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岳托皇太极,皇太极简介
岳托皇太极,皇太极简介
皇太极简介
皇太极(1592~1643)生平简介
皇太极(1592~1643) 即清太宗。后金汗,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硕贝勒,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共理军机,统兵出征。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六年,参加沈辽之战,攻占沈阳后,在浑河南岸以百骑破明援军数千。攻辽阳,率军先入明阵。七年,参加广宁(今北镇)之战,克义州(今义县)。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十一年,从父参加宁远之战失利,退兵沈阳。是年九月,在努尔哈赤卒后,于沈阳继后金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定先征服朝鲜(今朝鲜、韩国)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天聪元年(1627),命贝勒阿敏、济尔哈朗进兵朝鲜,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通使议和,待机而动,五月,亲率八旗军5万余发起宁锦之战,兵败还师。次年,以使臣屡为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所杀,率精骑奔袭,获敖木伦(今辽宁大凌河上游)之捷,俘众万余。复率满蒙联军西征察哈尔,追逐至兴安岭。三年,率满蒙联军10万绕道蒙古,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边墙,突袭明京师(今北京),互有胜负。巧施反间计,致明廷逮杀督师袁崇焕。陷京畿州县多处。东归连下遵化(今属河北)、永平(今卢龙)、滦州(今滦县)、迁安四城,留兵据守。颁发八旗临阵赏罚令。五年,命人铸红衣大炮,名“天佑助威大将军”(为后金造炮之始)。令以归附汉族军民组建一旗汉军,由额驸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遣将率满、蒙、汉军数万攻明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挖壕筑墙,长期围困,在城周围50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45处,切断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百余天中,督军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又亲率主力击败明援军4万,迫明总兵祖大寿于粮尽援绝献城投降,旋纵其归锦州。次年,阅汉兵,定仪仗制。率满、蒙军再征察哈尔部,迫林丹汗弃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区。不久,废除与三大贝勒并坐的旧制,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七年,谕各牛录额真以恤贫训农习射。亲自出迎渡海来降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等,隆礼厚待,授都元帅、总兵官。遣兵取旅顺。次年,率军9万绕道蒙古,从长城北部诸口入关,袭掠宣、大一带,收察哈尔部余众。是冬,遣兵征黑龙江虎尔哈及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巩固和扩大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九年,命贝勒多尔衮、岳托等领兵万余赴黄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额哲,得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统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遣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长城,攻掠京畿地区,连破12城,俘人畜18万余。十二月,以朝鲜拒绝臣服,亲领大军攻之,逼李倧乞降称臣、与明断盟,乃还师。崇德二年(1637),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等率舟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重申不可废骑射之制。七月,编汉军为两旗,以总兵石廷柱、马光远为都统。次年,亲征喀尔喀蒙古,迫查萨克图汗远遁。九月,以多尔衮、岳托分统左右两翼八旗军入长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次年三月退兵,转战数千里,克府、州、县城数十座,俘人畜号46万余。是年,分汉军两旗为四旗。五年,改变入关掳掠、消耗明朝实力的方略,采取长围久困和野战打援之策,与明军展开松锦之战。命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轮流担任前方主帅,率兵往义州筑城屯田,逐步进围锦州。六年,闻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计13万步骑援锦州,亲统大军,抵达松山戚家堡,命师横截松山至锦州大路,断明军饷道,设伏以待,大败明军。七年二月,破松山,俘降洪承畴。三月,迫明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复降清。塔山、杏山相继而下,历时两年余的松锦之战告捷。六月,将汉军四旗改编为八旗。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10万余入关攻明,深入山东腹地,克降府、州、县城88座,俘掠人口30余万、牲畜30余万。八年,遣阿尔津等征黑龙江虎尔哈部,叶臣等更戍锦州。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病卒,年52岁。皇太极一生博览群史,允文允武,长于计谋,优礼汉官,建立八旗蒙、汉诸军,运用新兵器,灵活用兵,不断改变战法,所向多捷,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见皇太极的军事思想) 历史版: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在努尔哈赤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大清帝国。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他身体奇胖,因心血管疾病而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为什么皇太极会对岳托十分恩宠?
皇太极对岳托的上奏非常满意。岳托的政治眼光在这件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而这一政策也成为大清后来的国策,岳托对于大清的建立立下了大功,理应成为铁帽子王。
5月,岳托同济尔哈朗等攻打察哈尔部,行至归化城,俘获以千计。又偕同贝勒德格类开拓疆域,自耀州至盖州南。
1633年8月,岳托又同德格类等攻打旅顺口,攻克后留兵驻守。班师凯旋回朝,太宗皇太极亲上郊外犒劳,并以金杯酌酒赐给他。
1634年,皇太极在沈阳阅兵,岳托率领十一旗行营兵,列阵20里许,军容整肃,旌旗鲜明。皇太极十分高兴并嘉许岳托,对岳托在兵部的工作也很满意。
皇太极简介?
