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為保東周政權穩定:謀臣周最為周君獻事秦計,然屬於紙上談兵而已

火烧 2022-10-31 08:48:51 1040
為保東周政權穩定:謀臣周最為周君獻事秦計,然屬於紙上談兵而已 本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94年即周赧王二十一年。事件參與方為東周國君,謀臣周最以及秦國大夫呂禮。公元前294年,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六十余年,

為保東周政權穩定:謀臣周最為周君獻事秦計,然屬於紙上談兵而已  

本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94年即周赧王二十一年。事件參與方為東周國君,謀臣周最以及秦國大夫呂禮。

公元前294年,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六十余年,其政治、經濟、軍事已獲得充足發展。特別是軍事實力,已遠超其它諸侯國。秦國吞並東周之心,已逐漸暴露出來,為此周君晝夜憂慮。每次朝堂上都與大臣商量解決之策,這時東周謀士周最為周王獻出一個計策:大王,我的朋友呂禮在秦國做大夫,其在秦國沒有建立任何大的功績,故急需建立功業。我願與呂禮共謀,說服齊魏兩個諸侯國事秦秦國,以解大王之憂慮。周王與其他朝廷重臣商量後考慮到目前也沒有更好的策略來緩解秦國吞並東周之心,故同意周最的意見,囑咐不要辜負寡人的重托。周最答應,從而開始了說服齊魏事秦的計劃。

周最與呂禮見面說:如今您雖為秦國的大夫,食秦君俸祿,但並沒有為秦王建立過任何功勛。如今我這里有一個天大的機會助你建功立業,你是否願意一試。周最繼續說:我希望您游說齊國,與齊國搞好關系,利用秦國的強大軍事實力給齊王施壓,迫使齊國事秦秦國;而我將出使魏國,利用東周將事秦秦國的態勢向魏王施壓,迫使魏國事秦秦國,形成一個以強秦為核心的軍事同盟。

東周謀臣周最的意圖很明顯,即通過說服齊魏兩諸侯實現事秦秦國的目標,來獲得秦王的感激,從而放棄或是延緩秦國對東周的吞並。

毫無疑問,此次策略失敗了,本次方案僅僅是一個紙上的策略,無任何成功的概率,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首先,無論東周采取什么措施討好秦國,秦國都不可能放棄對東周的吞並。秦國當時已經非常強大,迫切需要對外擴張,而七個諸侯國中,韓國最為弱小,秦國首先攻取對象為韓國,如若吞並韓國,首先得吞並與韓接壤的東周。這是秦執行吞並其它諸侯的第一步。故東周可以通過實施正確的外交策略延緩秦國對東周的攻伐時間,但消除不了吞並東周國土這個大的戰略。

其次,本次周最與呂禮游說齊魏兩諸侯,僅僅借用一個秦國強大的理由來對齊王、魏王施壓,不會取得明顯效果。當時齊國與秦國疆土之間隔着趙國與韓國,有着充足的緩沖地帶,即使秦國要攻取齊國,根據地理位置與地理優勢,秦國計劃也得放在最後,齊王大可以高枕無憂。同樣魏國與秦國之間有韓國做為緩沖帶,首先緊迫感最強,壓力最大的是韓國。

最後,齊魏兩國未獲得足以吸引他們的利益,戰國時代各諸侯所需的最大利益是土地、城池,其次才是珍寶。顯而易見秦國大夫游說齊王只是個人行為,並未獲得秦王的全力支持;而東周謀臣周最雖有周王支持,奈何國力太弱。所以無法提供足夠的利益打動齊魏兩國,本次計劃的執行自然無法達到目標。

以上事件雖然失敗了,但在那個戰亂紛爭、諸侯並起的時代,各國謀臣為了自己國家,竭盡全力積極謀劃,努力找到事情破局的方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提倡,也值得贊賞。但我們也該清楚的知道,歷史上謀士跟大臣是兩碼事。謀士一般指為君王提供策略的人員,能提出良好計策的謀士不一定有實干能力,將自己提出的計劃實施完成。

為保東周政權穩定:謀臣周最為周君獻事秦計,然屬於紙上談兵而已

即提出策略與實際執行是兩個界面的問題,歷史上有太多熟讀兵書的謀士,然而到戰場上並不能將自己所學發揮應用到戰場上。以至於造成軍事上大量的人員傷亡,甚至亡國。這就是理論與實踐不能融合在一起,屬於紙上談兵人員。當然也出現了許許多多有謀略,有實干能力,能打仗人員,從而戰勝了對手,出色完成了目標。只是君主在運用人才時一定要做好識別,特別是重大事情上,選擇合適的人員、有勇有謀的人員非常關鍵。否則一旦失誤,即可能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