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善于韬晦 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火烧 2022-08-03 16:40:01 1043
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 ”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 ”乐不思蜀”
善于韬晦 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 ”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 ”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据《三国志》记载,刘禅自小历尽磨难。《三国志》记载,刘备是一个命中克妻之人,所以当年在老家的时候「 ”数丧嫡室”。等到刘备起兵之后,在沛城娶了一个姓甘的女子为妾,这个甘夫人就是刘禅的生母。至于阿斗的小名,也是因为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而孕,所以才取了这样一个小名。刘禅童年的时候曾经被人拐卖到汉中,直到建安十六年(212),有一个扶风人刘括因避乱来到汉中,刘禅又被卖到他家。刘括问他的身世,知道他是正经人家的孩子,就把他收为养子,并且给他娶了妻,生了孩子。后来,有一个姓简的人是刘备麾下的将军,他听刘禅说自己的生父字玄德,便告诉了刘备。刘备这才派人前去验证,发现果然是自己失散的孩子,才将他接到了益州(四川),立为太子。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是一个蠢笨的昏君,但据《三国志》记载,在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诸葛亮曾对射君称赞刘禅,射君将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甚为欣慰,说:「 ”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就是说,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禅智量很大,比想象中还要聪明,那我还担忧什么呢? 公元223年,刘禅登基即位,他牢记刘备死前的遗诏「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之后才作决定。这也许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批判刘禅没有主见,「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原因,却也显示了年少的刘禅颇有容人之量。他深知君臣失和的危险后果,所以对诸葛亮尤为尊敬和倚重。即便诸葛亮功高震主,而且颇为专横,他都始终隐忍不发。刘禅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七岁,对执掌国政来说稍显稚嫩,这时候辅佐他的大任便降到托孤大臣诸葛亮身上。但随着他一天天成长和历练,对于国家大事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时候,诸葛亮本应该还政与刘禅,但诸葛亮不放心,还是一个人总揽全局。即便是刘禅带兵出征的时候,诸葛亮还要派心腹董允率亲卫兵监管刘禅,生怕他出什么差错。这样严格的监护自然会让已经渐渐成熟的刘禅不满,但是他始终没有爆发,而是一如既往的谦卑恭顺,谨守着父亲的遗命。直到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才一举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不独对诸葛亮如此宽宏,刘禅对待其他大臣也是非常宽厚仁爱的。当时魏延因叛乱被杀,刘禅还是念及魏延先前所立功劳,下旨将其厚葬。 对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的国力衰退,刘禅虽然有心反对,但是鉴于刘备生前订立的北伐方针和诸葛亮在汉室的名望,刘禅还是忍了。直到诸葛亮死后,他亲领国事了,才改变了连年北伐的方略,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由于他对于军队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不敢对急于北伐的将领过分施压,最终这一政策实施不彻,导致了施政方针的混乱。 乐不思蜀可能是后主刘禅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不但不知羞耻,苟且偷生,还贪图逸乐,丝毫不以故国为念,可谓昏聩至极。但其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不得已的原因。 当时,曹魏的大军已经包围成都,即便誓死抵抗,也很难挽回败局,而且一旦破城,蜀国的百姓肯定惨遭屠戮。为了保全自己的子民,刘禅不得已开门投降,一个人承担了卖国的骂名,却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所以,有史学家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刘禅的投降并非为了一己私利卖国求荣,而是一件造福苍生的明智之举。 在投降之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安乐公。北上洛阳之后,他明白自己的表现直接关乎蜀国百姓的命运。所以,他为了博取司马昭的信任,不得不韬光养晦,处处装疯卖傻,以减轻司马昭的疑心。 但是,多疑的司马昭始终没有真正放心,他总是找机会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叛逆之心。有一次,他设宴招待蜀国君臣,故意让人奏起蜀地音乐。这时候,满座君臣哪个没有故国之思?一个个尽显悲戚之容。可是刘禅不敢暴露自己的情感,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意味着什么,如果他也流露出忧思,不但自己生命难保,而且很可能为百姓招致大祸。所以,他不得不强忍悲痛,故意傻笑,摆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这时候,司马昭反而大惊,虽然一直以来看到刘禅都傻乎乎的,可人怎么能够这么无耻?便问他:「 ”你难道不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说:「 ”此间乐,不思蜀。”于是,司马昭哈哈大笑起来,从此认定此人没有反意,可以放心了。但是,很多卫道士却揪住这一句话不放,把一个「 ”扶不起的阿斗”死死扣在他头上,丝毫不考虑当时的情景,假设刘禅像后主李煜那样,早就被司马昭赐死了。 刘禅从223年登基到263年降魏一共称帝四十一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如果说有诸葛亮的辅佐,那也只是前十一年,后来的二十九年全靠他自己亲政。当时蜀国实力最弱,能够坚持这么久,没有真才实干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仅从「 ”乐不思蜀”一事便将其归为昏君,实在是有违史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