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史密斯架 求新加坡宝塔街、史密斯街、加丁奴街的详细资料……

火烧 2022-06-01 00:31:35 1053
求新加坡宝塔街、史密斯街、加丁奴街的详细资料…… 唐人街(牛车水)十九世纪开始,中国移民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为了避免各籍贯新客发生不必要的纷争,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1822年,福建人

求新加坡宝塔街、史密斯街、加丁奴街的详细资料……  

唐人街(牛车水)

十九世纪开始,中国移民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新加坡。

英殖民地政府为了避免各籍贯新客发生不必要的纷争,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1822年,福建人被安置在直落亚逸(Telok Ayer)及厦门街(Amoy Street)一带;潮州人则居住在新加坡河畔;客家人在克罗斯街(Cross Street)一带落脚;广东人就聚集在牛车水(Kreta Ayer),因此,牛车水又有“小广东”之称。

1877年之前,殖民地政府就成立了负责管理华人事务的华民护卫司,而事实上,牛车水大体上都是由华人自己管理。

牛车水的马来名字叫“Kreta Ayer”,意为“水车”。

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供应,人们用牛车把安祥山的水载送到各家各户,此区因而被华人惯称为“牛车水”。

另一说法是,为了清扫尘土飞扬的街道,居民每天需用牛车运水冲洗,因此而得名。

牛车水的街道俗称由来,通常与当时的主要行业、著名人物或建筑标志有关。

早期的宝塔街(Pagoda Street)有一间著名的“广合源号”猪仔馆,而在1901年,此街甚至有多达12间的苦力馆,故俗称“广合源街”。

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则因战前有间梨春园戏院,而被人称为“戏院街”。

据说在1850年,硕莪街(Sago Street)因有17家硕莪粉制造厂而得名。

与硕莪街平行的硕莪巷(Sago Lane)则俗称“死人街”或“大难馆街”(即广东人所谓的殡仪馆)。

当年,许多来自三水的妇女,俗称“红头巾”,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体力劳动,或当“妈姐”(家庭女佣);她们年老之后,无力返乡,选择在新加坡终老,并由较年轻的同乡送到这些专为年老者服务的店铺等待天年。

因此,这些店铺也就被称为“大难馆”,而这里也出现许多为病难者提供身后事服务的店铺,包括疗养院、殡仪馆、寿板店、纸扎店。

自1961年起,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着手重新规范牛车水,决定关闭“死人街”,将经营这类行业的店铺迁移到另一地区继续营业。

但由于店东老迈,后继无人,大多数清盘歇业。

牛车水的传统店屋多建于1840年至1900年间,一般都有两、三层楼高、宽四至六尺,由店前的有盖五脚基(即五尺宽的长廊)连接起来。

居民共用厨房和厕所,但后因严重的卫生问题,当局自1960年代开始,为居民分配住宅单位,以改善居住环境.

1950年代开始,牛车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夜天。

1986年12月26日,新加坡政府正式宣布把牛车水列为历史保留区,同时宣布重建新牛车水。

但新加坡政府不是将整个旧牛车水拆除,而是在保留建筑物的原貌下进行翻新,以全新姿态展现牛车水的辉煌。

史密斯架 求新加坡宝塔街、史密斯街、加丁奴街的详细资料……

在重组过程中,原本居住在牛车水的人口大量流失,传统行业如木屐匠、神像雕刻、写信佬等逐渐式微,纷纷结束营业,或搬往他处。

原本在牛车水路边的风味小贩,则被令迁入政府兴建的小贩中心营业。

自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翻新后,许多与旅游业有关的行业开始入牛车水。

值得一提的是,牛车水并非清一色华人居住的地方,这里还有建于1826年的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及1827年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显示新加坡多元种族和睦相处的一面。

参考资料:://singapore.travelinfo.my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