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写的是什么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全文翻译赏析)

火烧 2023-02-25 05:25:34 1133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全文翻译赏析)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出自唐代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写的是什么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全文翻译赏析)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全文翻译赏析)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出自唐代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濛而壮阔。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著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