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民族的特点 淺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淺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富士山俯瞰圖
一說起日本,作爲中國人的我們就會對其有一種喜恨交加的感情。一方面,在中國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史中,日本是侵略中國次數最多、犯下罪行最多的一個國家,自甲午海戰開始中國就在日本的蹂躪下長達半個世紀,所以說,不管是在物質、肉體還是在精神上,日本都對中國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另一方面,日本人的較高文化素質、出色的經商才能以及日本作爲一個小國卻在世界上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又讓中國人讚歎和羨慕不已。
喜恨之餘,不少中國人不禁會問:日本人到底是怎樣一個民族?
二戰後期,美日交戰,爲了瞭解對手進而徹底擊敗日本,美國政府着手組建了一批專家對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寫的《菊與刀》。在書中,魯思·本尼迪克這麼評價日本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如此矛盾的性格讓外界人看來很難理解,但是,只要我們瞭解日本的歷史及其國情,或許就不覺得他們奇怪了。
日本人複雜的的性格源於其生活環境,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而且自然災害頻發,在這種條件生活下的日本人自然而然的有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貫穿日本整個歷史,促使日本人產生侵略他國、獲取他們物質的意識。在戰國時代,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在日本國力稍盛的時候,豐臣便開始規劃吞併朝鮮、進攻中國的計策。當時中國正處大明王朝時代,試想一個剛剛結束內部分裂的彈丸島國竟然轉眼便策劃着侵略泱泱大國,這是何等的野心。
雖說那次日本遠征中國的戰爭最終一敗塗地,然而日本人在危機感下滋生的的侵略思維卻一直沒有改變。只要有機會、有實力,他們便會積極擴張,以圖再取。因而在近代,東亞地區由於日本率先走上資本主義步伐,國力領先於中朝,結果造成朝鮮成爲日本的殖民地、中國甲午戰爭慘敗的禍事。
日本人的性格還決定於其文化性質,歷史上日本一直是中國的學生,戰國至秦末,從中國移民到日本的民衆有數萬之多,這些人很大一部分成爲傳承中國文化的使者。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傳至日本。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的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經(易、禮、詩、書、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到聖德太子時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爲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化改新以後,日本進一步大力汲取中國文化。自630年到894年間,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幾次遣唐使船,隨行的有許多留學生和求法僧。這些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其中,在日本吸收中國儒家和佛家的基礎上,日本本土逐漸形成了一種特色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在其形成後影響巨大,成爲後來日本人價值與道德的基本準則,這便是武士道。武士道起源於鎌倉幕府時代,最初,它還是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但武士道作爲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真諦,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滿足武士道的那些東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神道教的信念基礎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追求科學而又堅持迷信;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等等。
武士道行禮
日本武士道總結的說有八個字,那就是:義、勇、仁、禮、誠、名、忠、克。在之前,武士道是以推崇善良爲本性的。就在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的道路之後,武士道經歷了一次畸變。武士道作爲傳統封建制度的精神規範,卻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國家軍隊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爲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
