一直崇尚简朴的风格。虽然个别时期的个别设计也有极尽雕琢之能事的情况,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古代的工艺设计者对外观形式基本上都是强调适度, 反对华丽奢侈的。李渔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风格归结为“ 总其大纲, 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 宜自然不宜雕琢。凡事物之理, 简斯可继, 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 栽其体者易坏。” 他还认为“ 土木之事, 最忌奢靡, 匪特庶民之家, 当崇简朴,即王公大人, 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 贵新奇大雅, 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 非好富丽, 因其不能创异标新, 舍富丽无所见长, 只得以此塞责” 。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对简朴形式的崇尚有其丰厚悠久的文化渊源, 占据封建意识形态重要地位的封建礼教对设计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设计者设计得美还是不美, 必须首先按封建礼教的要求来评价。礼乐精神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受到过礼乐的影响, 古代设计自然也不能例外。
中国古代的设计师?
古代具体是指哪个朝代啊,唐朝就是尚宫那些人啊,到了清朝不就是宫女太监了吗
中国古代的设计成就与经验
唐代金银器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成功的典范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有“官作”和“行作”之分。“官作”即由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器作坊院”负责。“行作”即金银行业的工匠产品。上述圆雕作品工艺复杂,设计巧妙,制作上精益求精,是否“官作”所为,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这些作品均为传世器物,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依据,因此在具体制作阶段的判别上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从它的造型、錾刻纹饰的流行时间以及文献考证上去探究端倪(因片幅关系,待以后再作展开)。至于它的功用,毋庸置疑,它和其他金银器皿一样,除了满足陈设观赏、日常生活所需,还在于它的特殊价值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引用齐东方先生的话说:金银及其器物已“成为广泛运用于馈赠、供奉、赏赐、赋税的最佳物品,作为对外交往、经济制度、政治斗争的媒介物,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甚至重大政治生活……”。这方面有史为证,无须赘述。
另外,有唐一代金银器制作高度发达,从文献资料看,当时制作数量巨大,不管是地方进奉或皇室赏赐的金银器玩均不在少数,为什么长期以来唐墓出土很少有此发现?历代盗墓者的疯狂盗掘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唐时厚葬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对殉葬品均不惜倾资以求,以致官府不得不明令禁止。《唐六典》卷二十八载:“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所有以瓦木为之”。《唐会要》卷三八记载着开元二十九年另外颁布的敕令:“三品以上明器,……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及金银铜锡……”。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华美绚丽的唐代金银器中,动物造型的塑造和运用虽不是主流,但是,其高超的制作技巧、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却是人类手工艺术登峰造极的具体表现,在唐代金银器制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间架性设计是什么?
周朝创立了井田制和分封制,前者是后者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由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土地得到了开发,私田逐渐增多,井田制开始奔溃,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分封制: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后来封国逐渐强大,不在服从中央号令,互相吞并,导致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出现,亲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巩固刘姓统治,诛杀异姓诸侯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导致汉景帝之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封国从此一蹶不振,明朝时候虽然也出现了藩王,但是性质已经和分封制不同。分封制消亡于汉朝。
希望你明白,不懂可以再问。呵呵呵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有那些?
