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火烧 2021-06-06 15:57:15 1081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消费需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中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启用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中国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慧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回圈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巨集观调控。
指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阶、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执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著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巨集大发展机遇。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著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著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引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阶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阶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3)”,来自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和思路。

我国经济短期“弱回升”,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弱回升”态势。2012年9月起,我国经济执行的多项重要指标结束了两年多的探底下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2013年头几个月,各项经济指标回升态势出现分化:一些指标在回升中出现轻微下滑;一些指标继续呈回升态势,但回升幅度不大。这说明,经济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经济上行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
导致我国经济“弱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首先,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其次,巨集观调控政策放松力度不大。本轮巨集观调控没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考虑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另外,受居民消费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以及产能过剩的制约,目前巨集观调控政策放松的空间较为有限。
3、各级领导班子处于换届期。各地、各部门要形成新的决策和规划,需要有一个调研、酝酿、决策及实施的过程,难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经济迅速回升的力量。
4、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困难,生产经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业扩大生产以及银行放贷都非常谨慎,使得经济回升的启动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经济回升就更加乏力。
从长期经济增长态势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下降。2013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4个季度低于8%,表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与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工业化阶段向城镇化阶段转变期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变化一致。
从目前出现的一些明显迹象诸如资本弹性下降和劳动弹性上升、人口转型加速、生产率提高放缓、碳排放限制更严、节能减排标准提高、资本效率递减来看,我国经济出现减速趋势是必然的,现有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与会者认为,我国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为7%—8%符合经济规律。
工业化和城镇化潜力巨大,将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经济增速下降引起了我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与会者认为,按照中央提出的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年均增长7.5%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超过1万美元,就会胜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7.5%的经济增速是有保障的,主要根据如下。
工业化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从地区工业结构来看,各地区在技术水平、产品层次上存在同构性,这种雷同的工业结构有待优化。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化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新一代资讯科技的推动下,资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极大提高我国工业化的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在这52.57%的城镇化水平中还包括2亿多没有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因此,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将持续较快发展,从而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投资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扩大,房地产投资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也会相应扩大。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镇,连同其家属,将有三四亿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这必将显著扩大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面临诸多经济难题,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与会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巨大潜力,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面临以下突出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 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的负效应显现。我国经济作为赶超型经济,在一些领域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在动员储蓄和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作用。但长期下来,市场择优机制被人为阻隔,导致低效率边缘企业不断增加,进而拉低了整体投资报酬率;还导致垄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是服务业中的垄断问题比较突出,使得产业升级的高关联度、高劳动生产率准则难以发挥作用,因而市场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城镇化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过去30年中,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占用的土地资源增长过快。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程序中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并未产出相应的GDP,城镇化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不高。
消费体制有待完善。我国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体制不完善。消费体制是消费领域中各种消费关系包括消费权益、消费组织、消费教育、消费信用、消费资讯、消费安全以及消费执行机制和调控手段等的总称,其核心问题是消费权益。消费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居民消费,扭曲了收入、储蓄、消费三者的关系,导致内需难以扩大,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还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要素禀赋优势,企业通过增加要素投入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仍然有利可图,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二是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承担了相当多的经济职能,而地方政府受政绩目标的激励,具有推动经济粗放扩张的动力和条件,投资冲动比企业更为强烈。
后发优势空间缩小。发达国家为了实施再工业化,更加严格地控制高技术出口,我国靠引进高阶技术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趋于缩小,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阶提升的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中高阶制造企业回流发达国家,使我国产业升级的道路更加艰难。
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不仅对我国现有制造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而且制约发达国家高阶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近几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就反映了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升级,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

首先,什么是新常态。
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这个词本身就是矛盾的。在新的环境下发生的以前总是发生的状态,这不是废话吗?
政府拿新名词绕藤老百姓,就像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一样,中国根子不改变,结出的果
子还是以前那样的。
你说新常态和以前有区别吗?
新常态告诉你,在新的环境下,涛声依旧。
以前怎么样现在依旧怎么样就行。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启用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慧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回圈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巨集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阶、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如何看待2014年后中国经济发展这种趋势

