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王的历史典故 泰安卸甲河的历史典故
泰安卸甲河的历史典故
卸甲河是古老的河。
上接荆州,下连武汉,贯通江汉平原,曾经是荆楚大地的交通命脉,其历史的悠长和遥远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史载:屈原被谗,离开郢都,是沿着这条河东下,过洞庭湖南来的。
楚辞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此河,正是古之沧浪。
至今,“濯缨台”的旧址仍在。
上游 5公里的地方有离湖,是屈原作《离骚》的地方。
“离湖读骚”是监利八景之一。
清人王柏心诗句中有“椒兰焚罢频浇酒,权向离湖吊汨罗”。
如今,沧海桑田,当年烟波浩渺的离湖,已是粮田万顷。
逆卸甲河而上,有火把堤,鸡鸣铺;顺卸甲河而下,有埋甲口(毛家口)。
这里记叙着的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部属兵败鄱阳后,日夜逃亡,行至“鸡鸣”铺,天将晓,怕被敌方发现,不得不卸下盔甲,隐藏自己的行踪,因而,就有了“卸甲”河、“埋甲”口的来历。
记得在毛家口读初中的时候,曾三五同学相邀,到毛家口对岸的杨林垸,瞻仰陈友谅的72座假坟。
陈友谅在我儿时的心目中,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民英雄。
杨林垸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杨子贞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地方。
卸甲河是英雄的河。
卸甲河上游20公里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周老嘴,是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一代伟人战斗过的地方;是著名革命烈士柳直荀殉难的地点。
柳直荀烈士的忠骨,至今长眠在古老的沧浪河旁。
卸甲河下游20公里处,是著名的红色苏维埃洪湖革命根据地——瞿家湾。
在这个革命的摇篮里,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演译出了多少波浪壮阔、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动人故事。
杨子贞抗日救国、为国捐躯的故事,家喻户晓。
特别是他的爱妻,怀抱未满月的弱子,伏尸痛哭的“挽歌”,更是妇孺皆知。
上孝堂,见血灵,珠泪滚滚;
哭一声,杨子贞,奴的夫君。
……
其十唱十哭,哀婉凄切,摧人泪下。
50多年来,只要有乡下女人们聚集的地方,仍时时能听到这首“挽歌”;而只要歌声一起,全场会立即一遍肃静,一遍抽泣。
这首“挽歌”曾鼓午了多少人的抗日斗志。
郑裔保(原武汉大桥局局长、党委书记)这个卸甲河边土生土长的汉子,率新四军扼守在小河口,日寇三年不敢西进半步。
卸甲河是母亲的河。
千百年来,以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荆楚大地的优秀儿女。
也许是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荆楚大地多忧国忧民之士。
卸甲河上游有伍场、申场和黄歇口。
伍场、申场,是楚平王时期的伍子胥和申包胥的故乡。
他们都有拔山填海之勇,经天纬地之才。
伍子胥和申包胥既是同乡同学,又是好友。
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历15年之艰辛,借吴灭楚,鞭尸平王。
申包胥到秦庭痛哭七天七夜,借得秦兵收复楚地。
故历史上有“三楚雄风在,安危系二人”的传说。
子胥庙、包胥祠的遗址尚存。
黄歇口又是春申君的故里。
春申君姓黄名歇,能言善辨,博闻强记,在楚为相20多年,礼贤下士,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争相招揽天下人才;门下食客三千,“其上客皆蹑珠履”;曾派兵救赵攻秦,后来又灭掉鲁国;辅佐考烈王,使楚国一度中兴。
卸甲河的东南岸,东汉时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姓胡、名广、字伯始。
他执掌朝纲三十多年,“三登太尉,又为太傅”,从安帝到灵帝,辅佐了六个皇帝,京城有“万事不理问伯始”的佳誉,活了83岁,死时,灵帝亲自为其送葬。
《后汉书》说他“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在近代史上,卸甲河更哺育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以卸甲河方圆不过50公里的地方,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湘鄂西省红色政权所在地。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这里卷起的湘鄂西风暴,震撼了世界,开创出一个火红的时代。
卸甲河东南岸的豆刂口革命烈士陵园里,在青松翠柏的环绕中,长眠着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的忠骨。
卸甲河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
正如汉时枚乘在《七发》“南望荆山(荆山即荆台,在卸甲河北岸。
)”中所描述的风景一样:
阳鱼腾跃,奋翼振鳞;
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女桑河柳,素叶紫茎;
苗松豫章,条上造天;

梧桐并闾,极望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