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宣宗皇帝 宣宗,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谁最强

火烧 2021-05-29 19:32:54 1087
宣宗,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谁最强 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谁最强排除法,第一个就是清宣宗道光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

宣宗,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谁最强  

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谁最强

排除法,第一个就是清宣宗道光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这都被人打上门了,而且他并不是一个中兴之君,简直弱 第二个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标准的有头无尾,给子孙留下一个烂摊子。但至少辉煌过,比上一个强 第三位应该就是唐宣宗李忱了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这个人我感觉实力很强大,本来可以超过后两者的,可惜他晚年犯了一个错误,服食丹药,自毁;他致力一生压制的宦官还是利用他犹豫不决未立太子的缺憾,卷土重来。拥立昏庸无能的唐懿宗,而实际上宣宗想立四子而不是这个玩乐的长子,在懿宗皇帝的手里大唐中兴的美梦变成一败涂地的噩梦,可以说他和宣王差不多 第四个我觉得就是明宣宗。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美则美矣,可惜他活得太短了,还有就是他死得太早,对儿子的教育培养太少,所以导致了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直接引发土木堡之变,要不是于谦,我觉得宣宗皇帝估计也就和唐宣宗一样了,为自己的儿子背锅。 这个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了,那就是汉宣帝刘询,或许另一个名字更出名,那就是刘病已 巫蛊之祸发生时,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 。后元二年(前87年)遭赦,被祖母史家抚养 。后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并令宗正录其属籍 ,刘病已于是被养育于掖庭 。 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七月,霍光等大臣将他从尚冠里住处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 由于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三辅了解民情,因此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 ,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前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此人的经历和唐宣宗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说他是布衣皇帝一点不错,看过乌龙闯情关的,就知道这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且他还是天生的帝王,他当之无愧最强。

有讲唐宣宗李忱的电视剧或电影的吗

讲唐宣宗李忱的电视剧或电影有《宫心计》、《大漠紫禁令》。

一、《宫心计》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2009年制作的古装电视剧。由佘诗曼、杨怡、陈豪、郑嘉颖领衔主演,梅小青担任监制。

该剧主要以唐朝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唐朝后宫为权为情尔虞我诈,各怀鬼胎,尚宫局四房的明争暗斗。于2009年10月19日于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高清翡翠台、马来西亚Astro On Demand进行首播 。该剧作为2009无线节目巡礼剧集之一和无线电视42周年台庆剧,以平均46点,最高50点成为2009年度香港电视剧收视冠军。2010年6月9日引进浙江卫视独家首播。

二、《大漠紫禁令》该影片将大唐使节出使吐蕃,促进吐蕃和平的宏大历史事件,片场恢弘、气势磅礴、情节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性。

唐宣宗年间,一信使飞马抵达京师长安,带来了张仪潮的奏章。吐蕃国达摩赞布病故,因无太子即位,大将尚恐热和宰相尚思罗发生火并。张仪潮率沙州民众起义,希望朝廷能发兵救援,收复唐故土甘凉十一州。宰相白敏中奏请宣宗降旨,派使节前往招抚。宣宗便委派慈恩寺文慧法师出使沙州,令张仪潮节度西边陲十一州。

隐藏在长安城内窥探动静的吐蕃宰相之女尚色兰,得知唐朝派使的消息后,即暗中随行。当文慧法师身带诏书和金印,在侍卫耿超和李七郎的陪同下,来到渭州清水县驿台留宿时,半夜两黑衣人企图行刺,被文慧徒弟昆仑奴等捕获。文慧一看是两个吐蕃姑娘,便下令放走,不料金印也不翼而飞。

两个吐蕃姑娘在归途中被一伙强人所杀,金印被流窜沙漠的大盗黑马王彪所得。他把文慧诱至盗窟,威逼其宣读诏书,妄图取代张仪潮节度甘、凉十一州。尚色兰率众力挫群匪,击毙王彪,追回金印,救出文慧。文慧则规劝色兰,吐蕃与唐朝应永远和睦相处;当张仪潮在沙州古城登台接受唐皇册封时,色兰贴身卫士前来报警:尚恐热勾结大喇嘛耍阴谋,要宰相父女为国王殉葬。

文慧赶去揭露了他们的诡计,并宣布唐朝愿与吐蕃结盟好,使那些被愚弄的吐蕃民众醒悟过来。尚恐热慑于众怒,只好释放了色兰父女,与张仪潮举行和平谈判。

拓展资料: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宣宗李忱

唐宪宗和唐宣宗各有各的能力,那么从他们在位的成绩来看,谁对唐朝的影响更大呢?

