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 令后世知识分子称羡不已的没有学术禁区的稷下学宫

令后世知识分子称羡不已的没有学术禁区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派是战国中期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所形成的思想学术团体。它汇集了道、法、儒、名、兵、阴阳等百家之学,历时约一百三、四十年之久,学者近千人,为当时最大学府。稷下学派对各添:思想兼收并蓄,学者们"不治而议论",措置典章制度,讽刺君王和时政。它成为学术交流的中心。
稷下学宫,是文化人自己的乐园。
2300多年前的齐国都城临淄有个城门叫稷门,稷门外,矗立着一排排{大、宽敞、明净的客舍。这个地方曾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一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术交流中心,曾是令后世知识分子称羡不已的没有学术禁区的理想的文化乐园,曾是大批寒士的广厦。这个地方就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立于齐桓公(战国时的齐桓公叫田午,春秋首霸的齐桓公是公子小白)之时,即公元前370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稷下学宫的建立和稷下学派的产生,与齐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紧密联系。从春秋到战国,齐国一直是东方大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进步改革,又靠着蚕桑鱼盐之利,成为"裔沃千里"、"富国强兵"的国家。到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及其子齐宣王时,齐国基本上进入到封建制国家。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竟欲与西方强秦,争一统天下。在文化思想上,齐国作为西周重要封国,拥有西周典章文物的一些传统。它又有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许多新思潮。所以新旧意识和文化都能在这里存在,这必然要引起各种思想的交织论辩。当时执政的齐国君臣,在思想倾向上是进步的,但从他们自身的根源来看,又不是彻底革新的人物。因此,他们在政治措施上,能容许各种思想的争论。
稷下学派的历史较长,从齐桓公设立学宫,到齐威王、齐宣王,以后时起时落。到齐灭亡时才无人问津,前后大约一百多年。这期间,参加学宫的人,并不固定3齐宣王时,正值齐国鼎盛,宣王在稷下聚集文学游说之士,称为学士,规模比较大,人数达数百千人。其中地位高的有70多位,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当时,稷下学士复盛。到齐⊥跚捌冢是稷下学宫的顶峰期,稷下学士更盛,多至数万人。
齐王不惜以优厚的待遇广招天下诸子学者来稷下讲学。稷下之冠的淳于髡被立为上卿,孟子和荀子也被奉为卿,而被列为上大夫和大夫的更有人在,一时天下俊士皆趋之若骛。见于历史记载的稷下先生,有儒家的孟子、荀子、徐劫和其徒鲁仲连;有道家(以后发展成为黄老学派)的宋聩及其徒尹文、环渊、接予、季真、彭蒙和其学生慎到、田骈;有阴阳家邹衍、部忌;还有其学无所主、在争鸣中左右逢源、没有固定见解的淳于髡;以及田骈、驺]、核怠⑻锇偷热恕U饩褪峭ǔK说的稷下学派。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家、农家和纵横家没有游学过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允许这些学者们在那里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言论自由。住的是高门大屋,生活优裕。谈治乱之事,授官而不当政,所以叫不治而议论。而且来去自由,不受干涉。这样,稷下学宫就成了当时最具规模、条件最完备、吸引力与影响最大的学术交流中心。
稷下学派里最主要的一派,是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所谓黄老道德,一般是指老子的道家思想。但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情况下,他们又各自把道家思想,按其所需,引申发挥。因而又分为三个支派。一是宋钮、尹文一派,把老子的道强调为灵气,主张情欲寡浅,并吸收一些儒、墨的仁、义、节用的思想,以调和道和儒、墨关系,提倡救世。二是慎到、田骈一派。他们提出以道变法,其尚法思想比较明显,主张立公弃私,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国君对言听、任官和赏功,都要据法。三是环渊一派,他们较多的保留老子虚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脱离现实,独善其身,做到纯气之守,即所谓要澹然独与神明居。由于黄老道德这一派人数多,影响大,受到支持,他们的舆论几乎左右了稷下学派,所以传统说法,把稷下学派称之为黄老学派。
由于春秋战国时学术自由,便促进了民主空气的发展。但是,战国时代并不存在什么民主制度,君主专制主义却在不断强化。即使如此,社会上仍有清新的民主空气。这些诸子学士们,几乎是毫无顾忌议论一切,不仅描绘自已理想社会的蓝图,而且毫无顾忌地批评政治和一切不符合他们理想的行为。思想自由与要求政治上民主和发言权,是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许多思想家身处卑贱,言论却无所不及,批评时弊,乃至直接批评君主。