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大清皇帝时),庙号太宗,谥号简作文皇帝。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极”、“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
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续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太极
代善之子岳托为什么支持皇太极登基
谁说清皇女不下嫁汉人啊,顺治的两个养女和硕和顺公主和和硕柔嘉公主分别嫁给了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和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不过这两位公主加上你说的建宁长公主,都是朝廷为了笼络三番,巩固统治的行为,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这三个藩王实力巨大,朝廷对他们也只好加以笼络 其它嫁给汉人的公主也有阿,康熙的九公主(14女)和硕悫靖公主嫁与散秩大臣一等男孙承运。孙承运系振武将军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
岳托为什么支持皇太极登基
那是对他权利的威胁。这里面皇太极最小吧。四小贝勒之一。。他虽然有能力。但是资格还是不高。所以他怕不能保住皇位、能废就废,不能废就杀、。每代开国皇帝都杀功臣的。历史的规律。也是维护权利的规律。。。
皇太极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
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
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
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与自己想的一样,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心肝”。
扩展资料: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军事史上,一项重大的军制改革。
皇太极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显赫功绩?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谋略。
谋略是皇太极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笼络蒙古,他在盛京沈阳册封“五宫”,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尔济吉特氏,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由此可见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细谋略。
皇太极最高明的谋略是巧设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他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皇位继承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皇太极精心谋划了十五年,最后终于继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过是非却让后人众说纷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汗位是怎样得到的
据推测,在努尔哈赤临终前,皇太极与岳托极有可能有过密谋,因为努尔哈赤八月初七日已病重,十一日下午未时去世,群臣将其灵柩抬至沈阳宫中已是“夜初更”。随后岳托联合萨哈廉连夜动员代善立皇太极,因而“翌日”清晨“卯时”,以代善为首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大贝勒便召集诸贝勒会议,由代善提议立皇太极为汗。以此可见,皇太极继位,确实是诸贝勒按照努尔哈赤的遗训,经过众人推举最后确立的。
皇太极是如何继位?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当时,众多的兄弟有当中代善,阿敏,勒莽古尔泰三位贝勒,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都有机会被立为汗。皇太极按年龄排第八,按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丧母,且无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后登上了后金国汗的宝座?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皇太极继位成为清史一大谜案。
皇太极暗设机关? 诸多观点认为,皇太极“处心积虑、暗设机关十五年”才最终夺得汗位。 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形势: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其生母富察氏曾因过获罪,莽古尔泰竟手刃生母,声名恶劣,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则“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类似说法还有很多,现将皇太极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来,然后引申为夺位的理由。 国内一位较知名的学者例举皇太极不可能顺利继位的若干理由称:皇太极幼年丧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没有提前立战功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和妹妹莽古济,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皇太极则是单身一人。 甚至将其外公叶赫贝勒也列了出来:皇太极生母是叶赫部贝勒扬佳努的爱女,名孟古,称孟古格格。14岁嫁给努尔哈赤,29岁撒手归天。12岁的皇太极自此失去母爱。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从结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叶赫部一直敌对。古勒山一战,孟古的堂兄布斋贝勒,战马在厮杀中被木墩绊倒,死于非命。努尔哈赤命将布斋的遗体劈作两段,将其一半归还。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觉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见生母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叶赫迎接,但叶赫贝勒不许。孟古终未得见生母,抱憾九泉。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后来打下叶赫之后,努尔哈赤大开杀戒,进行报复。该观点认为这种旧仇,对皇太极继承大位不利。 如此种种,把皇太极的顺利登基当成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来讨论,全然没有将他的赫赫战功与雄才大略作为他登基的资本来谈。 大妃死殉引非议 《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有学者观点认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努尔哈赤的遗命,很可能是皇太极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详陈理由如下:首先是当时对殉死是有一定限制,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其次清代官书,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以皇太极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阴谋,既然最终皇太极胜出,当然难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又有人引用《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关系暧昧。 观点称,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其作用是“一箭双雕”:既败坏了他哥哥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晋阿巴亥,直接打击多尔衮兄弟两个。毕竟,多尔衮和多铎还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就是皇太极绝对的“作案”动机。 《汗谕》为皇太极正名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此说其实不成立,多尔衮生母死殉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当时,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矫诏,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其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晚年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而且比较出新的做法,对于《汗谕》的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当时历史条件下,按照《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推举产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历史背景的。 当时情况下,皇太极是最佳人选。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贝勒和三贝勒显而易见的劣势,多尔衮等兄弟年纪尚小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他有登基之心,处处极力展现此人的宽容和隐忍。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萨哈廉和代善的儿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说: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是吾心也。我也赞成,在家商量,第二天开诸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大位。 实际上,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无论此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至少表明,对于这个新汗位,诸位贝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馋涎欲滴,竞争也没有史学家分析的那样空前白热。 《鲁庵文集》所记略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成者为王”是一个历史的规律,过程再复杂,结果就这么简单,皇太极的文治武功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我们更相信他是通过民主的推举而走上龙座的。 太极(166)简介(74)相关文章
- 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孝庄文皇后简介,孝庄皇后为何嫁给姑父皇太极?
- 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孝庄12岁就嫁给了34岁的皇太极! 孝庄皇后秘史
- 皇太极宸妃 揭秘:清太宗皇太极的一生挚爱是海兰珠吗?
- 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
- 历史上皇太极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皇太极简介:揭秘皇太极的儿子一共有几个?
- 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是因曾下嫁给多尔衮吗?
- 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孝庄死后为什么没有和皇太极合葬 秘密都在孝庄的遗嘱上
- 历史上 海兰珠皇太极 孝庄去世后,为何不愿意跟皇太极合葬?答案藏在她的遗嘱里
- 皇太极其实爱孝庄 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关系怎么样,多尔衮与皇太极是什么关系?
- 多尔衮和孝庄是怎么回事 孝庄和顺治的关系好吗?孝庄没和皇太极合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