当然是宣宗。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手开创旳贞观之治是─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旳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

二十年来旳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旳权谋智略,流落民间旳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旳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旳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旳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旳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旳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旳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旳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旳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旳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旳恭敬,如此─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些低下旳杂役,只要宣宗见过─面就能记住对方旳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旳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旳。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旳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支女子组成旳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旳想念,宣宗干脆将她─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旳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样没有太好旳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些较小旳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些尽可能旳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旳危害。

为什么说唐宣宗是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傻子

历史既然称唐宣宗为“小太宗”,那这个人肯定还是很厉害的。唐宣宗虽然外表看似糊涂,其实心如明镜,一切事情都瞒不过他。那有人就会问,既然是聪明人为什么要装成个傻子呢?这话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为什么说唐宣宗是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傻子1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庶出的儿子,他的母亲郑氏没什么身份地位,只是一名身份卑微的普通宫女,被唐宪宗的偶然临幸后才有了李忱。在宫廷里,有母以子贵之说,但也有子凭母贵的说法。母亲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着她的孩子以后的未来,母族的支持是那些皇子在宫廷斗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保障。 李忱没有这些,他的母亲身份卑微,他也无所依靠,再加上是庶子的关系,李忱注定当不了皇帝。虽然他后来被封为光王,但却是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寂寞地长大,长久地被人冷落,养成了他郁郁寡欢、呆滞木讷的性格,即使是与其他亲王群居时也往往终日不发一言,显得与人格格不入。 在宫中,最不缺少踩低就高的小人,再加上李忱没什么地位,常常被讥笑呆笨。随着李忱渐渐地托大,人们发现他痴呆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就猜测说这可能和他的一次惊吓有关。 原来,在所有人都在嘲笑和讥笑李忱是个傻子的时候,唯有他的哥哥唐穆宗知道李忱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李忱是一个真正的大智若愚之人。唐穆宗继位后,一次,李忱入宫谒见太后,没想到当时正好有人来行刺。虽然刺客行刺未果,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此后光王李忱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 于是,人们认为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家伙这回肯定是被吓傻了。此后,无论大小场合,李忱都成了那些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其实李忱一点也不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注定不能做皇帝,那么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首要条件,糊涂一点也没什么不好。难得糊涂嘛!

