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商鞅伟大吗 司馬遷評價商鞅這位改革家 「刻薄少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火烧 2021-06-02 14:41:36 1035
司馬遷評價商鞅這位改革家 「刻薄少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為了秦國的強大,不惜得罪權貴,變法圖強,最終卻功成而身死。他的種種行為既不受到當時人們的待見,在歷朝歷
商鞅伟大吗 司馬遷評價商鞅這位改革家 「刻薄少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司馬遷評價商鞅這位改革家 「刻薄少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為了秦國的強大,不惜得罪權貴,變法圖強,最終卻功成而身死。他的種種行為既不受到當時人們的待見,在歷朝歷代也飽受爭議,用《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話來評價他是「刻薄少恩」。那麼實際上他真的如司馬遷評價的那樣嗎?我們不妨根據《史記》的相關內容來說一說商鞅的功與過。
之前的文章: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吞併六國,離不開此人為秦國的強盛而實行的變法
對於商鞅,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秦國正因為有了商鞅變法,才使得秦國國力空前提高,秦孝公如願以償,恢復了秦繆公當年在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為將來秦始皇統一天下積蓄了實力,並且奠定了實行法家制度的基礎。可是司馬遷在《商君列傳》卻這樣評價他:「商君者,天資刻薄也……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那麼司馬遷為什麼這麼評價他呢?
司馬遷 圖片源於百度百科
先說一說商鞅的大致經過
誘騙魏公子卬「入瓮」
商鞅實行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商鞅勸說秦孝公,進攻魏國,收復河西地區,秦國就可以依靠河西險固的地勢,制約東方的諸侯,成就帝王之業。於是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國,與魏公子卬交戰。
商鞅之前就在魏國出仕,所以在交戰前假意與魏公子卬交流感情,並邀請他一起喝酒,與他會盟,會盟之後,商鞅就出其不意,伏兵四起,將魏公子卬俘虜了。魏惠王害怕了,割河西之地以求和,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商鞅因為戰功,被封為商君,接受了於商十五個城邑。
商鞅 圖片源於百度百科
商鞅不聽趙良勸告
商鞅在秦國當了十年的宰相,秦國貴族和百姓都怨恨他。有一天趙良見到了商鞅,商鞅想跟他交朋友,並炫耀自己的功勞,說自己教化了秦國的百姓,改善了民風,營造秦國宮殿,並含蓄地表示自己能跟百里奚相提並論。
趙良卻勸告他說,百里奚是秦繆公主動請來的,名正言順,而且他施行德政,國民皆服,諸侯朝賀,西戎投降,自己卻輕車簡從,死後舉國傷心垂淚;而您呢,委託一個太監來求取官位,說不上有什麼名位,而且大興土木,嚴刑峻法,懲罰太子的師傅,這是積怨太深,必有惡報,況且您現在位高權重,打壓貴族,出門就是車甲護衛,而且現在還貪婪富貴。您現在最好把封地還給秦國,自耕自養,施行仁政。否則秦孝公一旦不能當朝,您的死日就要來了。商鞅最終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最終「作繭自縛」,受車裂之刑。
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文王繼位,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了邊關,想住旅店,旅店的老闆不認識他,就說「商君的法令,沒有被政府檢驗的人是不能入住的」,然後逃到了魏國,魏國百姓怨恨他,因為商鞅曾經誘騙魏公子卬來打敗魏軍,就把他抓起來,送還給了秦國,於是秦國以造反的罪名將他五馬分屍了。
分析一下商鞅的人物特點
首先說商鞅是一個愛慕虛榮、貪戀權貴的人。他從魏國出來,就去委託一個讓人詬病的「太監」去求見秦孝公,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聲,可見他又是一個不擇手段之人;而且在他功成名就,身居高位時,出入奢華,侍衛護身,還妄想自己能夠和五羖大夫百里奚一樣得到秦國的尊重與愛戴,也說明他「勝利沖昏了頭腦」,原本「高瞻遠矚」的他變得「鼠目寸光」,不識時務。
其次,商鞅是一個鐵石心腸,不講仁義的人。他嚴刑峻法,對待百姓十分苛刻,他所制定的刑罰措施,諸如連坐、腰斬、將犯罪子女收為奴隸,太過嚴厲,沒有人情關懷在裡面。所以說從這一點來看,司馬遷評價商鞅「天資刻薄」,「薄情寡恩」還是比較恰當的。
但是,這不能說商鞅一無是處。當時的秦孝公就是因為商鞅的變法能夠幫助他快速地恢復秦國的國力才支持商鞅的變法的。本來商鞅打算用夏商周的仁政治國的方法介紹給秦孝公,可是秦孝公認為這種方法太過拖延時不我待,等到商鞅提到「變法圖強」的方法時,秦孝公就很高興地接受了。
史記上的原話是「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可見商鞅是預先知道變法圖強的快方法是「不仁德」的,是無法跟商朝與周朝那樣得民心的。
所以,與其說是商鞅的「刻薄寡恩」促成了「商鞅變法」,倒不如說是由於秦孝公的急躁,再加上商鞅的貪功戀貴,才形成了後來的「商鞅變法」,秦孝公才是變法的主要推動者,而商鞅只不過是秦孝公謀求國家強盛的政治犧牲品而已。
最後說,不論是哪個時代,社會上總有兩大派系,一個是改革派,另一個是保守派。由於社會資源有限,而那些保守派佔據了相對較多的資源,改革派卻又為了強國富民,讓更多的資源服務於國家,服務於廣大群眾,只能與保守派爭奪這有限的資源,實現國家及社會良好地發展。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矛盾是固有的矛盾,無法調和。商鞅代表著改革派,秦太子以及宗室貴族代表著保守派,秦孝公死後,商鞅沒有了政治保護傘,固然死於政治鬥爭當中,而秦太子即位之後,卻發現商鞅變法確實能夠使秦國變強大,所以他即使繼承了君主之位,也沒有廢除商鞅留下來的法令。
其實,商鞅在變法中如果將刑罰和政令制定到能夠讓老百姓接受的程度,並能夠與保守派在某方面做出適當的讓步,功成名就後不過於炫耀放縱,那麼商鞅或許就沒有這麼悲慘的結局。當然商鞅所處的時代也是不允許像商鞅這樣的人存在的。處治世則方,處亂世則圓,這是血的教訓。
參考文獻:《史記》之《商君列傳》
了解更多有關歷史的內容請關注作者「仁仁知士」的後續文章。
單選|親愛的讀者,你認為商鞅變法是對的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