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郭村怎么样 城郭村历史
城郭村历史
城郭村中林鸟宿的意思
苏茹苏茹 1,[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 - 年的高和博学的学者苏茹,因为他是知识渊博,从不因为不知道。
- 鲁迅“朝花夕拾”有苏茹河胡喳嗯和弗朗茨与经典,常常提前进入下一个荣誉的盛会。 - “汉书·翟方进传”请照苏辱奥地利学派,校准6成员。
- “旧唐郑踏嗯传” 2,修养有素的儒家。 “汉书·翟方进传”:“有没有苏茹河胡杈嗯,党在同一经线。”
韩愈“施明墓”:“因此,由于殷学者,老师宿儒,新的利基,亡的气息先生哭吊”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他是知识渊博的宿儒,从来不知道。“。
南云齐村有多少年历史
境域建置多变,区划频繁。商、周、春秋时期属鄫国,战国时期归属楚国,秦代隶属薛郡,汉代改属东海郡,南北朝属兰陵郡,隋代后先后隶属彭城郡、沂州、邳州、峄州、兖州府。清末民初,分属峄县鄫城乡陈下社、西南社、郭南社。1930年,分属峄县二区齐村乡、郭村乡、卓山乡。1946年以后,先后属枣庄特区、枣庄行政区。1949年先后分属峄县郭里集区、枣庄区、庄头区和白彦县第九区。1953年归属峄县第十九区。1956年,齐村乡属邹坞区;郭村、良庄、韩庄乡的20个自然村合并为郭村乡。1958年3月,齐村、郭村乡直属峄县。同年9月,合并成立曙光(枣庄)公社。1962年6月,析置齐村、渴口等公社。1984年4月,齐村撤乡建镇,渴口公社改社为乡。1997年1月,渴口改乡为镇。2001年3月,渴口镇并入齐村镇。
齐村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村有商周建村的郭村,唐代建村的齐村、曾店,宋代建村的渴口,明代建村的凤凰岭等。
商、西周时期古文化遗址位于大峪村北100米处,出土文物有兽骨、纺轮、陶鬲足、罐、钵等。汉孟壤故城位于郭村西南部,其南北、东西各约500米。城内散见少量绳纹灰色筒瓦残片、夹砂红陶残片,出土物有铁、镞、鬲足等。该故城与位于其东部的渴口汉代古墓群有密切关系。
辛集市的历史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
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
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
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
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
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一、与滹沱河有关。 旧城: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
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
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新城: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
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新垒头: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
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王口: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
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一间房: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河庄: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散思台: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满家湾: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东小王、西小王: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
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漫河头: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郭西: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文朗口: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
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
故称文朗口。 雷家庄: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二、与山西洪洞县移民有关 小辛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田家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马吕: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王家庄: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周家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贾辛庄: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仨树: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
关于方陵村的历史
方陵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政府东5公里处,南临黄河大堤,东隔沁河与嘉应观接壤。
全村人口2450人,507户,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200亩,54名党员,两委干部8人。近年来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着力解决群众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村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形成团结稳定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方陵村坚持民主决策。村里对研究决定的事项,首先由村“两委”提出方案,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最后村委会实施。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公开透明,决不搞一言堂,让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切实做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村务公开“五个规范”、民主决策“六步工作法”的实施,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防止了权利的失控、决策的失误和行为的失范,推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营造起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古代人口是不是大都居住在城郭
不是的,古代人口主要还是聚居在一些土地肥沃的便于耕作的地方,这就形成了自然村。
市镇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出,这样就需要一个场所来进行交换,这个场所就是最初级的市场。市场一般处于交通要道,一个地区的中心位置。
