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集大全 《三五七言》(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三五七言》(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三五七言 李白 系列:宋词三百首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像,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