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谜 最终玩家 他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孔子非常崇拜他!
他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孔子非常崇拜他!
大圣人孔子曾说:"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能让孔圣人梦萦魂绕的该是何等非凡的人物!
周公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是三千年来中国宰相的代称。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相爷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他的影子。他摄政监国,平叛东征,建都洛邑,分封立国,制礼作乐,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是政治家的化身,不懂周公就很难了解中国人。
万世师表的春秋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赞美"周公之才之美",直到年老的时候还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何以获得孔子的如此推崇呢?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一生经历了商末周初这样一个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曾经协助武王伐纣灭商。武王病逝后,周公受遗嘱当政称王,东征平定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又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最后还政于成王,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奴隶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也是一个具有军事和文艺才能的、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
周公之所以获得包括孔子在内的后人的推崇,政治道德高尚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制礼作乐"的政治措施奠定了周朝百年基业,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才是孔子念念不忘他的主要原因。
史书上记载"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周公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周公从商王朝的灭亡教训中总结统治经验,特别是利用商朝统治者迷信上帝鬼神、相信天命的思想,首先确立周王是天和上帝的儿子,是天下的共主,叫做天子。又以天子为大宗,与天子同姓的诸侯为小宗。这就形成一种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对于异姓诸侯,仍然通过宗法关系加以控制,和他们进行联姻,成了周族的亲戚,在宗法上有哼接联系。这样就完全可以利用宗法关系把各个诸侯、邦国都控制在周天子之下。既然周王是天子,是共主,诸侯是臣属,就有君臣、上下之分,诸侯中也有亲疏远近之别;诸侯国内部也是如此;诸侯之间还有爵位大小、高低之分;诸侯之下还有卿、大夫、士的等级。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包括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方面的礼仪制度。
古代贵族子弟常常骄奢蛮横、不懂礼仪。周公的长子伯禽和周公的九弟康叔就无视礼仪,不懂父子之道,对长辈傲慢,结果他们去拜见周公时,"三见而三笞",拜见了几次就挨了几次打,使伯禽和康叔不得不恭敬地向学识渊博的商子求教。商子便带着他们到南山的阳坡上去观看乔木,只见乔未伟岸高大,令人敬仰。商子就告诉他们,乔木的高大形象和"父道"一样,要象景仰乔木一样尊崇父辈。然后又带着他们到南山的阴坡上去观看梓树,只见梓树俯伏柔顺,令人怜爱。商子又告诉他们,梓树的谦恭形象和"子道"一样,就象梓树能获得人们喜爱那样,晚辈应当虚心谨慎地A得父辈的喜爱。伯禽和康叔明白了晚辈和长辈之间的礼仪,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挨打。他们再去拜见周公时,"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彬彬有礼。
周公又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礼的必要性。他说:"如果父亲要建房子,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材料,但他的儿子却不肯打地基,这怎么能建起房子来呢?如果父亲要种地,但儿子却不肯去播种,这怎么能有收获呢?所以儿子要顺从父亲,同样的道理,下级要顺从上级,臣子要顺从君主,否则事情就乱了套。"周公就是以这个道理,在兴师东征出发前,对民众进行了耐心的说服,让民众服从周王的命令,迅速取得平叛的胜利。
根据《史记》记载,商周两朝都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戎就是征伐战争。周朝的祭祀虽不象商朝那样天天举行,事事占卜,但举行祭祀时的仪式也很隆重,有音乐有舞蹈。出征打仗也有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的乐舞。会盟、饮宴、婚娶、丧葬等等,各有不同仪式和乐舞。
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并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执行。当伯禽受封为鲁侯,在赴鲁临行前,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在西周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然而仍礼贤下士,只要有士人来访,就马上去接见他们,即使在洗头时有人来访,也要急忙用手捉着头发跑出去迎接,等送走后,继续洗头,还没洗完又有人来访,他照样捉着头发出去迎接?如此往返多次,都没洗完这个头。同样,吃饭期间也会多次扔下饭碗去接待来客。即使这样谦恭的礼遇士人,还是担心失去天下贤人的拥护。他告诫伯禽到鲁国做国君,要注重礼法,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就骄横地对待国人。伯禽到了鲁国,果然是"变其俗,革其礼",使鲁国成为贯彻周礼最显著的国家,成为周王朝的一大支柱。
周公恪守"臣道",对周王朝勤勉为政、忠心耿耿。武王灭商后仅两年就身患重病,痛苦不堪,大臣们都很忧虑,太公望和召公想通过占卜的方法为武王祛除病灾。但周公认为这并不能感动先王,就以自身为质代替武王,向先王做诚挚的请求。他筑起三座祭坛,站在祭坛的北面,戴着玉璧、拿着玉圭,向周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进行祷告。史官向神灵颂读周公的祝辞说:"你们的长孙武王姬发,辛勤劳苦而染上疾病,如果你们对于上天确实有保护长孙的责任,就让我姬旦代替武王,姬旦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姬发受命于天庭,保佑四方,在下方安定周族的子孙,为四方之民景仰。没有辱没上天降下的宝贵国运,先王们也会有所归处。现在我要听命于大龟,你们答应我的请求,我将拿着玉璧和玉圭去侍奉你们,敬候你们的使命。你们不答应我,我就扔掉这玉璧和玉圭。"祝祷完毕后,即将载有祷辞的典册置于金滕之匮中。周公就是这样舍弃自己而祈求武王康复。后来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蜚语,离间周公和成王的关系。成王和大臣们郑重的打开金滕之匮,读到当初周公欲以己身代替武王的祷辞,才深切认识到周公光明磊落的高贵品质。据说这年秋苗长得很好,成熟后还未收获就遭到雷电大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待成王和大臣们到郊外迎接受诬陷的周公时,天转晴,刮起回头风,刮倒的庄稼又都站立起来,终于有了好收成。
武王临死之时,曾嘱托周公扶保成王。由于成王年幼,周公就代成王摄政当国,当时他背着屏风南向以接受诸侯的朝见。执政7年,忍受着各种猜疑,勤勤恳恳,治理周王室及四方诸侯。等到成王长大了,能处理朝政时,周公就还政于成王,自己又向北而立,站在臣子的位子上了。周公是如此的遵循臣子之道,丝毫没有僭越之心。其实武王临死前曾让周公继位天子,是周公推托辞掉了。凭周公的才干、功业、身份、地位,无论哪一方面都能继位为王的,但是他极力维护周礼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让成王继承父亲武王的王位,自己甘愿辛辛苦苦辅政。
后来周公住在周的旧都,病得很厉害了,他对成王说:"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洛邑,以示我不敢离开成王,尽到臣子陪君之义。"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没有答应周公的遗愿,把周公埋葬在周族的老家陕西咸阳的毕原,就在周公的父亲文王墓的近旁,让他陪伴文王,以明示自己做为周公的侄子不敢以周公为臣子。周公死的这一年,就发生了天灾。
周公的制礼作乐大概包括这几个方面:畿服制,也就是关于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枚关系的规定;爵谥制,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爵,谥是对死人加以称号;田制,周人是百田而彻;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确实为周公所创立并极力维护的;乐。
后人所说的"周礼",已经是经过充实发展的,而不是周初周公当时制定的了。但是,周公为了巩固周初王室,在吸收了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于后世具有极其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