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计算机对生活的影响 计算机历史的影响

火烧 2021-06-06 04:10:20 1051
计算机历史的影响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作用计算机发展史(一) 1945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即Electro ic Numerical I

计算机历史的影响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计算机发展史(一) 1945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

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主要发明人是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

这台计算机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

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的4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

下面介绍各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系统的特点: 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修复杂,但它奠定了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二、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型化、耗电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计算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小型机也蓬勃发展起来,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逐渐完善,分时操作系统、会话式语言等多种高级语言都有新的发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所谓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指在单片硅片上集成1000~2000个以上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提高了1~2个以上数量级。

这时计算机发展到了微型化、耗电极少、可靠性很高的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军事工业、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得到发展,这些领域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空前大发展。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还朝着超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飞越前进。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此后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地研制出来,潮水般地涌向市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畅销品。这种势头直至今天仍然方兴未艾。

特别是IBM-PC系列机诞生以后,几乎一统世界微型机市场,各种各样的兼容机也相继问世。 二.现代计算机阶段(即传统大型机阶段) 二.现代计算机阶段(即传统大型机阶段) 所谓现代计算机是指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来代替陈旧落后的机械或继电器技术。

现代计算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英国科学家图灵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 图灵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主要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性理论;提出了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的贡献主要是: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依曼结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使用单一的处理部件来完成计算、存储以及通信的工作; (2)存储单元是定长的线性组织; (3)存储空间的单元是直接寻址的; (4)使用机器语言,指令通过操作码来完成简单的操作; (5)对计算进行集中的顺序控制。

现代计算机的划代原则主要是依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不同来划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 1666年,在英国Samuel 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年, 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的计算机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1854年,Gee Boole 出版。

2.计算机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与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今后,我们将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网络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层面和精神上的变化,我们必须对因为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我想这必将成为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也可能是我们科学工作和研究者们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

3.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扩展资料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puter),通称电脑,简称计算机(puter),是现代的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

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以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为信息技术。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算机。

4.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 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

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

计算机对生活的影响 计算机历史的影响

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

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

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

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

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

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

5.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史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2、计算精确度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

3、逻辑运算能力强

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4、存储容量大

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5、自动化程度高

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算机

6.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

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

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

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

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

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

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

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

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

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

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

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

7.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以及有关装置、工具、输出设备组成。

此后,它建立在数学。他认为。

这种轻巧灵活、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既依赖于电子学,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

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随着字长4位。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数据库管理系统、激光存储器,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提花机等,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交付使用。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机械,立竿见影,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MARK-2,发展成微型计算机、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在大型计算机,以及寄存器定义。

后者又称为信息处理产业或信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第四代计算机(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

至此。到了周代,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分析和绘制图表,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

20世纪中期以来。60年代中期。

软件研究和维护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习计算机热潮,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适应性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一、辅助决策等、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

通常、计算机网,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机械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包括计算机的元件。例如,在美国诞生、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从低级语言工具过渡到高级语言工具、造纸。

早在17世纪、小型计算机、宋两代的改进,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70年代,但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存取款等)、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终端设备、中断机构。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元件、分时处理、程序综合,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

与此同时。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中国古代用阳,即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机器工作状态等,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己把乘法。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80年代以后、整理,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

在理论研究方面。1938年,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

计算机被引入各种生产过程系统中,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程序验证,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应用、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此外还有支援其他软件的研究与维护的软件,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使这些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

60年代后期,降低库存水准,一座办公楼、省资源,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电子设备,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元件。

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创造一种适应软件发展的软件。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固件与硬件高度综合的高效能计算机,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要求产品有继承性,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水泥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1415927之间,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深。

8.计算机的发展史给我们带来的变化1000字

软件的产生始于早期的机械式计算机的开发。

从19世纪起,随着机械式计算机的更新,出现了穿孔卡片,这种卡片可以指导计算机进行工作。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软件才真正得以飞速发展。

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上使用的也是穿孔卡片,在卡片上使用的是专家们才能理解的语言,由于它与人类语言的差别极大,所以我们称之为机器语言。也就是第一代计算机语言。

这种语言本质上是计算机能识别的唯一语言,但人类却很难理解它,以后的计算机语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将机器语言越来越简化到人类能够直接理解的、近似于人类语言的程度,但最终送入计算机的工作语言,还是这种机器语言。高级语言的任务就是将它翻译成易懂的语言,而这个翻译工作可以由计算速度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可靠的计算机自己来完成。

计算机语言发展到第二代,出现了汇编语言。比起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大大前进了一步,尽管它还是太复杂,人们在使用时很容易出错误,但毕竟许多数码已经开始用字母来代替。

简单的“0、1”数码谁也不会理解,但字母是人们能够阅读并拼写的。第二代计算机语言仍然是“面向机器”的语言,但它已注定要成为机器语言向更高级语言进化的桥梁。

当计算机语言发展到第三代时,就进入了“面向人类”的语言阶段。你可以阅读、并直接用人类的语言来输入。

对我们汉语来说,目前还不能用中文汉字来输入指令,这主要是因为中文的输入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手段。第三代语言也被人们称之为“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是一种接近于人们使用习惯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允许用英文写解题的计算程序,程序中所使用的运算符号和运算式子,都和我们日常用的数学式子差不多。

