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十大书法家 山东聊城有哪些名人
山东聊城有哪些名人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
下辖一区一市六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县),皆为古老名邑。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几千年来,涌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可尽举,现摘录下:
1.季羡林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
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gcdzg。
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他牺牲后,江总书记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生平
■1979年,他主动报名进藏,并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任岗巴县委副书记;1988年,他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副市长;1993年,他进藏工作期满,仍留在西藏,担任阿里地委书记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
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3.武训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出身贫苦,在兄姐中排行为七,故名“武七”。
名训则是清延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武训七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雇工,屡屡受欺辱,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武训争辨,反被诬为“诈赖”,遂决心行乞兴学。
1859年,21岁的武训开始竿乞集资。
他手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1886年,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
当年招生50余人,不收学费。
1890年,武训资助了证和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得临清官绅资助,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学田钱粮和徭役,另赏银200 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 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 ,终年59岁。
4.孙膑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本名失传。
因在魏国受过“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刑,故名孙膑。
其生卒年不详,在齐国的主要活动约为威王时期。
孙膑早年与魏国人庞涓共同习艺于鬼谷子(战国时隐士)处。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孙膑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膑”刑及“黥”(古代酷刑,即于面部刺字,并涂上黑色)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
其后齐国使者到魏,暗中将孙膑载回,章将田忌深服其才,转荐于威王,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孙膑先为田忌设“批亢揭虚”(即避实击虚),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
庞涓势穷自杀,孙膑因此而名显天下。
旧时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
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5.伏羲
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6.鲁仲连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传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他身上,闪烁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
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游于赵,后隐居,葬于茌平,今望鲁店村有鲁仲连祠及墓,史志载,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
《汉书·艺文志》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
有清马国翰辑本。
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强,直言不讳,一生不愿意讲“好听的空话”,猛烈抨击腐败官员,赢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后葬在台大。
行政大楼的对面架设有一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因为这位校长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
1926年10月,傅斯年应聘为中山大学教授、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并兼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之主任),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兼任所长。
1927年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设立时,傅斯年归属心理学研究所。
隔年,他说服当时中研院院长蔡元培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
史语所只经半年筹备,立刻成军。
当时共有历史、语言及考古三组,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及李济为主任。
傅斯年主持史语所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安阳殷虚的考古发掘。
他提出:“古学知识,不仅在于文字,无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 傅斯年五十岁那年,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国民政府迁台后,他又被任命为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在他任内,他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了台湾学术根基及自由传统。
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的咨询时头脑溢血而瘁逝,享年55岁。
8.张自忠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1908年入临清中学堂读书。
1911年就读于天津法政学校,第二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
目睹列强欺凌中国,军阀混战,痛感国家不幸,民族多难,立志报国,于是弃学从戎。
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阳)新民屯陆军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车震部下当兵。
不久,被提升为司务长。
1917年,到十六军混成旅冯玉祥军中。
起初被派为差遣,不久升任排长。
1919年被选送到军官教导团学习。
结业后即升任模范二连连长。
以后继任学兵团营长。
1924年,升任兵团团长。
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长。
1927年4月,被委任为第二十八师师长兼潼关警备司令。
1928年,兼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和开封戒严司令。
1929年,调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
同年冬,原二十五师改编为第六师,任师长,后参加中原大战。
“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余部改编为国民政府陆军第二十九军,任该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
1933年初,二十九军奉命参加长城抗战,率所部与三十七师在喜峰口与日军血战,名声大震。
同年夏,参加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动进攻。
他率部从右翼打击向枣阳地区进犯的日军主力。
出击前,召集军事会议,鼓舞士气,全军士气高昂,与敌激战,连连告捷。
5月7日,率总部手枪营和七十四师的两个团,从宜城东渡襄河,给敌人以极大威胁。
日军调集主力,折回反扑。
经过七、八天的苦战,部队减员甚重,粮弹两缺。
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儿山,缸子口。
从早晨到中午,他奋勇督战,不肯退避。
在战斗中,肩部中弹,仍指挥若定。
18日,日军冲上杏儿山,他身中七弹,仍呼喊“杀敌报仇”,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
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祭文中给以高度评价。
1956年以来,人民政府几次拨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张公祠、衣冠冢、殉国处纪念碑。
在重庆北碚梅花山,还建立了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
9.范筑先