武士道中有一個終結儀式,那邊是剖腹。剖腹,是最具日本特色的自殺方式。在古代,打了敗仗的人要剖腹謝罪,未完成主君交付的的任務也要剖腹。即使到了現代,剖腹而死對日本人來說也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剖腹因極度的痛苦而崇高,在日本人心中是最能體現人的勇氣的自殺方式。從另一角度可以這麼說:武士道的精神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爲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爲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爲根本。
武士道的這種崇高的精神在近代卻被濫用,日本政府利用人民對武士道的崇拜培養了一大批不怕死、勇於爲國家、戰爭獻身的士兵。日本在近代之所以如此猖獗,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有這麼一羣不怕死的士兵。
武士道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恥感文化,這一種文化同樣深刻影響着日本人。在西方,人們普遍認爲人一出生便是有罪的,而這種罪只有自身才能化解,所以西方人一般不會顧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爲當自己違背了上帝制定的規則時,只要自己認罪並向至高無上的上帝真心懺悔,他們就可以獲得解脫。
相對於西方靠內心信仰來約束的原則,日本則根據別人的態度來決定自身。在日本,人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儘可能的讓自己的行爲爲他人接受。他們會爲他人的好評倍覺欣慰,也爲他人的壞評感到羞恥,他們對恥的敬畏超過了對罪的恐懼。因此,在西方人眼裏應該是犯罪的行爲,日本人卻感到不是罪惡,他們認爲只要不良行爲沒有暴露在社會上,就不必懊喪。唯恐自己的罪錯被他人知道,那樣只會感到被譏笑,感到恥辱和不安。

羞恥感將日本人牢牢地束縛在道德律令中,因此在日本人看來, 知恥就成了德行之本。只有對恥辱敏感纔會實踐善行的一切準則, “ 知恥之人”成了“ 有德之人”和“ 重名譽之人”的同義詞。所以日本強調要自我修養,尋求“圓熟”。日本的哲學認爲,人的心靈深處存在着善,內心衝動直接表現爲行動時,會很自然地實踐德行。於是,人們努力修行,以求‘圓熟’,來消除‘羞恥’。
恥感也造就了日本人極端的自尊心, 使他們對外來的嘲笑和批評極爲敏感, 哪怕是微小的或善意的批評也會被認爲是對他人格的侮辱。受到嘲笑的日本人有兩種選擇,一是化嘲笑爲動力, 不斷自我完善, 以此來消除外來的嘲弄;或者是在怨恨裏自我折磨或折磨他人。自我折磨的最高表現就是剖腹自殺。折磨他人又有不同的途徑一個是直接報復嘲笑他的人, 爲自己正名。或者是通過折磨第三者來發泄心中的怨恨。前者形成了日本競尚復仇的風氣, 如電影中四十七士的報仇行爲。後者的表現如在日本中學裏, 高年級的學生經常欺侮低年級的學生。因爲他們都是從低年級上來的, 都受過侮辱, 因此就要把怨氣發泄在下一級上, 於是每個日本人都可能是受虐——施虐的典型。
恥感文化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對犯下的錯誤日本人從來沒有坦白懺悔的習慣,更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因此,日本人拒絕承認二戰時期的暴行、篡改日本教科書、領導人蔘拜靖國神社等一切極端的行爲都與其恥感文化有關。日本民族是一個優越感很強的民族,日本民族是不會承認錯誤的。他們認爲,只要承認了錯誤,那麼自己就是個罪人,將永遠也不可能在世界再有立足之地,再不能在世界上擡頭,會一直都受到全球人的唾棄。這種也是日本人恥感文化的一種體現。在日本人的這種堅持下,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對於自己祖先的行徑已經漸漸變得茫然不知,反而對中國以及其他的亞洲民族的這種窮追不捨感到吃驚。中國人是一個胸懷博大、善良的民族,拋開日本人一再挑戰中國人的感情之外,也不能對日本人的這種行爲掉以輕心。日本的行爲動機是隨機應變的,他們可以在中國盛唐時期學習中國,可以在戰敗之後迅速並且理所應當的依靠自己的敵人,以自己的敵人爲榜樣向他們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日本會用和平的手段在世界謀求自己的地位,但若不然,他們也會成爲武裝陣營的一員。雖然日本的軍國主義已經失敗過一次,但日本人還將重視,軍國主義在世界其他國家是否也會失敗。倘若成功了,則日本又有了一個學習的榜樣,並且會義無反顧、理所應當的再次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