唐宣宗后面的皇帝叫什么

唐懿宗李漼,(859年—873年在位),初名温,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长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在位14年,终年41岁。死后葬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沉湎游乐——懿宗在位期间,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懿宗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会带上这些人。懿宗宫中供养的乐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不动就是上千贯钱。他在宫中腻烦了,就随时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常常要备好坐骑,以备懿宗随时可能招呼他们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资治通鉴》中说,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对于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是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娱乐。对此,他根本听不进去。咸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司马光说:“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唐朝皇帝陵墓坐落在关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笔者因隋唐考古学课业随师门高谊乘坐专车考察关中唐帝十八陵(个别陵还没有到),还足足用了近两周,古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要带上众多的随从、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两天可以来回的。游乐和歌舞,成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韦庄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任相不明——懿宗即位之初罢免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办公。他三次上表请求辞职,懿宗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怀,懿宗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这里。所以有位担任右补阙的谏官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这样,陛下那有闲暇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谱贬出朝廷去任了个县令。负责行使封驳权力的给事中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这一命令,没有下发。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谱贬职。 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由于懿宗自己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事务性权力还是很大,本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问题是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懿宗朝的这些宰相,毫无大臣风范,更加重了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不惜官赏——与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懿宗对于官赏毫不在乎。他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宛转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市井商贾屠夫像追星一般模仿他,呼为“拍弹”。懿宗爱女同昌公主死后,他谱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使皇帝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懿宗因此很宠爱他,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以伶官朝廷官职,这是唐朝从没有的先例。太宗时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从来不准超授官秩。文宗时想授予一个乐官王府率的职务,也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改授为地方州政府的长史。懿宗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意见,但是他根本不听。李可及的儿子娶妻,懿宗赐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另外,科举取士是唐朝以来最为士子看重的入仕之途,尤其是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所以唐人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本来是每年春天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懿宗的亲信则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在殿试还没有像赵宋时期已经制度化的唐朝时期,这一做法显然是出于懿宗个人的爱憎。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君主成为赐进士及第者的座主,因为皇帝的恩崇而“登龙门”,所谓“禁门就是龙门,圣主永为座主”,在懿宗时期成为人们嘲讽的话题。 爱慕虚荣——懿宗是一个极端爱慕虚荣、好大喜功的皇帝,这从他尊号的数字之多就可以看出。尊号,就是为了表功名德,每逢皇帝加尊号,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向全国颁布诏书,同时举行大赦。咸通三年正月群臣给懿宗上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号,但是他感觉还不满足,到咸通十二年正月,再上了12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唐朝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加尊号,此后皇帝上尊号基本上都是4字或者6字,有的达到8字或者10字。玄宗曾给自己加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14字的尊号,并给列祖列宗一律追加了尊号。后来武宗也有14字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肃宗时群臣加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但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日下诏去掉了“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10字的尊号,只称“皇帝”。后来宪宗的尊号也是10字: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可以看出,懿宗的尊号字数几乎可以赶上玄宗和武宗,但是就政绩或者治国才干而言,不要说无法与玄宗同日而语,就是武宗他也比不上。 亲信公主——懿宗对待宗室亲属的态度,从对同昌公主的溺爱就可见出他与宣宗严格要求宗室的情况明显不同。同昌公主是他宠爱的郭淑妃所生,选韦保衡为驸马。公主下嫁之日,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他还在京师的广化里赐给公主一处宅院,门窗均用杂宝装饰,井栏、药臼、槽柜等都是金银制作,连笊篱箕筐都是用金缕编织而成。床用水晶、玳瑁、琉璃等制作,床腿的支架雕饰也是金龟银鹿,其他如鹧鸪枕、翡翠匣、神丝绣被、玉如意、瑟瑟幙、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等均来自异域。另外赐钱500万贯,其他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同昌公主家有一种“澄水帛”,长约八九尺,似布又比布细,色亮透明,光可照人。夏日炎炎的时候将其挂在房子里,满座皆觉凉爽,暑气全无。据说澄水帛中有龙涎,故能消暑。同昌公主用红琉璃盘,盛夜光珠,家里晚上光明如昼,驸马家里人晚上玩叶子戏,丝毫不受影响。公主出嫁的第二年,不幸染病,不治身亡。懿宗迁怒医官用药无效,将其中两人处死,还把他们满门都下到大牢。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宰相刘瞻希望谏官能上疏进谏,但谏官迫于皇帝的淫威,无人敢于火上浇油、引祸上身。刘瞻无奈,只好自己上疏替医官辩护。果然,懿宗大怒,立即罢了刘瞻的相职,同时,还把与刘瞻关系密切的朝廷官员数人贬斥到岭南。懿宗为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陪葬用的衣服玩具,与生人无异,又用木料雕刻了数座殿堂,陪葬的陶俑和其他随葬品一应俱全,龙凤花木、人畜之众,不可胜计。发丧出葬长安东郊那天,懿宗与淑妃亲御延兴门送行并恸哭,又出内库各数尺高的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金骆驼、凤凰、麒麟,以为仪仗。场面宏大,京城士庶都停业观看,送葬的队伍长达20余里。懿宗又赐给送葬的役夫100斛酒和30头骆驼满驮二尺宽的大饼,作为饭食。懿宗不顾国家对待公主的礼制,随心所欲,对内忧外患则全然不放在心上,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 崇佞佛教——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宣宗即位后,又陆续恢复了寺院。到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他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长安佛寺中的经声佛号又开始响彻捧真身菩萨来。佛经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术的发达,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今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存国内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罗尼经咒”。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捧真身菩萨”和“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仗”等,也是敕造于咸通年间的精美文物。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继宪宗之后又一次举行了大规模的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诏书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劝谏。大臣们一致的理由是此举劳民伤财,而且有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前车之鉴,均认为此举不祥。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这次迎奉佛骨的规模,比起宪宗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远远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他是为给自己带来福气,是为了“圣寿万春”,也就是为自己祈求平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这个倒行逆施的皇帝带来福荫。佛骨迎入京师后的当年六月,懿宗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就已经“疾大渐”,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难怪旧时史家有人评价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门,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岁的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淫逸的一生。第二年二月,被安葬在简陵(位于今陕西富平)。这时大唐帝国末世的挽歌已是隐约可闻了。

