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菜有哪些 有没有那一道东北菜与历史名人有关
有没有那一道东北菜与历史名人有关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狭义的东北包括辽吉黑,而实际上东北菜的影响则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因为历史上这些地方是隶属东北范围的,另外影响到的地方还包括原热河省,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山海关外的地域。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曾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胡烩肉”、“胡羹法”、“胡饭法”等肴馔的烹调方法,说明其烹调技术很早就具有较高的水平。
辽宁的沈阳又是清朝故都,宫廷菜、王府菜众多,东北菜受其影响,制作方法和用料更加考究,又兼收了京、鲁、川、苏等地烹调方法之精华,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东北菜。
东北菜的特点是:烹调方法长于扒、烤、烹、爆;讲究勺工,特别是大翻。
肉食为主,应当说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
这种特点最少是维持到了19世纪末叶,这里的土著居民,如汉族、蒙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吉里族、苦夷等基本如此。
只有朝鲜族、部分盛京汉族、相继出关的汉人例外(这还主要是17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畜牧的羊、牛、马、骆驼等大畜牲和射猎的禽兽、渔捞的鱼类,当然也包括饲养的猪、鹅、鸭、鸡等,但以畜牧、射猎、渔捞三大项为主。
这种生活,即便到2013年的草地牧点及黑龙江、乌苏里江边,那些少数民族的食物结构也基本如此。
五谷作为副食,是肉食为主的伴存特点。
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谷物种植业,自《后汉书》留下东北地区“土宜五谷”文录之后,累代官修史书及私家史乘关于这里农业史录不胜枚举。
但是,比文字纪录更早、更丰富的纪录却是大量出土的史前文化遗存。
在2013年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辽宁沈阳市新乐遗址堪称代表。

这座距今已72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以它那约有100平方米的谷物加工厂,再现了原始农业的发达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尤其是黄河流域所有的谷物品种,东北地区几乎都有,名副其实的“五谷杂粮”齐全。
五谷杂粮齐全,又仅作为副食,作为众多品种结构组成的肉类主食之外的副食,那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它使得人们的食物内容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