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中华民族历史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
参考孙中山的文章吧 祝你好运孙中山论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
中国到今日已经失去了这个宝贝。为什么中国失去了这个宝贝呢?我在今天所讲的大意,就是把中国为什么失去了民族主义的原故来推求,并且研究我们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否真正失去。
依我的观察,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已经失去了,这是很明白的,并且不只失去了一天,已经失去了几百年。试看我们革命以前,所有反对革命很厉害的言论,都是反对民族主义的。

再推想到几百年前,中国的民族思想完全没有了。在这几百年中,中国的书里头简直是看不出民族主义来,只看见对于满洲的歌功颂德。
什么“深仁厚泽”,什么“食毛践土”,从没有人敢说满洲是什么东西的。近年革命思想发生之后,还有许多自命为中国学士文人的,天天来替满洲说话。
譬如从前在东京办《民报》时代,我们提倡民族主义,那时候驳我们民族主义的人,便说满洲种族入主中华,我们不算是亡国:因为满洲受过了明朝龙虎将军的封号,满洲来推翻明朝,不过是历代朝廷相传的接替,可说是易朝,不是亡国。然则从前做过中国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他也曾受过了中国户部尚书的官衔,比如赫德来灭中国,做中国的皇帝,我们可不可以说中国不是亡国呢?这些人不独是用口头去拥护满洲,还要结合一个团体叫做保皇党,专保护满清皇帝,来消灭汉人的民族思想的。
所有保皇党的人,都不是满洲人,完全是汉人。欢迎保皇党的人,多是海外华侨。
后遇革命思想盛行之时,那些华侨才渐渐变更宗旨,来赞成革命。华侨在海外的会党极多,有洪门三合会,即致公堂。
他们原来的宗旨,本是反清复明,抱有***的;因为保皇主义流行到海外以后,他们就归化保皇党,专想保护满清皇室的安全。故由有***的会党,反变成了去保护满洲皇帝。
把这一件事看来,便可证明中国的民族主义完全亡了。 我们讲到会党,便要知道会党的起源。
会党在满清康熙时候最盛。自顺治打破了明朝,入主中国,明朝的忠臣义士在各处起来抵抗,到了康熙初年还有抵抗的。
所以中国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全被满洲征服。康熙末年以后,明朝遗民逐渐消灭,当中一派是富有民族思想的人,觉得大事去矣,再没有能力可以和满洲抵抗,就观察社会情形,想出方法来结合会党。
他们的眼光是很远大的,思想是很透澈的,观察社会情形也是很清楚的。他们刚才结合成种种会党的时候,康熙就开“博学鸿词科”,把明朝有知识学问的人几乎都网罗到满洲政府之下。
那些有思想的人,知道了不能专靠文人去维持民族主义,便对于下流社会和江湖上无家可归的人,收罗起来,结成团体,把民族主义放到那种团体内去生存。这种团体的分子,因为是社会上最低下的人,他们的行动很鄙陋,便令人看不起,又用文人所不讲的言语,去宣传他们的主义,便令人不大注意。
所以那些明朝遗老实在有真知灼见。至于他们所以要这样保存民族主义的意思,好比在太平时候,富人的宝贝自然要藏在很贵重的铁箱里头。
到了遇着强盗入室的时候,主人恐怕强盗先要开贵重的铁箱,当然要把宝贝藏在令人不注意的地方;如果遇到极危急的时候,或者要投入极污秽之中,也未可知。故当时明朝遗老,想保存中国的宝贝,便不得不把他藏在很鄙陋的下流社会中。
所以满洲二百多年以来,无论是怎样专 制,因为是有这些会党口头的遗传,还可以保存中国的民族主义。当日洪门会中要反清复明,为什么不把他们的主义保存在知识阶级里头呢?为什么不做文章来流传,如太史公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呢?因为当时明朝的遗老看见满洲开博学鸿词科,一时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差不多都被收罗去了,便知道那些有知识阶级的靠不住,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所以,要在下流社会中藏起来,便去结合那些会党。在会党里头,他们的结纳是很容易、很利便的。
他们结合起来,在满洲专 制之下保存民族主义,是不拿文字来传,拿口头来传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把会党源源本本讲起来,很为困难。
因为他们只有口头传下来的片段故事,就是当时有文字传下来,到了乾隆时候也被销毁了。在康熙、雍正时候,明朝遗民排满之风还是很盛。
所以康熙、雍正时候便出了多少书,如《大义觉迷录》等,说汉人不应该反对满洲人来做皇帝。他所持的理由,是说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满洲人虽是夷狄之人,还可以来做中国的皇帝。
由此便可见康熙、雍正还自认为满洲人,还忠厚一点。到了乾隆时代,连满汉两个字都不准人提起了,把史书都要改过,凡是当中关于宋元历史的关系和明清历史的关系,都通通删去。
所有关于记载满洲、匈奴、***的书,一概定为禁书,通通把他消灭,不准人藏,不准人看。因为当时违禁的书,兴过了好几回文字狱之后,中国的民族思想保存在文字里头的,便完全消灭了。
到了满清中叶以后,会党中有民族思想的,只有洪门会党。当洪秀全起义之时,洪门会党多来相应,民族主义就复兴起来。
须注意:洪门不是由洪秀全而得此称;当是由朱洪武或由朱洪祝康熙时有人奉朱洪祝起义而得此称谓,亦未可定。洪秀全失败以后,民族主义更流传到军。
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精神
、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gcdzg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gcdzg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又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导。
民族精神还表现在为国为民辛勤劳作、不辞劳苦、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等方面。从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这种精神就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之一。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身作则,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明代的于谦,在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时,兴利除害,革除弊政,为官清廉,一尘不染,在蒙古瓦刺入侵、英宗被虏、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沉着应变,不计自身利害,拥立代宗,守卫北京,击退敌人,实现了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愿。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铺垫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对事业的执着奋斗、发明创造方面。孔子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而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学。西汉司马迁忍受宫刑的巨大耻辱,含辛茹苦,奋笔疾书,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这种创造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学、史学等思想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技术发明、济世救民方面。例如,东汉的张衡,致力于天文学的探索研究,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等,在技术创新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北魏的贾思勰,精心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写出了《齐民要术》;唐代的孙思邈,以毕生精力研究药理,救死扶伤,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被民间奉为“药王”;明代的徐霞客,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地理考察事业。类似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这种追求事业成就的精神,使中国的文明得以不断丰富和提高。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