由于经常性的大规模产品交换,这些地方渐渐就有人定居,来为别人的交易提供服务。这些人成为了市镇的第一批居民。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市镇人口增加,手工业聚集,财富积累,必然就需要管理,需要保护,于是,官府、城郭、军队也就在市镇内发展起来了。城郭以外依然是自然聚居区,以农业生产为核心。
一般一个县级城郭有3000-8000人。
齐村镇的历史文化
齐村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村有商周建村的郭村,唐代建村的齐村、曾店,宋代建村的渴口,明代建村的凤凰岭等。
商、西周时期古文化遗址位于大峪村北100米处,出土文物有兽骨、纺轮、陶鬲足、罐、钵等。汉孟壤故城位于郭村西南部,其南北、东西各约500米。城内散见少量绳纹灰色筒瓦残片、夹砂红陶残片,出土物有铁、镞、鬲足等。该故城与位于其东部的渴口汉代古墓群有密切关系。
渴口汉墓群位于钓台山之阳,墓区面积1.5万平方米。至1985年,共清理墓葬126座,出土器物1200余件。其中,陶器最多,其它还有铁刀、铜魁、铜镜、玉含及半两钱、五铢钱、货泉等。
古窑址有凤凰岭、齐村、胡埠、柏山、渴口、钓鱼台窑址等。其中,凤凰岭窑址标本为青瓷窑系,年代为南北朝至隋代。齐村窑址采用金代始出现的砂圈叠烧技法,应属于明清时代。
古寺庙有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甘泉寺,寺内有记载枣庄煤炭开采历史的窑神庙碑。馆藏珍品有铜
泡、王山头画像石狩猎图等,均存于市博物馆。
境内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清光绪进士崔广沅,峄县(今市中区)齐村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翰林院主事、广东遂溪县令。重视教育,擅长书法绘画,晚年以诗书画自娱,著有《可园诗集》。清朝御医董大用,擅长内科、针灸,著有《医案集锦》《伤寒试分解》《经络用药歌诀》等传于后世。清末知名书画家董志顗,“真草隶篆无不备善”,擅画花鸟、山水,光绪年间《峄县志》卷首的《峄境舆地全图》《仙坛晓翠》《仙洞悬云》《君山望海》《刘伶古台》等5幅图均出其手笔。革命战争年代,有抗战时期第五战区五十支队副司令崔遽庵、枣庄工人运动领袖张福林、“英雄母亲”吴洪起、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代理司令员董鸣春等,都曾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作过重大贡献。
牛驼镇纪家营村历史
牛驼镇(NiutuoZhen)位于河北省固安县南端,现辖61个村街,人口5.63万人,总面积9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万亩。镇政府驻牛驼六村。京九铁路、106国道过境。古迹有辽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北距北京市70公里,东距天津市80公里,西到保定市90公里,处于素有“金三角”之称的京津保腹地,也是大北京经济战略圈的主要区域。
辽代尊胜陀罗经幢。位于固安县牛驼镇王龙村西。该幢为九层石质八面形柱体。石幢下层刻有“奉为神赞天辅皇帝万岁、齐天彰德皇后、储君亲王公主千秋,特建消灾报国佛顶尊胜院陀罗尼经幢”字样。中层幢托为圆柱体,周围刻龙。并饰以“飞天”、“飞鸟”、“怪兽”等各种图案。上顶每面均刻有佛像一尊,颇为壮丽高古。该幢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057年距县城北5公里发生地震,震级6级。固安北部10公里左右,有一条偏东北、西南方向的宝坻——桐柏断裂带,属新生代活动断裂。牛驼镇属地震裂度为7度地区。牛驼镇位于华北平原沉降带冀中坳陷北部,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横跨三个Ⅲ级构造单元:北部一部分属大兴凸起,南部部分地区属牛驼凸起,中部属固安凹陷。凸起区新生界前基岩埋深一般小于1000——1500m,凹陷区基岩埋深达2000——5000m,凹陷与凸起之间断裂接触。地面平均承载力为8吨/平方米。
牛驼镇境内主要有五条河流。其中:白沟河、牤牛河、太平河、小清河均属地下河,主要用于排洪除涝,次之用于灌溉,永定河为地上河,有“不定河”之称,牛驼镇境内流长达21.6公里,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降水偏少,河水干枯。牛驼镇地处华北冲积平原边缘,土质肥沃,水源充裕,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冀中农作物的主要产区。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由于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初步建成了供应京津、辐射全国的果品、蔬菜、花木、肉食、粮食五大基地。已被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500个粮食大县之—,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环京津菜篮子工程基地县之一。牛驼镇属永定河冲积平原,—般沉积物厚达800米,最厚达1500米,土壤母质多为主流沉积物,颗粒较粗,沙粘相间,地下水资源丰富。大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通体淡水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河套、独流、岳家务、郭翟村、南王起一线以北地区)面积达6万余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0.4%;(二)浅咸深淡水区(主要分布在河套、独流、岳家务、郭翟村、南王起一线以南地区),面积达6000余公顷,占全县面积的9.6%,浅层为咸水,矿化度0.2克/升,50米以下为淡水,含量丰富。单井出水量35吨/小时。南部有100平方公里地热资源,总储量13亿立方米,属国内仅有一类富热田,现已开发利用五眼热水井,井口水温均为80℃以上,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武都区的历史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
《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
《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
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
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部分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时间所属文化发现地址点大李坪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洼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公元前3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东坪遗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两水镇后村东北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
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
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
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
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
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
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
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
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
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
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