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定风波陆游诗歌鉴赏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12-08 11:03:23 1056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寄仲高原文: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陆游诗歌鉴赏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寄仲高原文: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渔家傲·寄仲高翻译及注释

翻译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驾扁舟到桥下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白丝间黑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

注释1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2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3红桥:又名虹桥,在山阴近郊。4扁(piān)舟:小船。5愁无寐(mei):愁中失眠6鬓丝:形容鬓发斑白而稀疏。7茶烟:煮茶时冒出的水气。

渔家傲·寄仲高鉴赏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著写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著读者。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而后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渔家傲·寄仲高创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秋,陆游在川中阆州仙鱼铺收到仲高从家乡山阴寄来的书信,作《仙鱼铺得仲高兄书》诗,其中有「病酒今朝载卧舆,秋云漠漠雨疏疏。阆州城北仙鱼铺,忽得山阴万里书」之句。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此词当作于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间。 诗词作品:渔家傲·寄仲高诗词作者:【宋代陆游诗词归类:【思乡】、【怀人】、【抒怀】、【感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