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风水对后人的影响 考古被指挖了祖墳,後人找到陝西省文物局,現成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考古被指挖了祖墳,後人找到陝西省文物局,現成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陝西大荔李氏家族墓地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01年2月,陝西大荔縣城西南約15公里的八魚村村民,在緊鄰村北的地方挖土,一下子挖出了青石塊,掘開石塊周邊的泥土,一個用石材擺佈的地下空間結構顯露出來——原來下面是一座古墓。
縣裏接到報告後,縣文化局和警方即派人前來保護,很快省裏專家也來了。發現這座古墓簡直就是一處地下庭院,雕樑畫棟,有斜坡墓道、院落,門前兩側有影壁、中庭,還有偏房、洞室等。
此墓葬立即引起了文物考古部門的重視。
這樣的石室墓,並不是第一次發現——這裏原本是一片李氏家族墓地。
據村民說,這片地下至少有22座墓,原本有高大的封土,在1960年代全被剷平,以致後來好多人都不知道這裏有墓了,只有盜墓者沒有忘記。
1960年代,李氏家族墓地遭到嚴重破壞。當時村北的兩孔石灰窯需要石材,便從墓中拆來石構件使用。當地村民也將能派上用場的石構件拉回家中,或當做打土坯的墊石,或當做過門石等。
1980年代文物市場興起以後,這片墓地上出現了盜墓者。
鑑於墓或遭盜掘或被破壞,出於文物保護目的,陝西省文物部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考古發掘。
發掘前,進行了較大範圍內的堪探,發現整個墓地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1200米。不到一個月,探工探出了16座墓:石室11座,磚石墓3座,土洞墓2座。
而其中有5座石室墓,在1988年已被確定爲縣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2月至6月,考古人員對其中1988年已被確定爲縣文物保護單位的5座石室墓,進行了發掘,另外6座石室墓則進行了試掘,對磚室墓和土洞墓也進行了勘探。
根據發掘的先後順序,這5座石室墓分別編號爲M1、M2、M3、M4、M5。這裏據考古報告,簡單說一下。
M1墓是一座庭院式結構:自斜坡墓道進入後,整個墓室由東向西依次爲院落、中庭和墓室,院落與墓道以磚牆相隔。多數石質構件上,雕刻有精彩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草、飛禽、文字楹聯和博古圖等。
考古發掘前墓已被盜掘,並遭嚴重的人爲破壞,隨葬品被盜一空,僅在擾土中發現20枚瓷片,以及部分磚雕構件等。
墓誌顯示墓主叫李懷瑾,活了58歲。他生前有4位夫人(應該是一妻三妾,或續絃),所以四合院地下墓葬,佈局是“三室一廳”結構,居中墓室爲李懷瑾與第一位夫人馬氏合葬處,兩邊的墓室分別埋葬第二位夫人劉氏、第三位夫人王氏。死於丈夫之後第四位夫人張氏,另葬他處。
M2墓主叫李樹德,享年66歲。墓的形制與M1基本一致,石雕內容也大體相似。進入中庭,南北牆壁有“忠”、“孝”二字。此墓未遭盜掘,共出土隨葬文物和建築構件44件,按質地可分爲銅器、玉器、鐵器、瓷器和石質文物等。
M3墓主叫李天培,活了46歲。該墓是考古發掘五座墓中佔地面積最大,埋得最深的一座,距離地表約3.8米,也是庭院式,但在中庭的南北兩側各增廂房一間。此墓隨葬品也多,共出土各類隨葬品268件,包括銅器、玉器、鐵器和石質文物等。
M4墓主是李懷珍原配夫人董氏,活了43歲,墓形制於M3形制相似。但墓在1960年代遭被壞,墓誌被村民拉回家中,後存放於村民李來發家,移交給石墓文管所保管。
M5墓主叫李懷珍,活了55歲。這座墓破壞最嚴重,也是1960年代被挖的,此後墓室便一直暴露,發掘時僅存1個殘門柱和3座殘墓室,前方的院落已完全被挖掉。意外的是,墓室裏竟然出土了15件文物,包括銅器、玉器和料串珠等。
就在考古發掘已進行半個月後,麻煩來了。原來經媒體報道,李氏家族的後人找來了,指責考古隊在挖他們家祖墳。當時都吵起來了,李氏後人要求考古隊立即停止發掘。
這可是考古隊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墓主後人竟然找來了,這在陝西省考古界,乃至國內也是非常罕見的。
這些李氏後人中,有的是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有的是西安音樂學院教授,還有公司老闆、中學老師,對祖墳被考古發掘,他們都無法接受。
現場考古隊負責人表態,這是省文物局決定,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的正式考古項目。現在考古清理,是政府對這些墓葬採取的搶救性保護。如果有想法,可以到省文物局上訪,表達意見和看法。
還好,這些後人有文化、素質高,聽到這樣的說法後,才沒有阻止考古發掘,但既然是搶救性保護,就應該拿出具體措施。李氏家族代表隨後找到了省文物局,時副局長劉雲輝親自接待了他們。
經過商談,李氏後人改變了態度,贊同政府保護家族墓地的舉動,但提出了具體訴求。
一是不能把他們的祖墳毀了,要原地保護,發掘之後不能廢棄。
二是清理出來的遺骨要慎重對待,就近選址埋葬。
已保護墓地
對於第一個要求,省文物局一時無法答應,但表示力爭在原地落實保護措施。對第二個要求可以辦到,省文物局當即指示考古現場考古負責人,要尊重逝者,按當地風俗處理。
幸運的是,李氏家族墓地在考古發掘後真的就地保護了,已發掘的5座石室墓原址保留,對外展示。當地還成立了“八魚石墓博物館”。2013年李氏家族墓地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不是考古發掘,李氏家族墓地不會的這待遇的,祖宗真的地下有靈,也應該高興的!
文物部門爲什麼這麼重視?其實最主要是李氏墓地自身的價值決定的。
大荔李氏家族墓地的大規模勘探與發掘,是陝西在明清封建大家族墓葬方面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整個墓地規模之大,墓葬結構之獨特、數量之多,以及石刻工藝之精湛,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罕見的,爲研究清朝地方封建家族的興衰、墓葬制度、民間雕刻藝術乃至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官僚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從出土的墓誌銘看,李氏家族世居大荔八女井(八魚)。從清初到民國,有家譜記載的計10輩人,加上明末沒家譜的三代,總共13輩人。
李氏家族是清朝渭北的大宗族、土豪,做生意起家。主要經營鹽、綢緞、糧食等生意,號稱“走遍天下,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可見李氏家族當年之富有,也正是因爲富有,才能營造出這麼多豪華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