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朝圣研究历史
藏族朝圣研究历史
1.朝圣之路的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接待了一批前来朝 拜 的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些基督教徒途经5个自治区的166座市(镇、村)。沿途各城镇及乡村都修建了多处教堂,以便更好地接待和照料这些朝圣者。
彩绘玻璃是圣玛利亚.德.莱古拉大教堂的特色,这种能在光线的折射下呈现出独特金色的彩绘玻璃被誉为是“朝圣之路”上最美的。
2.谁懂藏族历史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bo),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洼”(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5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
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了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一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
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
吐蕃建政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分裂,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到了元朝,政府把藏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物。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
明朝承袭元朝管理制度。清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办理西藏事物。
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
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
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处,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布达拉宫 藏族信仰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
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
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编辑本段]【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3.藏族有哪些历史
藏族历史悠久,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 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语属地 区的藏族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能歌善 舞,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礼赞。
回族 信奉伊斯兰教。主要居住在化隆;h源回族自治县和民 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西宁市(以城东区东关一带最为集中)、湟中 县等地,其余州县均有分布,与全国相似,属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据 最新统计,青海回族人口达84万多。回族善于经商,尤以居住于城镇的 为代表,特善于经营牛羊肉、皮毛加工和饮食业。
居住于农村的回族主 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饲养奶牛、奶羊等。 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 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 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 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 语、波斯语词汇。
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兼语。此外,回 族的饮食色、香、味颇具民族与地方特色,已成为青海饮食的一大特色。
4.藏族为什么要朝圣
这是藏传佛教信仰使然。西藏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氛围浓厚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他们都信仰佛教,所以会朝圣。
现有的佛教朝圣主要是印度尼泊尔十八大圣迹线路,这条朝圣线路查阅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征求许多国内外高僧大德的开示,这条朝圣路线成功地开辟,对于印度尼泊尔佛教朝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圆满朝圣佛陀,体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朝圣地,是创立者或圣人的诞生或去世地;他们的“呼召”或灵性唤醒之地;他们与神性有(异象或启示)联结之地;施行或见证奇迹的地方;据称神生活或“居住”之地;任何被视为具有特殊灵性力量的场所。
这类场所可能有圣陵或庙宇,信徒受鼓励为了自己的灵性益处去拜访:被疗愈,问题被回答,或获得一些其它的灵性益处。如伊斯兰教徒朝拜麦加,基督徒朝拜耶路撒冷,佛教徒朝拜佛教圣地菩提伽耶等。认为可借此祈福赎罪,被疗愈或感恩还愿,获得物质或灵性益处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圣
5.谁能告诉我关于藏族朝圣的故事
在雪域高原一步一步地以磕等身头这一含有自虐的苦行方式去朝圣,这在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个地区都是没有的。而这些朝圣者则认为,唯有以这种方式朝圣佛祖,祈祷佛法永存,才能表达最虔诚、最深切的情感和愿望……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双手套着木头做的护手,带着皮革或橡胶做的围裙,磕头时先伸展双臂五体投地匍匐着,双手臂尽量向前伸直,起身后前行到上次手伸到的地方,双手合十轻触额头,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然后再伸展双臂再匍匐,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向着他们心目中的圣地不断前行。这是何等的虔诚与执著……
为了信念,为了目的,多少个没有星星的夜晚,徘徊于朝圣的征途。当晨曦初拂大地的时候,捧一把山泉洗尽尘埃,再次开始不变的旅途。
一个从遥远走来的老阿妈朝圣者,满怀一腔热血,任凭雨打风吹,荆棘泥沼,带着赤诚的心灵,走向朝圣的路。 仰望神山,云雾缭绕的峰顶或许会有心中的雪莲!祈祷吧,待到散去遮天云雾,定会见到圣洁的尊容。历经千年日晒的玛尼堆,铭刻了多少不变的信念。藏族人,朝圣……
6.藏族民族风俗来源的历史传说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
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于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
藏历四月称“萨嘎达瓦节”,藏语意为氐宿约(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创始人施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因此,这个月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加以纪念,久而久之,这些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转山。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成道;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圆寂。故藏族人民把此月视为佛祖降生、成道、圆寂三天的颂经节,并把此月视作有造化和吉祥的月份。
