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火烧 2021-06-18 13:20:30 1070
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西方武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武器睁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林

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西方武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武器

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畲、姚莹

代表作品:《四洲志》、《华事夷言》是林则徐主持下编写的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的,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系统的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瀛环志略》:作者徐继畲,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等,还介绍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康輶纪行》:作者姚莹,介绍中国西南地区,尤其关注西藏。

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日本、英国为代表)

早期维新思想: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代表人物郑观应等

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著作《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

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梁启超:主张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顺应潮流。

代表作有《变法通义》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支配。

戊戌变法的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走向共和-----建立民主共和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美国为代表)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民主共和国方案的设计师。

走向共和的过程:1894年11月在“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成立“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建立民国成为革命派的奋斗目标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期间的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主张: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改良派则主张卫星改良。

内容: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府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意义:1、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革命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

2、建立共和国的主张,使许多的知识分子放弃君主立宪思想,投身革命,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文化)

《新青年》的新觉醒

背景:反动政治妄图复辟帝制同时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此时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思想队伍壮大,他们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开始:1915年陈独秀上还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第二期改为《新青年》,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成为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在科学与民主党旗帜下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

2、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代表人物,鲁迅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著作:胡适《文学改良诌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生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也有介绍马克斯学说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五四以后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新思潮的竞起

1、原因:a、五四运动的洗礼

b、各种刊物介绍庞杂的社会主义思想

2、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影响

主要思潮代表或来源主张评述

无政府主义刘师复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建立没有政府的社会反映部分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及希望摆脱压迫的强烈。

五四时期一度流行。

泛劳动主义托尔斯泰“劳工圣神”改变知识分子轻视体力劳动态度。

新村主义日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当时吸引一批进步知识分子

实用主义胡适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

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基尔特社会主义英国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3、实践:工读互助团,结果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背景:五四期间通过与各种新思潮的竞逐而进一步传播

B、问题与主义之争

1、争论的内容与过程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2、标志: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3、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改良与革命的斗争。

C、工读互助团失败

1、原因:直接:经济困难、意见不合、热情减退

根本: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2、 影响:许多青年放弃改良道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社 会的根本改造

D、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1、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李大钊在北京)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

2、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E、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论战

1、原因:为与各种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2、内容:

3、影响: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注:本专题是按照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到制度,最后到理论层面的发展线索来贯穿的。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鸦片战争以来,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3、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4、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旧三民主义具体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局地权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民党一大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评价:A、进步意义:1、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B、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md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md思想的诞生(井冈山时期):确立信仰:十月革命后m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井冈山斗争:1927年后的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md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重要论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展开以农民为主题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意义: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标志着md思想的形成。

md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延安时期):md思想成熟的条件

新民主主义理论:重要论著及内容

中共七大及意义

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路:md思想的发展:重要论著及内容

对md思想的历史评价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dp讲话: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扭转了长期以来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dp理论的形成: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开辟,dp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dp理论的发展:dp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dp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使用“dp理论”这一概念,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原因:国内、国际。

内容:gcdzg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