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好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设计。
设计[design]这个词儿是八十年代才开始叫的。
以前的类似行业或者专业叫做工艺美术。
从事类似行业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工匠或者手艺人。
没有设计师这一说。
看中国美术史,除去国画,壁画,等相关纯绘画艺术,里面提到的所有的与艺术相关的,都可以用现在的词语称之为设计。。。
艺术与审美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指按等级所旅行的礼仪活动的祭祀活动,也包含着礼仪、道德、制度、等级、秩序等,礼化教育多 通过艺术(乐)的方式进行。
中国古代的民间工艺
剪纸艺术在我国起源是很早的。宝鸡民间有周成王剪玉圭的传说。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墓葬里,发现了用金箔剪成的虎、 象、怪兽、鸟和云纹图案;新疆也出土了《对猴团花》和《对马团纸》 的剪纸。南朝《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 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 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宝鸡当今仍广泛使用银箔 剪纸,装饰面花、礼馍、蜡烛、亭子、花帐等。《对猴》、《对马》一 类团花仍是延用至今的主要题材。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 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而且融 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 宝鸡剪纸种类很多。从题材上分,有花卉盆景、飞禽走兽、五谷六 畜、英雄人物、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景名胜、亭台楼阁、寺庙古塔 、云曲屏帐、戏剧器乐等等。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 为剪纸题材。从手法上分,有平剪(铰花)————独幅剪纸,不描样 ,心想手到,一次剪一张,不重样;折剪————对折、四折、五折、 六折等,图案方中见圆或圆中有方;刻剪———烟熏取样,刀刻,大量 复制;堆花————用彩纸照图样拼贴、描染、堆砌而成,立体感强; 新剪纸———刀剪并用。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套色、染色、水印等; 从用途分为:窗花、门楣花、灯花、炕围花等。
根据考古剪纸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时期:
1、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2、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这是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也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剪纸实物。
据考证,中国剪纸源于北方,南方剪纸是在这门工艺传到南方后才发生演变的。从风格上来说,北方剪纸大多豪放、粗犷,能够寻觅到远古图腾崇拜的踪影,南方剪纸大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故而精细婉约。
剪纸原来常用于宗教仪式。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但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图3-1)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我国的民间手工艺术中,这样的剪纸能手为数不少,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密件吧手工艺术的传承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视她们吧。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种痘之术
我国首先开创了人类天花病预防之先河。早在11世纪,中国就有了“种痘之术”。宋真宗赵恒(公元998年~1022年在位)的宰相王旦子女皆因天花夭折,后又生子王素。王旦接受以往教训,请来峨眉山人为其子接种牛痘,其子健康活到了67岁而终。
据16世纪清朝《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之法起源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的安徽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以后才流传四方。
据《三冈识略》记载:清顺治10年(公元1653年),安庆张氏三世发明用痘浆(类似鞣酸、水杨酸的浆汁)染衣,让儿童穿在身上,可发轻症,这样便可以对儿童的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预防虏疮(天花)。
清《癸己存稿》记述:康熙27年(公元1688年),俄国最先派人来我国“学痘医”。不久,痘医之术由俄国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的夫人于1717年又将此术传入英国。在此基础上,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苗接种法”。1744年,中国的痘苗接种医师李仁川到达日本长崎,从此,日本人也学会了“种痘之术”。
中国古代的风水秘术?
不可深信
天下第一奇书——风水残卷《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清代摸金校尉所创,其中囊括风水阴阳之术,《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虽然名为十六字,可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十六卷,每卷以周天古卦中的一个字为代表,共计一十六字,所以称为十六字。
