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有效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资源
(一)关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课程资源。
要有效地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晓中外、对地方历史资源要了然于胸。
(二)充分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 1.有效利用教材。
如教科书、教参、《泉州历史》的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历史人物》。
2.重视利用博物馆。
如泉州博物馆、海交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因为博物馆展示的实物资料、图片、史料无疑是最直观的历史知识。
3.参观、考察地方历史遗迹资源,探究其真实历史。
泉州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400处,由于数量众多,反而让一些同学忽视了其价值,也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价值,可以说是“熟视无睹”。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遗迹遗址中发掘有效的历史资源。
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海丝”起点九日山,说:“一座小山,没什么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头、石刻。
”这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获取历史信息、历史知识的方法。
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阅读能力。
如引导学生观察遗迹时关注有关文字介绍、碑文等,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4.关注社会,向身边的人和物要历史资源。
如家里的老照片、老人对过去的回忆、民间故事、族谱、家庙、民俗、当地报刊。
如最近《泉州晚报》就有关闽南文化节做了几期有关的闽南文化专刊。
也就是说只要有历史学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就有很多的地方历史资源。
如在“贵姓何来”一课探究活动中,就发现了很多族谱里含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如“北人南迁”“胡汉交融”等相关历史。
5.善于运用新技术获取历史资源。
如网络信息技术,内容全面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具体,能用好它,快捷且高效,是重要的历史资源。
(三)精选、善用地方历史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没有时间专门来讲地方史,而要融地方史教学于课程教学中。
教师对资源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民间的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源,学生熟悉又有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真实的历史,不能以讹传讹,而应从故事中发现历史、挖掘历史。
如,讲到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就可以引用泉州历史名人俞大猷,和他并肩作战,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讲其原是明末抗清的。
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补充教材的不足,才能使学生理解后来康熙为何派施琅统一台湾。
可结合泉州北峰的郑成功焚青衣处遗址、讲故事“反清复明”了解其招揽有识之士,共举大业的故事。
而如传说:郑成功有三只眼,能知过去和未来。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如有学生会讲这种故事,教师必须加以解析,说明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总之,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地方史的资料,发掘地方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用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指出:教学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如,在讲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时,开展“泉州港的兴衰”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等来了解泉州港的兴衰,探寻其原因。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历史,掌握规律。
再如,讲到宗教有关问题时,可让学生去参观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关岳庙、基督教堂,感受泉州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多元文化兼容并存的独特胜景,体会泉州之“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课堂上研究讨论:你身边有哪些历史遗迹,各属什么宗教?为何泉州会有这么多种宗教还能并存下来?还可以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活动,进行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