另外,等級制度也是日本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樣深刻影響着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在日本社會,“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是等級觀念的基本,也是其內核。日本是個單一民族、單一文化的島國,土地的有限、物資的貧乏,使那裏的生活條件並不寬裕,爲了生存,就要奮鬥。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人都無法孑然一身、獨立於羣體而生存。因此,合作分工比矛盾衝突更有可能生存下去。日本民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根源於其濃厚的等級觀念。首先,日本的等級觀念體現在對上級、長者的絕對尊敬和服從。關於尊敬,日語裏有許多敬語,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詞彙, 在使用時還伴有適當的鞠躬和跪拜,而且不僅要懂得向誰鞠躬, 還要懂得鞠躬的程度從簡單的動肩、點頭直到最高的跪拜禮,因爲對一個人十分得體的鞠躬,放到另一個人身上也許就變成了無禮的舉止。所以,一個日本人必須學會在哪種場合該行哪種禮。行禮代表的就是自己和別人的關係,自己和別人的級別區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是以性別、輩份和年齡差別爲基礎的等級制,妻子要給丈夫鞠躬,孩子要給父親鞠躬,弟弟要給哥哥鞠躬,女孩不分年齡大小,要給兄弟鞠躬。繁瑣細緻的行爲規範雖然看起來很麻煩,但它確實保證了許多利益,減少了流血;至於服從,可以聯繫到上面提到的武士道精神,其中有一條是忠誠。在森嚴的等級模式下,日本人對上級有着非比尋常的崇拜。在日本人看來,上級說的話就是命令,命令無所謂對錯,即使錯了,自己也無權評判,只有絕對的服從、遵守。日本人的絕對服從意識一方面成就了日本人嚴密的組織性,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社會組織的嚴密、統一性。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日本人的愚忠,軍國主義盛行的日本政府利用國民對天皇的絕對崇拜和服從,將日本兵訓練成殺人機器,犯下二戰滔天罪行;現代以後,在日本上下,絕對的服從使得日本人不善於自主思考,一昧靠上級指示才能做。要是上級一日沒做出指示或是出了意外不能領頭,那麼其下級將會陷入驚恐狀態。
穿和服的日本女孩
其次,日本的等級觀念還體現在日本習慣將其意志強加於他國身上。明治時期,日本學者提出“八肱一宇”的戰略方針,即爲“征服世間之四面八方,置諸於一宇之下”。在日本人看來,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日本的等級制度是世界上最優越的社會制度。所以全世界要合併成一個大民族,成立一個大國家,即世界一家。日本人自認爲自己身負解救萬民的重任,所以不得不征服朝鮮、征服中國,繼而征服世界。同時,日本人認爲,只有在世界建立嚴密的等級制度,這個世界纔會實現真真正的和平。因爲這個制度是日本人提出來的,所以日本人理所當然應當是世界的主宰,日本天皇是世界的最高君主。
瞭解日本人的這種變態心理,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明白日本人侵略的目的。只是日本人至今也沒弄明白:我們明明是來拯救你們的,你們爲什麼要這麼恨我?還要起來反我?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就算說破嘴也不能說服日本人。只能這麼解釋:無故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身上必然要遭到他人的反抗,因爲這個世界的每一事物原本就是特殊的。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還有一點不能不講,那就是日本人欺軟怕硬與兩面三刀的矛盾性格的體現。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日本人一直是崇拜強者而藐視弱者的。在古代,日本以中國爲師的,不管是文字、建築、飲食還是服飾什麼的,無一不是學習、模仿中國。日本如此學習中國,原因何在?很簡單,中國在古代很強盛。而到了近代,中國衰落了,日本趁機崛起爲東亞強國,待日本國力強盛後,立即便翻臉不認師,打出滅亡中國的口號。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促使了日本的投降,雖然中美兩國都是戰勝國,但是日本人對兩國的態度完全不一樣,日本人始終認爲光靠中國是不能將日本打敗的,中國打仗只講究人海戰術,完全沒有實力可言;對於美國則是死心塌地的敬畏,在美國面前,日本阿諛奉承甚至是承認日本就是美國的一條狗。因此,可以得出這麼一條結論:要想徹底征服日本,讓日本不敢再生事端,用德來感化是行不通的,唯一的手段是用壓倒性的武力將其打趴。
說道兩面三刀,大家也許不陌生,日本人給我們的感覺就是虛僞。《菊與刀》裏面有段記述:在美國與日本戰爭期間,日本軍人的不屈讓作者很驚歎,很多日本軍人在失敗後都會選擇剖腹自殺。但是,一旦美軍將日本兵俘虜時,日本兵竟然大都選擇與美軍合作,將日本的戰略部署等所知道的機密通通告訴美軍,這讓美軍很是震驚;日本表面是個禮儀之邦,人們相見都會鞠躬行禮,然而,這並不是日本人的本願。即使在看到很討厭的人,日本人依舊會不動聲色的向對方行禮,完全看不出對方的不滿。這或許在別的國家也有,但是隻是個別,唯獨日本,幾乎每個日本人都會選擇這樣做,這也是其兩面三刀的人格體現。
總的來說,日本民族是一個奇特的民族。他們善於接受新事物,又冥頑不化;既謙遜有禮,又兇殘野蠻;既忠心耿耿,又心存叛逆;既開放,又封閉;既傲慢,又自卑;既勤奮自勉,又很會享受;既講究禁慾,又很好色……可以說,日本人就是天使與惡魔的化身。
以上是我對日本人民族性格的淺析。
繁華的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