范筑先(1882-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
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
生平简介:1904年,加入北洋军第四镇,当备补兵、副兵、正目。
后调入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深造,以优秀成绩毕业。
后被提升为哨官、炮兵连长。
深感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渐发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国强兵,建立民国。
因此,拥护辛亥革命。
1913年后,任中央陆军第四师炮兵营长、补充团长、师参谋长和第八旅旅长。
后因厌恶军阀混战,抛弃高官厚禄,辞去第八旅旅长职,回乡隐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图追求探索一条振兴国家的道路。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毅然复出,投入冯玉样部下,更名为筑先,表示其革命的决心,被冯委任为高级参议、汉中镇守使署参赞。
1930年中原大战中,任冯部第一路军参谋长。
1931年回山东,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参议。
1933年,被任命为山东省沂水县县长,第三路军指挥部军法处处长。
任上生活俭仆,关心民众,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员,遂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武装,保家卫国。
同年10月下旬,日军进犯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电令撤退,为其断然拒绝。
并在聊城主持部下开会,通过了给全国抗战军民的通电,被全国各大报转载。
为坚持抗战,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领导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2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亲自主办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组建了许多抗战群众团体,出版了《山东人》、《抗战日报》、《先锋月刊》、《战线》等刊物,使鲁西北成为坚强抗日堡垒。
同年11月,日军骑兵侦察队窜入堂邑一带活动,他率部队到溧水镇埋伏,全歼入侵的日军。
1938年3月,率抗日部队两次攻入日军据守的范县,歼灭许多日军。
虽已年过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为配合中国军队作战,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军土肥原师团。
后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率军突入济南市。
1938年7月,在东阿县黄庄阻击日军运输队,毙敌数十人,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及其他军用器材。
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长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光荣殉国。
为表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把年仅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都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表现了忠于民族,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
11月,日军调集大批部队,从济南出发,进犯聊城。
14日,日军将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围在聊城。
率部应战,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
15日,日军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队后强行攻击,双方血战多时,他手臂负重伤,裹伤再战,终因敌众我寡,城门被日军攻破。
亲率余部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战斗中。
身受重伤,壮烈殉国。
牺牲后,国共两党都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10.李苦禅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号励公。
自幼家贫,在民间绘画艺人影响下学画。
1919年入北京大学附设的“勤工俭学会”(又名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同时在北京大学附设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向徐悲鸿学习素描与西画。
1920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文,1922年转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
期间,常靠晚间拉洋车维持生活。
为此,同学林一卢赠其中“苦禅”二字为名(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
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学国画,1925年于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师范学校美术专科国画教员,1930年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战初期辞职寓居北京。
因平日与爱国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
1946年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附属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后任该院国画系教授。
擅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继承民族绘画优良传统,并融中西技法为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实践中出新创格,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11.傅衍鲲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1993年,他拿着缅甸果敢同盟军司令杨茂良的请柬,第一次进入这个毒品泛滥的“金三角”地区时,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卧底,化名劳富;2004年12月31日,当他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缅边界上,成功躲过一劫;前国家禁毒局局长卓枫将军说,他是国家禁毒局挂了名的“朋友”( 圈内对卧底人员的称呼)。
1993年夏初,在进京复查身体期间,他主动写信联系当时的公安部刑侦局长卓枫同志。
在卓枫局长的安排下,他和当时的公安部缉毒处以及云南省有关部门建立了联系。
缉毒处领导曾提出经费补助问题,被傅衍鲲一口回绝了。
山东人性格刚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枭宣战。
自此傅衍鲲一干就是十多年。
他曾是大毒枭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枭杨茂良家中长期“闲居”;佤邦同盟军总司令赵国安更是每次傅衍鲲来去,必定亲自车接车送。
傅衍鲲逐渐摸清了他们的底细,为国家禁毒机关绘制了“金三角”地区毒品加工厂的分布详图。
到2001年傅衍鲲还被“金三角”地区的司令看重,先后被聘为两支割据武装的高级顾问。
傅衍鲲拖着年老多病的身体,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
十年之间,历险无数,向禁毒机关提供了数百件翔实的情报。

到2002年,更成为一司令的高级军事顾问。
傅衍鲲告别禁毒战场的时候,已经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23岁,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0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并顺利考取这所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公费硕士研究生。
“我不能为她做什么,但是我可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作些什么。
”“社会上有许多的人帮助过我,我所做的只是报恩!我始终要求自己:别人给我一碗饭,我一定要给别人一碗肉!”徐本禹说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想法,也有过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帮忙和孩子们的感情是他坚持的动力,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将继续持续下去。
一年多来,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 上一篇
drowningavicii 英语谚语:When a dog is drowning everyone offers him drink 中文翻译是什么?
英语谚语:Whe a dog i drow i g everyo e offer him dri k 中文翻译是什么? 英语谚语:Whe a dog i drow i g everyo e offer
- 下一篇
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 形容收获大,也用来形容学术上取得很大成果的词语是什么!
形容收获大,也用来形容学术上取得很大成果的词语是什么 形容收获大,也用来形容学术上取得很大成果的词语是什么满载而归,[释义】满:满满地;载:装载;归:返回。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也可以形容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