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作者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生平简介 李叔同介绍
李叔同生平简介 李叔同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 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 月23 日(农历九月二十日) 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 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 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1]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 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 笃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 教徒,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 嫂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叔同小时候,常在家与三弟一起 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 上念佛玩”。
李叔同六七岁时,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 岁的兄长文熙读 书,并学习日常礼仪。文熙对他督教甚严,日常功课不得马 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他小小年纪便受到如此严格 的教育,无疑会使他的天性受到压抑,但对他养成严肃认真 的习惯却大有好处。他日后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 的好习惯。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5 岁在天津。8 日,父病逝,终年 72 岁,叔同跟母亲在李家的处境更显尴尬。生长在这 样的环境中,李叔同小时候难免有一些自卑倾向,他沉默寡 言的性格,就这样形成了。 1895年,李叔同16 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 学习制义(八股文)。和当时天津另外两处书院(三取书院、 问津书院)一样,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 主,不再讲学。每月考课两次(初二、十六两日),一次为 官课,一次为师课,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题、阅卷、评定等 级,发给奖赏银钱,以督促学业。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 饱读过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自幼聪慧,每次考课作文, 只觉得有不尽之思绪需要写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个字 一个字书写在格子中的,老师发下来的纸张又是有一定限量 的。叔同每感到意犹未尽,纸短文长,就在一格中改书两字 交卷,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
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 得奖银。[3] 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17 唐敬严师为钟鼎篆隶八分书。秋,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又从津 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 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 万元供叔 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 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维 新变法,一向关心国事、憧 憬未来又极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兴奋,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 对变法的支持。不料,“戊戌政变”后,六君子殉难,康、梁 逃亡海外,这场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 梁同党,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 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 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以 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 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27 岁正月,在东京编辑《音 乐小杂志》。
7 日,首以“李哀”之名在东京首次参与日本名士组织“随鸥吟社”之雅集。1906 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与同学曾延年(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 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 动创始人之一。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 艺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词记己感慨。 1907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28 花女》,李叔同饰茶花女一角。此为中国话剧实践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吁天录》,饰美洲绅士解尔培的夫人爱密柳同 时客串男跛醉客。留日期间,因与美术模特(姓名不详)产生感情,后随同回国。 1908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29 岁退出春柳社,专心致力 于绘画和音乐。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 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 岁春,创作毕业自画像。3 月,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偕日妻回国抵沪,在直隶高等工 业学堂任图画教员。同年家道中落。[5]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33 校长的城东女学任教,授文学和音乐课。是年加入“南社”,被聘为《太平洋报》主笔,并编辑广告及文艺副刊。
与柳亚 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秋,《太平洋报》停刊。 应经亨颐之聘赴杭州李叔同简介,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 教师。 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34 岁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浙 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5 月,校友会发行《白阳》杂志,设 计创刊号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亲手书写石印。 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35 岁是年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 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 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1915年(乙卯民国四年)36 岁应校长江谦(易圆)之聘, 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在假日倡立金石书画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二十四年后,南京高师校长江谦大师六十周日甲诗云:“鸡鸣山下读书堂李叔同简介, 廿载金陵梦末忘。宁社恣尝蔬笋味,当年已接佛陀光。”是 年夏,曾赴日本避暑。9 月回国。秋,先后作诗词《早秋》、 《悲秋》、《送别》等。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 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 养身心之方法,遂生 寺,试验断食17 日,有《断食日志》详记。入山前,作词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39 岁春节期间在虎跑寺度过,并 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
农历七月十 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将所藏印章赠西 泠印社,该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为凿龛庋藏,并有“印藏”题 1939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60 月,澳门《觉音月刊》和上诲《佛学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师六秩纪念 专刊》。秋末,为《续护生画集》题字并作跋。 1940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61 岁春,闭关永春蓬山,谢 绝一切往来,专事著述。10 月,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 1941年(辛巳民国三十年)62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 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开 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 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 度仪式。8 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 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 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 字交妙莲法师。10 月13 时45分呼吸急促,8 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 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 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 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 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 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 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 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 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 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 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 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 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 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 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 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 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在音乐 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 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李叔同,中国油画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他同教育家、作 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 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 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 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 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 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 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 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 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10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 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 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 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 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 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 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 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
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 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 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 11 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 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 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 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 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的传世佳作。 李叔同去学生丰子恺家,每次坐木藤椅时总要摇摇才下座,丰子恺刚开始不好问,但见他多次如此,就开口问他为何这 样,李叔同答道,这个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后这 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 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法师。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新嫩的 绿芽,很纳闷,便对法师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 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 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还有一次,徐悲鸿先生又去看望弘一法师,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思,徐先生觉得很奇 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 12 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