如何评价唐宣宗的功过?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其母郑氏,出身低贱。李忱在宪宗时被封为光王,居住在十六王宅。李忱孩童时,性格迟钝,成人后也不言不语,宫中之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痴子。因此唐文宗、唐武宗都对他们的这位叔父很不礼貌,尤以武宗为甚,经常拿他取笑。会昌六年(846),武宗驾崩,左神策中尉马元贽等大宦官认为李忱迟钝,便于控制,遂拥立他为皇帝,史称唐宣宗。宣宗即位后,在政治上较有作为,在位期间,宦官的势力得到了抑制,这时大家才知道他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假装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古代名画唐宣宗即位时,已经三十六岁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他早年曾装作平民,游历于江淮间,寻访名山禅院,因此了解一些民间疾苦。即位后他首先将宰相李德裕贬出朝廷,任命翰林学士白敏中为宰相,将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在对外方面,他出兵进攻吐蕃,利用吐蕃内乱,很快攻取了原州、安乐州、秦州以及石门等三州七关之地,即今甘肃东部及宁夏中卫一带。同时鼓励当地百姓开垦土地,发展生产,由官府拨给耕牛及种子,五年不征租税,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接着又攻取了吐蕃军事重镇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取得了对吐蕃的战略主动地位。大中五年(851),张义潮驱逐吐蕃人,占据了沙州(今甘肃敦煌西),接着又陆续攻占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并将这十一州图籍进献于唐朝,至此唐朝又恢复了对河湟地区的统治。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此外,宣宗统治时期,唐朝的经济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财政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宣宗还减少宫中用度,释放宫女五百人,放五坊鹰犬,中止营建宫室,疏理狱中囚犯。他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对待臣僚如同宾客一般,礼遇有加,从谏如流。他对自己的子女管得也很严,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郑颢后,郑颢之弟患病,宣宗派人探视,使者回来后,宣宗问公主何在?回答说:“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怪不得士大夫家不愿与我家为婚,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遂把公主召入宫中,严加谴责。从此皇室贵戚之家都不敢再违背礼法。 唐宣宗在位共十三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稳定,生产有所发展,故人称他为“小太宗”。但是他尊崇佛教,即位不久就下诏恢复佛教,从此天下重建佛寺的工程便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使武宗“灭佛”的成果毁于一旦。大中十三年(859),他死于长安咸宁殿,终年五十岁。

唐宣宗为何要当和尚?

唐宣宗李忱在位13年,明察慎断,执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具有贞现之风。

口吃皇帝

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据记载,大中十三年,国库充足,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户部的钱币多得几乎无法计算。各州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州积钱甚至多达三百万缗。

值得一提的是,李忱本来是唐宪宗的妃子郑氏所生,自幼口吃,很少开口说话,人称“痴儿”。宪宗本来是想立李忱为太子,但却被李昂抢先做了,是为唐文宗。李昂死后不久,其弟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武宗封李忱为光王,但却经常欺负自己的叔叔李忱。不管侄儿武宗怎么取笑和耍弄他,他也毫无表示。

与高僧的渊源

据说,武宗曾经逼害李忱,导致他不能居住在长安,只好潜逃为僧。传说光王李忱为僧时最初的落脚点是浙江海宁的镇国海昌院,原名庆善寺,俗称北寺,初建于粱。当家方丈齐安原系唐室宗亲落发为僧的,李忱就在此地当了一名小沙弥,取法名为琼俊。齐安发现他举止不凡,便另眼相看,倍加礼遇。

登基以后的李忱,几次派使者来迎齐安,都被婉言谢绝了。不久,齐安圆寂,李忱为此十分伤心。特地写了悼诗,还大兴土木,扩充寺院,建造舍利塔,并令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卢简术书写塔碑,表达自己报答恩师的心情。

李忱与齐安为师徒的故事流传极广,所以北宋时苏轼游海宁,特地撰写七绝《悟空塔》:“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此中是指齐安早就辨识落难时的人即是光王李忱。

据说李忱还与唐末高僧黄檗禅师希运相从。他在海宁当沙弥时,有次正逢黄檗来海昌院说法,两人还曾当面谈论佛法。传称黄檗有天眼,早就看出李忱的帝王之相,就邀请他同游,就此,李忱离开了海宁,先后赴江西、湖南诸地,又随黄檗隐居安徽。

古代人物节俭的美德

武宗病重时,因五个儿子年幼,未立太子,但继承皇位怎么也不会轮到李忱。大宦官马元贽趁机矫使诏命,特立李忱为皇太子,全权处理国事。他以为弄个呆子当皇帝,自己将来好控制朝政,哪里想到,李忱即位以后,待人处事有规有矩,一反痴呆性格,这才知道李忱的痴是假装的。马元贽虽然因拥主有功,受到宠信,但他也不能不佩服李忱这个有心计的人,再也不敢小看他了。

