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山西大同這個煤城,歷史上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火烧 2022-08-04 12:19:47 1028
山西大同這個煤城,歷史上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說到山西省大同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城,大同的煤在全國都是出了名的。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還記得,大同除了煤多,還是一座歷史名城和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山西省

山西大同這個煤城,歷史上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說到山西省大同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城,大同的煤在全國都是出了名的。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還記得,大同除了煤多,還是一座歷史名城和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

山西省南北長,東西窄,而大同就位於山西省的最北部,隔著明長城就是內蒙古。大同的地形有些複雜,北邊是長城,西邊是洪壽山,南邊是恆山山脈(五嶽之一的恆山即在此),東邊是熊耳山。在這些山地的中間,著名的桑乾河靜悄悄地流淌,形成了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大同盆地。

如果把大同放在北方的戰略地理來看,大同的重要性會更加突出。大同往北是內蒙古高原,往東過了太行山是華北平原,距離首都非常近,往南是山西省腹地,往西不遠是黃河的河套平原。不算元朝和清朝,歷史上很多統治過北方的大型王朝(含大一統王朝和北方大型王朝),他們與遊牧部落的分界線,往往就在河套平原和長城一線。秦朝、兩漢、魏晉、前秦、隋、唐、明朝多是如此,大同正好卡在中原與塞外的交界點上。如果中原王朝控制大同,就能有效阻止遊牧部落南下,同時又有了北進跳板。蒙古高原上的遊牧部落如果控制大同,就等於拿到了進入中原的鑰匙。舉一個著名例子——白登之圍。

戰國時期七雄相爭,北方的匈奴趁機崛起,成為中原大患。秦末大亂,中原又是楚漢相爭,又給了匈奴坐大的機會。劉邦統一中原後,發現匈奴已強大到憑中原實力很難戰勝的地步。而且韓王信(非戰神韓信)和匈奴勾搭,必有進犯中原之心。為了不給後世兒孫添麻煩,劉邦決定親征韓王信和匈奴。在戰爭初期,匈奴屢戰屢敗,漢軍乘勝追擊。劉邦不信謀士婁敬的勸告,非常輕率地追擊匈奴兵,結果到了平城,就中了匈奴的埋伏。匈奴單於冒頓率騎兵四十萬將劉邦圍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幾乎陷劉邦於死地。要不是謀士陳平獻美人計,用一張美人畫和重金買通了匈奴閼氏(相當於皇后),劉邦估計就要餓死在白登了。平城在呢?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白登在平城東北。

如果匈奴當時在白登乾掉了漢高帝劉邦,歷史是肯定要改寫的,因為大同是匈奴進入中原的大門。這座大門被打開之後,匈奴人可以穿過太行山脈進入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匈奴有騎兵上的巨大優勢,在中原幾乎無人可敵。即使匈奴不進入華北平原,只要控制大同,就能扼山西之頸,對太原、離石、上黨(長治)等地構成巨大威脅。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五胡十六國後期,前秦皇帝苻堅兵敗淝水,剛統一的北方土崩瓦解,呂氏佔涼州,姚氏在關中,鮮卑慕容氏佔山東(太行山以東)。在這幾大勢力之外,還有一股在當時並不起眼的鮮卑拓跋氏,也就是代國後裔。代國強盛時控制內蒙古中南部一帶,公元376年亡於前秦。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前秦崩潰後複立代國,未幾改國號為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

北魏早期的國都在牛川,也就是現在內蒙古中心城市呼和浩特的西南。北魏初建時疆域狹小,平城是北魏最重要的邊鎮之一,也是代國國都盛樂的東南門戶。在這種情況下,北魏是不可能遷都平城的。北魏逐漸吞掉強大的後燕時,北魏決定遷都平城,時間是魏天興元年(398年)。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山西大同這個煤城,歷史上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北魏區域內很多適合定都的大城市,比如中山(河北定州)、常山(河北石家莊附近)、襄國(河北邢台),以及著名的鄴都。在這些大城市的光環下,平城實在不起眼,而且土地相對來說不是那麽適宜耕種,糧食都成了問題。不過北魏還是選擇了平城為都。何之?原因有很多,簡要說幾點。

鮮卑人口不多,如果遷都至以中原人為主的鄴都等城市,鮮卑人不佔優勢,容易吃虧。還有就是北魏初得河北,根基並不牢靠,隨時有被人翻盤的可能,貿然遷都鄴都並不安全。平城是北魏遊牧本部和河北的聯繫紐帶,遷都於平城,向南可攻中原,進一步擴大地盤,向北也可以給自己留條退路。等到北魏完全控制北方後,孝文帝才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

到了五代和遼宋金,大同是北方一線軍事重鎮,還是遼金的西京,戰略地位之重要,不須贅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