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创始人如何对公司的控制权 变法的控制权应该由谁掌握--《资治通鉴》卷二读书笔记

火烧 2023-02-11 17:03:27 1073
变法的控制权应该由谁掌握--《资治通鉴》卷二读书笔记 卷二包含的时间段是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由于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所以会将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的事件列举一下: 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

变法的控制权应该由谁掌握--《资治通鉴》卷二读书笔记  

创始人如何对公司的控制权 变法的控制权应该由谁掌握--《资治通鉴》卷二读书笔记
卷二包含的时间段是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由于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所以会将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的事件列举一下: 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 赵侵齐,取长城。 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局势简直就像一锅粥,今天你和他打我,明天你和我又打他,反反复复,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 但是比较奇怪的是秦献公打了两场大胜仗,一次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六万对于战国初期的魏国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按说魏国应该会大伤元气的;另外一次双方战于少梁,秦军直接俘虏了魏军主帅公孙痤,这也是一场大胜。从这两场战争的结果来说,秦国应该很强啊,那怎么会沦落到河西之地一直收不回来,被魏国堵在函谷关以内,没有办法和东方六国交通。秦孝公自己也说「 ”丑莫大焉”,不惜分土招徕人才来打破危局。 我觉得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这段历史可能被秦国篡改过,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六国的史书都烧了,只留下了秦国自己的史书,实际的战果应该没有这么大;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秦国也是惨胜,由于秦国一直在边陲之地,农耕不是很发达,所以长期的战争基本把他的国力给耗干了。而魏国在中原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底子厚实,而且在此期间也吞并过其他小国家,能不停补血,所以经得起折腾。 卷二的重头戏无疑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这个题材司马光应该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司马光所处的时代前有范仲淹的「 ”熙宁新政”,后有「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士大夫阶层天天把变法挂在嘴边的时代,变法的观点深入人心;同时他又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法,被称为守旧派的代表人物。那么司马迁肯定会借着商鞅变法这个历史事件,好好给皇帝上上课。 同样资治通鉴还是一如既往的帝王视角: 首先,秦孝公很有变法的诚意秦国也已经到了非变法不可的境地了。 一是秦国内外交困,被四周的诸侯国封杀的动弹不得,另外就是秦孝公也想恢复当年秦穆公时期的荣光,做出一番事业来。 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其次商鞅的个人境遇。 商鞅是卫国人,只是公叔痤身边的小小参谋,如果一直呆在魏国应该不会有出头之日。一是魏国不大可能会完全放权给一个外人去推行变法。吴起当年在魏国已经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是仍然一直不被信任,每次拜相都没他的份,相位都是由魏国公族的人把控,最后公叔痤略施小计就把他给逼走了,其实如果魏武侯真的信任吴起的话,公叔痤的这点小心思也完全能看得出来。 公叔痤对商鞅同样也不是很厚道,如果他真有心提拔商鞅,早干嘛去了?到快死的时候,才提醒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就把他杀掉。其实他应该知道,魏惠王不大可能凭他一句话就重用商鞅的,如果他在世的时候真心扶持一段时间才有这个可能。 所以我觉得公叔痤这是临死时还给商鞅挖了个坑。好在商鞅的逻辑分析能力不错:魏惠王如果相信商鞅的才华的话,就会重用他;如果不相信商鞅的能力的话,那就不会认为商鞅对魏国有威胁,犯不着费事去杀他。这一把,商鞅赌对了,而且逃到了秦国。 商鞅变法的措施: 1,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商鞅的这段话,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王安石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好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话估计是司马光给政敌王安石挖的坑,后面还有后手。 2, 连坐制,奖励耕战,禁止私斗,禁止议论新法吹捧和批评都不行,以战功定爵位,以爵位定待遇,所有的一切都根据耕战的功劳来定,破除宗室不劳而获的地位。这不可避免的损害到了秦国宗室的利益,这也为太子以及公子虔日后的反扑埋下祸根。 3, 「 ”徙木立信”,对于信,老先生又有话说了「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所以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不忘补了商鞅一刀,「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也就是说就连商鞅这种寡恩刻薄的人,在战国这种最没信用的时代,都要想办法取信于民。 变法的成效: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年 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 秦封卫鞅商于十五邑,号曰商君。 到此,秦国基本就恢复到了秦穆公时最辉煌的版图,而且也被周天子「 ”致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对于变法这件事本身,好像也是赞同的。但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应该主要是反对王安石这个人和他所用的用来推行新法的那些人。王安石当时的文人阶层中,也是落下一个刻薄寡恩的名声,而且他用来推行新法的那些人名声都不大好。 那看他怎么用春秋笔法来写商鞅的。 1, 商鞅伐魏,战前找到魏军主将公子卬,说咱们哥两关系一直不错,我们也不想两国交战,危及无辜百姓,不如我们结盟休战吧,「 ”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这体现了商鞅的没信用和奸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2, 「 ”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讲得是商鞅和秦孝公的君臣际会。虽然很多文学作品将这段历史演义得一波三折,堪称千年君臣佳话,但是这里的意思是:商鞅走得是收买宦官景监的路子接近秦孝公的,好像不是什么正路子。 3,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鞅执法严酷,积怨太深,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只是畏惧他而不是敬仰他,就连秦国的宗室他也得罪光了,他们一直隐忍,随时在等机会报仇。 3, 贪恋商于之地,出门排场奢华。 4, 这些讲得都是商鞅的个人修为,好像对他变法本身倒是没有很大的负面看法,只是诟病执行的方式方法。 同时司马光还不忘帮商鞅凑了一个同伴,就是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的例子: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昭侯有弊袴,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笑有为笑。今袴岂特嚬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这一段讲的是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大有成效之时,突然产生了私心,想推他的堂兄做官,但是韩昭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直接顶回去了:我其实是按你变法的精神来做的,你曾经教我官位要靠功劳才能换取,不能因为关系好就私相授受。所以我不想因为答应了你的要求而废除了你推行变法的精神。 这个耳光打得真漂亮!司马光在这段话里,还通过韩昭侯不把自己的旧裤子赐给他身边的人,是因为他觉得对于君主来说,旧袴也代表名分,也不是能随便送人的,只有有大功的人才可以有。 应该是提醒君主要自己把控变法的大局和方向,随时要防范推行变法的人由于私心,使变法废弛。真的是黑得漂亮! 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曰:"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这段说的是奚恤为楚国的丞相,霸占了楚王的言路,凡是和奚恤作对的言论都会被他像疯狗护食一样打压,而楚王也只能听到好话,听不到逆耳的真话,等到有一天大难临头,君王由于被权臣蒙蔽,不了解真实情况,等朝局不可收拾时就晚了。 这里老先生应该是在提醒皇帝:变更祖宗之法,是要触及到朝廷的根本,涉及到名分,礼制等这些只有君主才能碰的国之重器。所以皇帝一定要自己把控好,要用对人。不要总是宠信那些刻意逢迎讨好他想变法这个初衷的新法派,他们人品都不咋地;也应该听听那些逆耳的忠言,不要到局势不可收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蒙蔽了,到时就晚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