萨嘎达瓦期间,各大小寺院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对于佛教信众来讲,萨噶达瓦节是极不平凡而又神圣的日子,它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联系在一起,即:诞生、成道、涅盘,是个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
1990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经赵朴初会长倡仪,汉传佛教各寺院也将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陀纪念日,称佛吉祥日。这样,全国各佛教寺院均要在这一天举行庆典和法会。
这样做即可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增强各地各族佛教信众间的友谊和团结。从藏历三月三十日起一直到四月十五日,藏地佛教信徒都要朝佛念经、作大礼拜、广布功德,同时禁止屠宰牲畜。
萨嘎达瓦节期间,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举行各种机会,载歌载舞。所有活动,最终将汇集成规模盛大的转经。
所谓转经,就是按约定即成的环形线路行走、祈祷的一种藏传佛教形式。拉萨的转经线路有三条: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就是内环的意思;第二条是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约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
在囊廓和八角街转经的人流每天都不断,林廓路则是人们在重要日子转经的路线。行善是萨噶达瓦节的特色,所以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拉萨沿街随处都可看到磕长头的信徒,有的是单纯积福,但有的是为了完成心中某个愿望。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行善的高潮日,凌晨开始就有人做布施,这天只要遇到乞讨之人,无论其身份是僧侣或是乞丐,藏族都非常乐意施舍,很多贫困之人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好日子,萨噶达瓦节也因此有了另外的称呼—穷人节。一般说来,平常爱吃牦牛肉的藏族,会在藏历四月初八、十五这两天吃素。
也会尽量不做恶事,因为藏族认为这段期间造恶的话,恶报会更严重。
7.藏族人朝圣是怎么回事
我先来抛砖引玉吧: 永远不要问藏族人姓什么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
汉族人因为自己有姓氏,所以遇见藏族人,也要问“您贵姓”,弄得对方很难回答,因为藏族是无姓的。 早期,由于受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取名时要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
如母亲的名字叫“朗·穆穆”,那么儿子的名字便叫“穆赤”。 后来,有了阶级,人分高低贵贱,有地位的人为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
如:昆·贡觉杰布、噶尔·东米赤加等等。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
如:涅·赤桑羊顿、吞弥 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去请活佛来起。 如:丹巴-佛教、圣教 达杰-繁荣、发达 江央-妙音 多吉-金刚 格列-善、吉祥 群佩-兴法、兴教 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 拉姆-仙女 卓玛-救度母 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
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僧职,他自己的名字叫“伦珠涛凯”;又如: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他的名字是“却吉坚赞”,“班禅额尔德尼”是封号。 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相应的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称叫“东嘎·洛桑赤烈”;又如热振寺的活佛多吉才仁,全称叫“热振·多吉才仁”。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名是四个字,如“多吉次旦”、“单增曲扎”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两个字来简称,如“多吉次旦”简称“多吉”、“单增曲扎”简称“单曲”。

用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较常见,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愿望。
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 如:达娃-月亮 尼玛-太阳 白玛-莲花 梅朵-花 用小孩出生的日子做名字 如:朗嘎-三十日 次松-初三 次捷-初八 次吉-初一 用星期做为名字 如:尼玛- 星期日 二达娃-星期一 二米玛-星期二 拉巴- 星期三 普布- 星期四 巴桑- 星期五 边巴- 星期六 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寄托了自己的情感。 如父母嫌孩子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
“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如果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
在牧区和一些偏远的地方,人们文化水平低,给自己的小孩起名就比较随便。 如:措姆-大海 玛琼-小块酥油 那日-黑蛋 那森-黑头发 白巴-青蛙 郭日-圆头 嘎嘎-可爱的 括低-陶壶 藏族人起名由于有上述原因,所以相同的名字很多,在一个单位、一个村子里,可以同时听到三四个,甚至十几个相同的名字。
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要加一些说明。 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大、中、小,如:大巴桑、小平措、中巴桑。
一种是对不同地方来的人,名字前加上地名,如:堆穷旺堆,亚东旺堆中的“堆穷”和“亚东”都是地名。 一种是用人的生理特征放在后面加以区别。
如:格桑索却-拐子格桑 扎西巴杂-麻子扎西 丹巴国钦-大头丹巴 多吉辖过-瞎子多吉 巴桑甲巴-胖子巴桑 旺钦跌布-矮个旺钦 次丹堆古-驼背次丹 另一种是用职业来区别人名。 如:玛钦次旦-炊事员次旦 谐本齐美-泥水匠齐美 兴索强巴-木匠强巴 安姆吉格桑-医生格桑 还有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称谓的,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便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那么可叫“波扎西”(扎西爷爷), “普扎西”(小孩扎西);“莫央金”(央金老太)、“普姆央金”(央金姑娘)。
藏族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但也有一些是严格区分的。 只用于女性的有:旺姆、卓玛、卓嘎、央金、桑姆等。
只用于男性的有:贡布、顿珠、多吉、晋美等。 对亲戚的称谓,藏族与汉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祖父、外祖父统称为“波拉”, 祖母、外祖母统称为 “莫拉”。 父亲的兄弟都称“阿库”, 父亲的姐妹都称“阿妮”。
妻子的兄弟称“归不”, 妻子的姐妹称“归母”。 老丈人称“曲波”, 丈母娘称“曲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