登基以后李忱的节俭表露无疑。首先是他对自己的衣食住行用度方面严格要求。在衣着服饰方面,他一反历代帝王追求奢华的风气,不讲究穿戴。平时在宫中,他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待上朝召见文武大臣时,才换上信义服。有时上朝也穿着洗过的衣服,看似旧了些,他也不以为耻。在饮食方面,李忱也不铺张浪费,每日三餐的饭菜也比较简单,从不挑剔。他的出行也不讲究排场,他曾下诏废除出行前先用龙脑、郁金香铺撒地面的陋习,认为这样做太奢侈浪费,根本没有必要。大臣们见皇帝如此节俭,都上行下效,也注意节俭起来。因此,在官场中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都以节俭为荣。

唐宣宗皇帝 宣宗,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谁最强

李忱对自己的子女们也严格要求。他曾下诏说:“我要用俭朴来教育天下,应当从我的家属开始。”李忱的长女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官郑颢。按照宫中常例,公主出嫁时,乘坐的车子应该用白银装饰,可是李忱却打破常规,下诏令改银为铜,他还亲笔给女儿写了一个诏令:“假如违背了我的告诫,将招致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那样的灾祸。”他的告诫是什么呢?谨守妇道,以俭朴为德,不要轻视丈夫和丈夫的家族,不要干预政事。可谓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有一次,郑颢的弟弟患了重病,李忱派人前去探望。使臣回宫后,李忱问万寿公主在哪里,回说在慈恩寺看戏。李忱听了非常生气,叹气说:“我曾经责怪士大夫家不愿和我结亲,现在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立即把万寿公主召进宫来,严厉地责备她道:“哪有小叔子生病,不去探望问候,竟然去看戏的呢!”公主站在石阶下,不得不认了错,李忱这才让她回去。官员们见皇亲国戚都安分守法,都不敢骄横妄为了。

平易近人

另外,李忱还有平易近人的美德。在上朝时,他听大臣们奏事,当然摆出了一副威严的架势,但却没有烦躁和怠惰的神情。下朝后,他和朝臣们说说笑笑,谈家常,说趣闻,总是和颜悦色,无所顾忌,气氛非常融洽。对身边的重臣,在平时如同对待客人一样,很尊重对方,总是客客气气的。甚至对宫中的侍从,他也不歧视。他能够叫得出每个侍役的名字,知道其干什么差事,谁要是生了病,他还亲自前去探望。有时还私下里赏给病人一些物品作为安慰。他的平易近人,使人尊敬他,他的威严又使人怕他。当这样皇帝的臣子只有兢兢业业了。

难能可贵的皇帝

鉴于唐武宗与寺庵争夺劳动力和财富,几次下令灭寺,勒令僧尼还俗,而宣宗又相当崇信佛教,兴建寺庵,所以有人从这里推断,也许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说法是某些僧尼或文人捏造的。不管宣宗曾经是否出家,仅从唐代中后期几位皇帝来看,有的荒淫,有的奢侈,有的骄横,有的昏庸。而李忱能做到恭谨节俭,以礼待人,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唐武宗真的曾经迫害过唐宣宗吗?

