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抚州文昌里游记 江西抚州临川的文昌桥有多少年的历史

火烧 2021-10-22 01:22:59 1069
江西抚州临川的文昌桥有多少年的历史 抚州文昌桥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桥。跨汝水(今抚河)两岸,位于江西抚州市中心,是通往省会南昌的津梁。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元(公元1165年),初为大桥,“上棼下宇,其眷渠

江西抚州临川的文昌桥有多少年的历史  

抚州文昌桥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桥。

跨汝水(今抚河)两岸,位于江西抚州市中心,是通往省会南昌的津梁。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元(公元1165年),初为大桥,“上棼下宇,其眷渠渠,重檐直栏,其翼舒舒”,后来该桥被洪水冲毁,改为浮桥,东西百丈串连大船五十四艘。

一遇雨季,浮桥冲开,两岸交通便完全隔绝,至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合六县人的力量,建成石桥,桥面上铺有木板,建筑房屋。

由于狂风暴雨,大桥几度被破坏复修,直至明嘉靖年间,采石大修,前后一共花了六年,耗费白银十七万两,才建成一座全部石砌的坚固桥梁。

原桥长七十二丈,宽二丈,高三丈八尺,下有桥孔十二道,共十一墩,桥势雄伟,坚实稳固,定名为“文昌桥”。

文昌桥有许多美好的传说。

抚州文昌里游记 江西抚州临川的文昌桥有多少年的历史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抚州府临川县城里有“陈、罗、章、艾”四大才子。

某年,有一知府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子坦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身旁放有一只陈旧的箩,装着几株艾子。

知府知道是“陈、罗、章、艾”四位才子出对子考他,随即吩咐衙役叫才子们报出上联来!

四个才子一听要上联,立刻翻身跃起,随口吟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原来这“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谐音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

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

知府一听是这么一个绝对,憋得目瞪中呆怎么也无法对出下联,于是吩咐衙役打桥原路退回。

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篆体大字。

知府询问摆渡人,摆渡人指着对岸前后两个村子说:“前村名前黄昏,后村名后黄昏,故而此渡名‘黄昏渡’“。

知府一听这话,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好一句下联。

立即传令打轿进城。

谁知轿子回到文昌桥,四位才子叫一书僮送来一个纸卷。

知府拆开纸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

知府这时才知陈、罗、章、艾四个才子果然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在任职间,尽量体恤民情,造福一方百姓,传为佳话。

这座石桥,曾一度被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多次遭受兵变战火。

后人民政府加宽了桥面,铺上了水泥柏油,两旁设置了雕花扶栏和高桅华灯,使大桥显得美观壮丽。

2002年,当地政府又花巨资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设十二生肖一种,并重新加固大桥。

现在该桥即古老又华美。

每到夏日的夜晚,桥上游人,络绎不绝,清风徐来,暑气全消。

仰望天空,明月当头,繁星点点;俯看流水,月影如璧,银波荡漾。

“文昌桥桥上看文章,文昌桥上赏文章,文昌桥上析文章”即来源于此。

此外,著名的墨池就在文昌桥桥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