过度举债、无力再支, 结果由盛入衰, 步入恶性滞胀!
中国已持续多年货币增发以至超发,中国M2货币供应增长已持续多年在15%以上,截至14年12月,中国M2达到123万亿元人民币,当月汇率约6.18,换算成美元是19.9万亿,同期美国M2是11.6万亿美元,中国M2远超美国M2。要知道中国含有水份的GDP不及美国一半,人均GDP相距更大,中美相比已可见中国货币超发之巨。中国M2存量不仅超越欧美,占据全球规模已达25%,其新增M2常年占据全球50%左右,一国新增货币超过世界其余国家货币之和,虽说中国经济过去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亦很难说是没有滥发货币。
当经济泡沬不断加大而印钱速度已去到印无可印, 经济就马上失速急跌直至人民币反影其实质价值, 可以预见如今的经济下跌、汇率贬值只是开始, 苦日子还未到呢!

如何看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问题

中国经济从1978年至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蹟。2012年至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7.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是客观事实。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就是说,新常态与过去的状态不同,既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态,又是一种不可逆转新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的“常态增长”。这种状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适应新变化。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符合经济规律
经济执行具有周期性回圈变化的规律,经历由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到再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如同一个人在跑马拉松,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奔跑后,必须减速,否则身体难以承受,而后调整状态,继续前行。中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必然会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经济学原理表明,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消费向服务性商品的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相应地,GDP增速也会有所回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难以做到。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难以承受高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符合规律,逆规律而行,就会吃苦头,甚至适得其反。
(二)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国家只有13个。1950年至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至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至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下降至4.15%。环顾世界,不少国家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直接切换至4%左右的中速,而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8%的中高位执行一段时期。
(三)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4%。2013年GDP总量已经达到56.9万亿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庞大的总量基数,意味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2013年GDP增量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也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近期,全球股市、汇市、商品市场大幅震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符合内在经济规律。

一、中国经济放缓是短期需求减弱与中期结构调整叠加的结果:

从体制机制因素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效率较低影响到政策落实。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现象,稳增长政策执行不到位。

二、中国可以实现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

今年上半年,尽管中国传统制造业减速明显,但是,机器人、电动汽车、伺服器、智慧终端、铁路机车等制造领域增长迅速,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小幅回稳态势,可以实现全年GDP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

三、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7%左右的经济增速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增速之一,而且由于总量基数高,7%左右的增长将带来巨大的GDP增量,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有利环境:
1、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与博士硕士数量毕业。就算是不如国外的教育好,但是,说一句不中听的话,矬子里拔将军,其基数大啊!千分之一的人才也不是谁都有的。
2、改革开放30多年了,打下了深厚的物质、人才、技术储备。
3、祖宗积德,跟非洲的国家关系保持发展的不错。
4、军事欠账正在还,哈哈!还账的速度还可以吧!加速!加速!
不利环境:
1、环境污染的代价太大,对资源的依赖太大。
2、成长的烦恼,很多国家红眼病犯得厉害,日、越、菲、美、印、病入膏肓。
3、即使没有打算侵略我们的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怂恿与教唆之下对中国是否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产生了怀疑。如何既让他们相信我们我们永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又得有效威慑那些对我国资源心怀不轨国家是不好拿捏的尺寸。
4、综合更改的成果,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请另请高明吧!
5、国人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后要经常出门了,旅游、商务、交流、韩国人组团来我国捡拾垃圾、加拿大人更欢迎日本等……(加拿大人说你们中国来这里只买楼不办工厂帮助我们解决工作问题!)也别太恼火那个地方毕竟是西方文化吗。
有个中国人在日本偏不信日本人不可深交的观点。
自己捏了饺子,给邻居端了一碗送去。邻居很有礼貌的连声道谢。还给深深的鞠躬,就是不让进门,接过碗来咣当不门就给关上了。弄得这位国人好不尴尬。回家吧,别傻等了。回到家里不一会儿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那位邻居,把碗刷的乾乾净净,里面还有几个新鲜的水果。他不往屋里让人咱得让人啊。于是这位国人使劲往屋里拽邻居。但是,人家还是不进去。日本人的这个心里非洲的朋友很是烦感。所以不光是钱的问题。心里也要和非洲的朋友交心。非洲朋友的热情与淳朴岂容日本的心态。
我只是希望满盘通吃的中国才有综合较量的资本。日本最近不是在非洲到处撒钱希望得到这个票仓的支援,幸好我们跟非洲的关系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发挥作用。
哎呀!很多很多的有利与不利啊!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就到此吧!预祝一切都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