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中作赏析 《蓟中作》(高适)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蓟中作》(高适)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蓟中作 高适 系列:边塞诗大全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鉴赏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史言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战争,高适坚决反对。但现实却是贤者沉沦,奸邪得志。「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中的。正如钟惺所评:「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成恩』,归咎于臣。」「『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唐诗归》卷十二)。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上一篇
很想学习C语言,学好程式设计。但是什么基础都没有,数学英语都不好,没有计算机知识,求大虾指教~~
很想学习C语言,学好程式设计。但是什么基础都没有,数学英语都不好,没有计算机知识,求大虾指教~~ 很想学习C语言,学好程式设计。但是什么基础都没有,数学英语都不好,没有计算机知识,求大虾指教~~没的什
- 下一篇
去古镇游玩发朋友圈文字 我想在暑假去古镇游玩了 当然是跟团去 亲们能推荐几个比较好的古镇么!
我想在暑假去古镇游玩了 当然是跟团去 亲们能推荐几个比较好的古镇么 我想在暑假去古镇游玩了 当然是跟团去 亲们能推荐几个比较好的古镇么【 云南古镇 】 丽江、束河、大理香格里拉、泸沽湖、和顺、宝山、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