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国工业革命时间 18世紀,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清朝止步不前的根源是什麼?

火烧 2022-08-03 15:49:58 1074
18世紀,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清朝止步不前的根源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吳曉波老師的《浩蕩兩千年》這本書。01前面我們講到了在明朝中期,從之前的小農經濟轉為市鎮經濟,明朝工商

18世紀,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清朝止步不前的根源是什麼?  

美国工业革命时间 18世紀,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清朝止步不前的根源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吳曉波老師的《浩蕩兩千年》這本書。
01
前面我們講到了在明朝中期,從之前的小農經濟轉為市鎮經濟,明朝工商業經濟逐漸復甦,並出現了以從事鹽業的徽商和從事邊疆貿易的晉商。
今天,讓我們將歷史的時間軸轉向明朝的中後期,這一時期的明朝,官商經濟和權貴經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甚至已經發展到了有些瘋狂的地步。
16世紀的嘉靖年間,當時一張列有17位最低擁有50萬量白銀的富豪榜,包括蜀王、黔公、貴州土司安萱慰、太監黃忠、錦衣衛官員張二等,在這張富豪榜中,有三個特點:
1:官員佔了10個;
2:晉商、徽商和浙商佔據7位;
3、財富分配主要來自於,官權、特權和土地。
由此可見當時官商經濟和權貴經濟已經將國家財富瓜分完畢,而明朝初年朱元璋頒布的《民律》中明確禁止官員經商,而且貪污60兩以上就處於極刑,到了明朝中後期,已經完全失控。
無錫富豪鄒望其中一位全國聞名的鉅賈,在許多歷史記載中都提及了他的財富,曾擁有30萬畝田地,糧倉里的米穀以百萬計,家中的金銀財寶數不勝數。
02
在嘉靖、萬曆年間的多位首輔大臣,如嚴高、徐階、張居正、張思維等人都是因商而成為富極一時。張居正是明代知名度最高的首富,也是中國歷史的名相之一,他推行的「一條鞭法」對土地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史稱:張居正變法。而且張居正也是斂財高手,喜歡享樂,生活非常奢靡,去世後也被抄家。
明代的官商經濟不但歷代罕見,最貪婪最不可思議的要數明代的皇帝,自漢代以來就清晰地劃分了皇室和政府的收入分配,但是正德皇帝(1506-1521年)發明了皇店,萬曆皇帝(1563-1620)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公然開辦皇店,開辦妓院,其中最為嚴重的要數「礦稅之禍」,將權貴經濟發展到了極端。正德的模式延續了百年,規模越來越大,直到明朝覆滅。皇店模式一開,造成了三大惡果,包括與民爭利、收斂暴利、太監當權。也為明朝中後期的腐敗提供了土壤。
「礦稅之禍」是一種對民間財富的赤裸裸的掠奪,這場浩劫持續了10年,導致了多場民變,是明朝後期權貴經濟的一個重要縮影,也拉開了明朝覆滅的序幕。放眼當時全世界的政治、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從14世紀開始,批准稅後制度被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議會列為重要職能,它成為了限制王權的最大手段。在後來,歐洲逐漸形成了成文的憲法觀念和權力分立的原則,
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張獻忠的北方農民起義軍攻破,明朝就此終結。
03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從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軍入關,以數十萬鐵騎征服了上億人口,這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而且清朝初年,滿人對漢人極不信任,在商業上也只是扶持自己有特殊關係的商人,他們中的早期歸順者,包括主要的八大家族。史稱:皇商八大家。
其中以山西范家為首,當家人為范永斗。在明末清初期間,范家依靠提供戰爭物質大發橫財,稱為依靠戰爭致富的典範,後來歸順滿人後,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范家稱為最重要的軍糧運輸商,范家對朝廷的貢獻當然也得到了經濟上的大量補償,成為了超級富豪,是當時的首富。但在乾隆後期,范家被政府拖累,欠下了巨額欠款,朝廷以欠款為由,抄辦了范家,至此,曾經風光無限的范家走到了凄涼的盡頭。這樣的悲劇收場的故事在歷史中不斷上演,也不斷重複,值得人們深思。
04
大清延續了268年的統治,經歷了10代皇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統治期間史稱「康乾盛世」,人口從1億左右暴增到乾隆晚期的3億左右,中央財政豐盈,人民安居樂業,天下一片太平盛世。在此期間也造就了工商業的繁榮。
但在社會進步的意義上,康乾盛世其實是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周期性復甦,但在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以及科學技術發展上並無建樹,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只要有70年的太平穩定,必將重獲繁榮。從秦末大亂到文景之治,從隋文帝統一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從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到范仲淹一代的中興,期間均不過兩三代人,「康乾盛世」無非是這一周期的再次重演。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盛世其實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05