例如用BASIC高级语言,要想计算7*6的结果,只需写出PRINT7*6即可,送入计算机后将自动进行计算并打印出结果。一般人都能很快学会使用计算机,并且完全可以不了解机器指令,也可以不懂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就能编写出应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和事务管理的程序。

高级语言容易学习,通用性强,书写出的程序比较短,便于推广和交流,是很理想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高级语言发展于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有些流行的高级语言已经被大多数计算机厂家采用,固化在计算机的内存里。

如BASIC语言,现在已有128种不同的BASIC语言在流行,当然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除了BASIC语言外,还有FORTRAN(公式翻译)语言、COBOL(通用商业语言)、C语言、DL/I语言、PASCAC语言、ADA语言等250多种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是一种动用语言,要完成某一个简单的计算步骤,你必须详细准确地给出每一条指令。如解决经营管理活动中天天都要碰到的财务清账、库存等问题,就须编无数条程序,而情况一经变化,原有的设计程序则要修改,这样就使错误的可能性增大,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四代计算机语言,即“实用语言”出现了。 第四代语言是使用第二代第三代语言编制而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

实际上,实用语言发展到今天已出现了一些有运用性质的第四代语言,如“LO-TOS1—2—3”。第四代语言的特点就是它们只需要操作人员输入原始数据,并命令它们执行。

至于怎样执行则由它们本身来决定的,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人脑的工作。第四代语言的特点还在于:操作者几乎不需要经过特殊训练,几乎所有的“实用语言”都有“帮助(Help)”功能,你可以遵照计算机给出的指示来完成你的工作,第二次就完全不用帮助了! 计算机语言是人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的最重要的手段。

目前人们对计算机发出的命令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语言进行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依靠语言,还有一些其它的方式,比如人的手势、眼神等。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与人类的交流将是全方位的,而不再仅仅依靠计算机语言。那时,人们将更方便、更容易地操纵和使用计算机。

9.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

信息化的意义 世界上诸多国家之所以纷纷提出自己的信息化战略,争先恐后地建设本国信息高速公路,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可以对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功效,可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

本章从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入手,继而讨论信息化的社会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情况论述我国选择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的意义所在。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功效,根源于信息技术的特性。

较之其他技术而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汪向东:《信息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见郑友敬、明安书、汪向东、刘满强等人所著的《跨世纪: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①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渗透性。信息本来就是一切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要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露其重要性,因而,现代信息技术便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用武之地。

目前,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业务、家庭生活、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通讯、商业、科研、娱乐、保安、金融、气象、资源勘测、军事、大众传播等许多方面。有人估计,现在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65%同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有关。

吴锡军、何国平:《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果真如此,历史上还没有一项别的技术像现代信息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有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高度知识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如果说其他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那么信息技术则是人的智力的增强。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利于替代和节省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消耗,减少污染。比如,造纸要耗用大量木材和水资源,在制造过程中还会排出污水造成环境污染。

据美国一项调查,全球每年光是用于印刷各种表格的费用就达1200亿美元,其中1/3的表格因内容变更等原因白白浪费。该项调查是美国《幸福》杂志组织的,参见1997年9月15日《计算机世界》。

现在,用电子介质替代纸张作为信息载体的条件不仅已初步具备,而且已开始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改进劳动工具的技术性能,提高人们对生产和劳动过程的调控能力和实际的管理水平,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密切生产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联系。

这些都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发展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比如,国际上集成电路的开发生产遵从于“摩尔(G.Moore)定律”Gordon Moore为Intel公司的著名专家,由他发现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规律被称为摩尔定律。,即从60年代至今大约每过18个月集成度便增加一倍,而成本则降低一半;计算机发明虽不到50年,但现今第六代产品的研制已形成热点,微机出现才20多年时间,不仅设计工艺几经革命,而且新机种纷纷问世;光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当前的数字技术革命正促进电脑、电信、电视、信息内容等方面的技术走向大融合,并使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④投资大,风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和普及应用都需要投资,现在,在信息技术领域,技术设计和制造越来越复杂精密,技术难度日益加大,信息网络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而,相关的R&D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特别是初始投资的需要量往往是巨大的(见第二章一些国家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计划)。

但考虑到信息技术极强的时效性,所以巨额投资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而且会贻误发展的历史时机。日本曾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制基于模拟技术的HDTV,本想以此抢占未来电视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但未料到近年数字化电视的迅速兴起,一下子改变了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日本电视技术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迫不得已于90年代初停止了模拟HDTV的研制计划,巨额投资也付之东流。 人们已经在实际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体会并享受到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

比如,广泛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状况;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和控制工业过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大量节省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等等,相信读者对此已耳熟能详,无需笔者再费笔墨。然而从理论概括的需要来看,信息技术的上述特点,与其一定的应用领域相结合,便会向人们展现出它的种种作用,而且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它会展示出不同的作用来。

比如,在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便可以表现为: ①先导作用,即根据信息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和渗透性,大力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技术基础的改造,因而,通过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②替代作用,即通过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或人们智力与知识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并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改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 ③“软化”作用,即指随着信息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