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青春奉献的例子 献给曾经把青春和血汗奉献在国营288厂的劳动者们

火烧 2022-06-01 13:05:32 1055
献给曾经把青春和血汗奉献在国营288厂的劳动者们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其重点步骤之一
青春奉献的例子 献给曾经把青春和血汗奉献在国营288厂的劳动者们

献给曾经把青春和血汗奉献在国营288厂的劳动者们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其重点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区建设工业基地,特别是军事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保存工业的生产能力。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大批原来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向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进行了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也包括这些企业的干部和工人。政府提出的口号是「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要求这些背井离乡的员工扎根山区,一代一代地延续对国家的责任。 1965年至1967年,国家五机部、六机部批准并投资,在宜都县兴建了三家军工企业,它们是:中南光学仪器厂(代号388厂)、长江光学仪器厂(代号288厂)、向阳光学仪器厂(代号238厂),分别于1969年和70年代建成投产,为国防军需研制、生产光学仪器、精密器材及其成套设备。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都市姚家店乡油榨坪(原肖家冲)村 土地面积:占地面积747亩, 498311平方米 厂房及附属建筑:工厂生产工房,职工及单身宿舍、其它生活及服务用房建筑面积共计131131平方米,其中职工及单身宿舍建筑面积49031平方米、其它生活服务用房建筑19185平方米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公开见诸报端,如今也鲜为当代青年人所知。当年三线建设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十几年的三线建设是如何实施的?三线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存在怎样的失误?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命运和悲欢,有着怎样的传奇?这些问题不是一 一都能回答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为祖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