唐武宗死后,继位者是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在武宗为帝时期沉默寡言。传说武宗怕他对自己的皇位有企图,所以想法想害死他。在宦官的帮助下,宣宗出游江表为僧。不过有人以为宣宗为僧的记载并不可信,是无稽之谈。唐宪宗死后,第三子穆宗即位,数年后服金丹致死。穆宗宗子唐敬宗李湛随即登上皇位,朝政混乱,为宦官刘克明等杀害。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等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子李涵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立穆宗第五子李r即位,是为唐武宗。..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从辈分上说是唐武宗的叔叔。传说武宗即位后,对可能会威胁自己皇位的诸王小心提.防,李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传说李忱“外晦而内朗”,“视瞻特异”,武宗即位后对他十分不礼貌,而他则忍让不发一言。由于与武宗有了这层关系,所以很多人以为唐末这位小复兴的天子曾经有过出游为僧的经历,使这位帝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说:“宪宗死时,宣宗本立即位,但他将皇位让给了侄子唐文宗。武宗即位后,忧虑宣宗可能会对皇位感爱好,就密令中常侍四人在永巷将宣宗捉了起来,关了数天,然后沉之宫厕。有个宦官叫仇武的十分同情宣宗.,就上奏武宗说::‘以前老天子的儿子,不宜长期留在宫厕中,应该杀掉算了。’武宗感到他说得很有理。仇武带了宣宗出来后,让他躲于车中,上面盖上粪土杂物以遮人线人,从另外的小路带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秘密养着。三年后,武宗往世,百官奉迎宣宗于玉哀殿立为天子。不久,宣宗也立仇武为军容使。”从这段记载来看,武宗想害宣宗,赖宦官仇武的保护,·才得以保命。尉迟但《中朝故事》记载的情迹与**略同,但更进了一步:“武宗初登极,对宣宗十分忌恨。一日,在禁苑鞠球,武宗召宣宗,宣宗远远就看到中官仇士良在对他眨眼睛。士良跃马向前说:‘恰好有诏书到,光王可下马接诏。’ 士良命宦官用车载了宣宗偷偷溜出禁中。军中诸将上奏武宗说:‘光王落于马下,已经不能抢救了。’于是宣宗就削发为僧,游历江表间。会昌末,中人请宣宗还京,于是即帝位。”照这则故事,宣宗不仅逃了出往,而且还流落在外当了和尚。这里仇武成了仇士良,一般估计以本书为确。《宋高僧传》也谈到这件事,而且说唐朝帝王后裔和尚齐安,能预知宣宗为僧人。宣宗为僧人后,“周游天下,险**备尝”,后来武宗让他任江陵少尹,实是“恶其在朝耳”。《祖堂集》说宣宗曾拜齐安为师,“甚有对答言论,具彰别录”。《北梦琐言》说宣宗“密游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五灯会元》之第一灯为《景德传灯录》,内中谈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有八人,内中就有唐宣宗天子,并且录有宣宗与黄孽希运禅师的对话。这一系列的**都谈到了宣宗曾经当过僧人。相信这种说法者以为,韦昭度没有记载宣宗出游为僧,而只是被养在宦官家,主要是韦氏身为唐相,和宣宗的时间间隔又太近,所以不能不为尊者讳。假如把当朝天子的父亲或祖父当和尚的经历明揭出来,在当时恐有诸多不便。宣宗出家在什么地方?一些人以为宣宗取道江淮后,最后在浙江盐官镇国海昌院(后称安国寺)当了一个小沙弥,其师就是该院方丈齐安,宣宗的法名为琼俊。当上天子后,他想接齐安回京师,但齐安已经圆寂,宣宗只能赐给他悟空国师称号。安国寺有很多碑记,谈到宣宗曾逃难出奔,落发为比丘, “遍参诸方,独器许于盐官和尚”。宣宗当和尚的故事,历代流传不尽。传说苏轼当杭州太守时,曾游海昌院,凭吊旧迹,有感而发:“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点明了龙颜曾在海昌院受到齐安的格外照顾。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说:“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聚禅师同行。”清朝康熙《海宁州志》、《海宁县志》都肯定宣宗曾当过和尚。不过有很多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著名唐史专家岑仲勉曾专门对这件事进行了考证。他指出司马光《通鉴考异》早就以为韦昭度等书的记载“皆鄙妄无稽”,而宪宗死后宣宗“便合绍位”是唐末小说的言论,“多不足凭”。尉迟慢的说法比韦昭度更加荒谬,当时皇子都居住在十六宅,一般是不出阁的,而宣宗能当僧人;特别是武宗对他十分忌讳,怎么能任其到处乱跑?武宗既然知道宣宗当和尚了,“只有明正其罪,岂肯授以江陵少尹”?岑先生猜测:“大抵武宗毁佛,僧人憎之极深,故不惜为诡说,以遂其诬捏,韦氏等三书,保不为僧说所影响也。”一些人以为《旧唐书》说宣宗“严重寡言”,“幼时宫中以为不慧”。他在文宗、武宗时“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像《旧唐书》根据唐代的国家文献整理成书的著作,可靠程度远在私人著述之上,却并没有说他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唐武宗在位时,根本看不起宣宗,而不是怕他防他。而宣宗装出一副庸碌的样子,韬晦少言,减少武宗对他的防御。宣宗生于元和五年(810 年),会昌六年(846年)即帝位时不足36周岁。他的宗子鳃宗大和七年(833 年)出生,大中四年(850年)女儿万寿公主出嫁,大中五年封三个皇子为王。假如当时削发为僧,长期不在长安,而在南方游方,他哪里会有自己的家庭和众多的子女?宣宗即位前与佛教的关系,仅是就近游玩,多少作点佛事而已。

宣宗(15)最强(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