反觀西方的同時期,17世紀是一個智力大爆發的時代,英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懷特海稱之為「天才的世紀」。在這100年里,出現了開普勒(德國)、伽利略(義大利)、笛卡兒(法國)、牛頓(英國)、費馬爾(法國)、萊布尼茨(德國)、帕斯卡爾(法國)等天才級大師,他們在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並集體奠定了現代科學殿堂的基石。在科學啟蒙的推動下,歷史開始加速向前,其後的100多年,工業革命爆發最終推動了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中心和霸主。
笛卡爾
與西方的局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清朝建國不久便延續了明末的閉關鎖國策略,清代的皇權專制制度勝於明代,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將中央集權集獨裁於皇帝一身。同時,清朝對社會精英階層進行了壓制和打擊,大興「文字獄」,學生不得言事,不得結盟,不得刊刻文字,也就是限制了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
無論對於西方還是中國來說,科學技術結構和社會結構之間都存在著適應性。也就是說,制度大於技術,中國的經濟和科技落後首先體現在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的不思進取。
06
1653年,大清順治10年,荷蘭商人到廣東虎門港提出通商貿易,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批熱議,有人同意,有人反對,順治皇帝的態度也有些搖擺。雖然一開始沒有得到同意,但是荷蘭對廣東商人展開了大肆行賄,1653年10月,順治皇帝正式接見了荷蘭使團,之後皇帝下達詔書,特許荷蘭八年來中國朝貢一次,「八年一貢」還是只允許20人到京城,可見當時大清皇帝態度還是高高在上。1661年,1662年和1664年,清朝先後三次頒布遷界禁海令,對沿海工商業造成了巨大打擊,海禁政策持續了20多年,直到1684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平定三藩之後才稍有鬆懈。正式宣布設立粵、閩、浙、江為四大海關,標誌著海關制度的創立。
就在粵海關設立的第二年,廣東頒布了《分別住行貨稅》,規定了國內貿易作為「住」稅,到稅課司繳納,對外貿易作為「行」稅,到海關繳納等,這邊是商行的起源,那些特許從事洋貨貿易的商人史稱「十三行商人」。十三行的來歷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第一批有特許資質的人包括十三家族。所以稱為十三行。無論如何,十三行商人的出現是對外貿易制度變革的產物。此後多年,商行逐漸發展,到18世紀中期,商行形成了嚴密的組織,相應的制度也日趨完善,儼然成為了一個壟斷型的商幫。
07
在清代外貿歷史上,乾隆22年(1757年)是一個轉折,乾隆關閉了閩、浙、江三大海關,宣布廣州「一口通商」。從此廣東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其他三大港口相繼淪落。
十三行商人的崛起,是清代企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在17世紀到19世紀的100多年間,帝國以獨特的外貿授權制度牢牢地控制住了國際貿易的主動權,而作為這一制度唯一的授權人,十三行因此也獲得了巨額的財富,其中最為富有的要數當時十三行公行的商總:潘啟。他以卓越的經商才幹,在20世紀一躍成為中國南方最為富有的商人。
從晉商、徽商和廣東十三行這三大商幫的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進入17世紀之後,中國的工商業已經深深地陷入到了官商模式之中而不能自拔。
08
在對外貿易中,不得不提的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實際上是英國在印度的代理,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在將近120年的時間裡,英國東印度公司都扮演著一個採購者的角色,與中國從事對外貿易,但常年都是貿易逆差數十萬兩白銀。甚至在19世紀初,英國每年對華貿易的逆差高達300萬兩白銀,1781-1790流入中國白銀為1640萬兩。對華貿易的不利形勢,是從鴉片貿易的興起才有所改變。
所有開展對華貿易的西方列國,其興衰起伏,又與它們各自國力的變化有關。在17世紀初期,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及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是最活躍的主角,隨後,它們被英國人超越,進入18世紀的後期,來自北美的美國商人成了一支新興的力量。
與英國人相比,美國人與中國的對外貿易要晚了100年,在剛剛經歷了年的獨立戰爭,在1784年,美國的「中國皇后號」商場從紐約港出發,來到廣州。兩年後,美國國會正式任命第一位駐廣州的領事。
從此,一條新的貿易通道被打開,1786到1883年,美國來華的商船達到1004艘,僅次於英國,成為對華貿易的第二大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