尽管他们大多数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却愿为社会提出自己的主张,然而他们之间也是矛盾复杂,常常互相驳难,以求自己的主张获胜,而能干世主、制社会。稷下学宫兼容并包,各种学术思潮都会集于此,于是这里是辩论最激烈的地方。诸子百家在稷下讲坛上狭路相逢,各不相让。由于皆有所长,皆有所用,看问题的角度各异,但都有自己的治平之术,这样便常常发生面对面的争鸣与辩论。史称淳于髡为炙毂过髡;邹衍为谈天衍;邹为雕龙];田骈为天口骈;而名家的核党职茁矸锹硪玻服齐稷下之辩者;田巴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宋、尹文则周行天下,上说下教;张酷而不会者也。这些人都具有雄辩的口才,一俟与他人争论,便唇枪舌剑,或思维玄妙,谈锋诡谲,置对手于云山雾海之中,或逻辑缜密,善于识别和抓住对方弱点,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孟子、荀子也是如此,并以此为天经地义。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荀子也认为:其谁能以己谯谯,受人之械械哉。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辩则兴,不辩则亡,只有争鸣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争鸣中战胜敌手,才能争得地位。
稷下学宫中,诸子百家在互相驳斥之中又有吸收,冲突之中又有融合。它最大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它在争鸣中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并孕育出青出蓝而胜于蓝的新学派。稷下学派的末期,出现了两个综合各家的思想体系,一是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长,摄名、法之要而自成体系的黄老学派;一是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的荀子。这两家经过百年在稷下的学术发展,已经兼容并蓄,博采各家之长,更加成熟全面了。其中,以荀子尤甚,他的学说实际上是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荀子就学于稷下,成熟于稷下,他在齐⊥跏本驮为稷下先生,后去齐适楚,从齐国到了楚国。齐襄王时,他又来到稷下,大约呆了14年左右,被尊为最为老师,并为稷下学子所尊崇,多次任齐国祭酒的官职。他和他的思想可作为稷下学宫最杰出的代表。
战国时各个诸侯对士都采取宽容的政策。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也允许各家学术同时并存。稷下学宫就是如此。田齐政权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其他各家各派也是兼而礼之,允许自由讲学、著书之说和议论政事。进入战国后的齐国以黄帝的苗裔自命,以统一中原为己任。于是在思想上采取开放政策,广揽天下之士,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百家殊业,兼务于治,对于齐国国君来说,诸子学说都可以进行选择,各取所需。诸子们议论时政,在客观上对当时的君主起了某种程度的制约作用。有时令君主不高兴,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名望,也不得不另眼相看,待之以上宾,予之高爵厚禄。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田骈在齐,资养千锺,徒百人。尽管如此,很少有人因贪图物质享受和权力而丧失学术良心,像墨子、孟子就是明例。孟子见自己的学术主张并不能引起齐王的兴趣,就辞别高官厚禄,离身而去。尽管齐王派人来追,也未返回。
稷下学宫建立后,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就由鲁国转移到了齐国,稷下也就成了百家争鸣的最好论坛。稷下学宫历经桓公、威王、宣王、⊥酢⑾逋酢⑼踅六代,历时约150年左右,随着齐被秦灭国而告结束。它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推向了高潮,极大地促进了先秦的学术繁荣。
相关文章
- 小知识分子是哪些人 晚清三位知识分子的从官之路:陈夔龙、徐世昌、荣庆
- 小知识分子是哪些人 知识分子、破译密码者、亵渎神明者:乔治·史密斯与古代迦勒底人对《创世纪》的叙述
- 中国知识分子 解疑: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下毒手?
- 中国知识分子 动荡年代 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痛下杀手?
- 知识分子的定义 解密:曹操为何要对不肯臣服的知识分子下杀手?
- 知识分子的定义 抗战时日寇普查中国知识分子,懂得英语的都是亲英美的要统统杀掉
- 中国知识分子 包容與警惕,中國知識分子的悖論
- 中国知识分子 知識分子為何失敗:一位「白左」的自我反思
- 知识分子的定义 对于明亡的知识分子,清朝只用一个办法就让这些人主动归顺
- 今世与后世 李光地家训传出国门:后世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