这十六字分别是:天、地、人、鬼、神、佛、魔、畜、慑、镇、遁、物、化、阴、阳、空。这部主要记载阴阳风水学的古籍,可谓无所不包,不仅有风水术和阴阳术,更因为它是由摸金校尉的高手所著,所以里面还涵盖了大量各朝各代古墓形制、结构、布局的描述,以及摸金校尉们在倒斗之时遇到过的各种疑难艰险。
可以说《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摸金倒斗指南》,不过这本书只是残本,阴阳术的部分并没有流传下来,仅有风水术的十六字,十六字风水分别对应的内容如下:
天:这一部分主要是星学,也就是在风水术中占很大比重的天星风水,地分吉凶,星有善恶,看风水寻龙脉讲的就是上观天星、下审地脉。
地:风水术的主体是相形度地,大道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通过解读大地上山川河流的走向形势,判断龙脉的来去止伏,观取“龙、砂、穴、水”,这就是地字篇的内容。
人:风水有阴阳宅之说,阴宅是墓地,是为死者准备的,而阳宅是活人的居所,对于阳宅的选择,一样也有极深的风水理论,又称“八宅明镜”之术。
鬼:顾名思义,幽冥之说为鬼,这一篇主要是讲解古墓主人的情况。例如尸首和棺椁的摆放,殉葬者与陪葬品的位置,长明灯、长生烛的象征性等等,凡是墓中与死者有直接关联地,多在此卷之中。
神:自古以来,渴望死后成仙,并沉迷此道之人不可胜数,尸解成仙的事情在风水中多有记载。同形势理气息息相关,如何在神仙穴中尸解羽化是这一篇的主要内容,不过就如同是“屠龙之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神仙穴中羽化眠”只是一套不切实际的空虚理论而已。
佛:风水理论体系庞大繁杂,摸金校尉所擅长的风水秘术,都是以《易》为总纲,属于道家一脉,而其余的各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风水理论,当然也许在那些宗教中并不称其为风水。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地。佛字一卷记载的是禅宗风水。
魔:吉星之下无不吉,凶星之下凶所存,况是凶龙不入穴。只是闲行引身过。魔字篇中的内容,主说地脉天星之恶兆,使人远避地劫天祸,这是专门讲风水中凶恶征兆的一篇。
畜:圣人有云,禽兽之流,不可以与之为伍,山川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奇山异石,自然造化生成百兽形态,这在风水中也大有名堂。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山体似牛,便有卧牛、眠牛、耕牛、屠牛、望月牛之分,姿态形势不同,吉凶各异,这一篇主要说的是风水形成的畜形。
慑:分金定穴的精要内容,此术古称“观盘辨局之术”,不需要罗盘和金针的配合,便可精准无误地确认风水中的龙、砂、穴、水、向。是寻找古墓方位最重要的环节。
镇:风水一道,其中最忌“煞”形,镇字卷主要记载着如何镇煞、避煞,不过镇字篇中,讲的最多的反而是“避”,而非“镇”,也不失为明哲保身之道。
遁:古墓中的机关布局,殉葬沟的位置,可以通过地面封土、明楼之类的结构,推算出古墓地宫的轮廓方位等细节。最主要的当然是讲解机关埋伏,有很深的易理蕴藏在里边,如不精通五行生克的变化,也难以窥得其中门径。
物:古有天气地运、天运地气之说,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旋转,地气而应之,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风水形势的改变,在山川之中的一切灵性之物,会由于风水善恶的巨大转变,而产生异变,如果清浊阴阳混淆将产生一些非常可怕的事物,不合常理者,谓之妖,物字篇是描述因为风水而产生的妖异现象。
化:化者乃变化之化,地师们眼中最艰难的改风水,小者改门户,大者变格局。古风水一道中,不主张人为“改动”风水形势。宇宙有大关合,山川有真性情,其气其运,安可妄动?“化”字卷是被模金校尉视为禁忌的一卷,但面对一些是通过改变格局营造风水宝地的古墓,“化”字卷便是它的克星。
阳:此阴阳非阴阳术之阴阳,单纯从风水角度来说的阴阳,实际上就是“形势”,看得到的为阳,看不到的为阴,在风水一道中,什么是看得到的?一座山一条河呈现出的地形,便是看得到的,阳字卷是讲“形”的一卷。
阴:看得到的为阳,世人不见之形为阴,何为不见之形?一座山一条河的地形,所蕴涵着的气与运,以及这种气与运呈现出的势态,这都是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精神气质,阴字卷是讲“势”的一卷。
空: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风水秘术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一个字的一篇,循序渐进研习到最后,大道已证,自然能领悟“空”之卷“造化之内、天人合一”的究极奥妙所在。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干支计时
干,即天干,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可以配成60个干支数: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60个干支数,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复始,成了一种可以循环的计数方式。
(2)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子时:23:00至01:00(夜半)
丑时:01:00至03:00(鸡鸣)
寅时:03:00至05:00(平旦)
卯时:05:00至07:00(日出)
辰时:07:00至09:00(食时)
巳时:09:00至11:00(隅中)
午时:11:00至13:00(日中)
未时:13:00至15:00(日昳)
申时:15:00至17:00(哺时)
酉时:17:00至19:00(日入)
戌时:19:00至21:00(黄昏)
亥时:21:00至23:00(人定)
*(该时辰的专称)
此外,一刻等于15分钟,一柱香约为20分钟。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称“五鼓”。如:林觉民的《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时计时用“壶漏”,报时用“时牌”,所以也常用“时牌”、“申牌”等说明时间。《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却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