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炮轰柏林 攻破柏林之鎖施勞弗高地,德意志帝國迎來覆滅
攻破柏林之鎖施勞弗高地,德意志帝國迎來覆滅 1945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在這一年迎來了二戰的結束,法西斯主義在這一年正式放下了血淋淋的屠刀,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當屬盟軍攻入柏林將旗幟
攻破柏林之鎖施勞弗高地,德意志帝國迎來覆滅

1945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在這一年迎來了二戰的結束,法西斯主義在這一年正式放下了血淋淋的屠刀,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當屬盟軍攻入柏林將旗幟豎在國會大廈的樓頂,而盟軍之所以能攻入柏林,是因為施勞弗高地戰役徹底打開了柏林的大門。
1945年4月,兩個禮拜內蘇聯軍隊做出了最快的調動,白俄羅斯第二軍向奧德河移動負責防務工作,第一軍則可以專註於進攻任務了,而烏克蘭第一軍也移動到了尼斯河附近。這三個集團軍的作戰人員高達二百五十萬人,戰機七千多架,坦克六千多輛,火炮四萬多門,第61軍在北方和波蘭第一軍會合併控制了菲諾運河沿岸,而德國派出了第九軍防守菲諾運河沿岸的戰線,其中重點就是施勞弗高地。
在當時的德軍和蘇軍眼中,施勞弗高地就是一把鎖,一把進入柏林的鎖,這處高地丟了的話那柏林的大門也就打開了,蘇軍就可以直接向柏林發起進攻。德軍擁有近六百輛坦克、兩千五百門火炮,指揮官是海因里希將軍,他是德國公認的最好的防守大師。根據分析海因里希認定蘇軍會將進攻的重點放在奧德河和施勞弗高地附近的高速公路,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大面積的派出士兵進行密集的防守的話是不現實的,因為蘇軍的德軍的作戰人員數量差異太大了,防守的難度極大,所以海因里希決定對奧德河只放出小部分士兵防守,而將防守的重點集中在施勞弗高地,簡單介紹一下施勞弗高地是奧德河旁邊一處48米的高地,站在這裡可以眺望到奧德河。
海因里希將大量的兵力抽調到了施勞弗高地,奧德河當時正值春季融雪期,德國士兵從奧德河上游的水庫大量排水,下游的平原地區變成了一片沼澤地,而在這片沼澤地背後德軍修建了防線,一共三道一直延伸到了柏林,防線包括了大量的碉堡戰壕以及反坦克陣地,可以看出德軍為了守好柏林的最後一把鎖是傾盡了全力。柏林的鎖掌握在海因里希手中,而蘇聯方面也派出了他們眼中最有可能打開這把鎖的人,朱可夫元帥,蘇聯進攻柏林的總指揮就是朱可夫,在德軍眼中朱可夫就是一條猛虎,因為在他的指揮下蘇軍的進攻打得十分迅猛,而此刻這位斯大林手下最信任的將領接過了進攻柏林的指揮鞭。
在距柏林還有近50公里的時候,有大量的士兵、戰機、坦克和火炮被補充到了朱可夫麾下的部隊中,而且斯大林下令南方的烏克蘭第一軍支援朱可夫,可以看出斯大林對柏林就好像老貓枕鹹魚,實在是急不可耐了。朱可夫進攻柏林的路上最大的勁敵就是海因里希,能不能進入柏林就看能不能讓海因里希失敗於自己的腳下,海因里希也是做好了準備,決心要將朱可夫的部隊阻擋下來,這是海因里希心中的決定,也是德國統戰部下達的指令,儘管這個指令聽上去總是顯得那麼的不可能。有兩個德國軍團會從兩個方向支援海因里希,但是這兩個軍團因為長時間的作戰變得精疲力盡了,總而言之海因里希想把朱可夫阻擋在柏林之外看上去不太可能。
海因里希是二戰中最為出色的防守專家,在德國眼中他就是駐守在最後一道防線的金鎖,從此前的一些戰役看來海因里希確實能夠將防線打造得比金湯還固若金湯,在莫斯科戰役時期海因里希就成功阻擋了蘇軍的反擊。此後的幾年蘇軍數次打算撕開由海因里希鎮守的防線,但是每次都是頭破血流,這次朱可夫和麾下的士兵們決心要將海因里希的防線擊穿。海因里希是一名出色的將領這是公認的,但是他卻不是希特勒手下最被信任的將領,希特勒對北非的隆美爾向來都是有求必應,多次派出大量的增援部隊和物資補給,但是對於海因里希就不是這樣了,海因里希有幾次就是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奮戰著,就算現在鎮守在柏林之鎖希特勒也沒有給出增援的補給。
在希特勒眼中戰略重點就在於奪取匈牙利的石油資源,以便讓裝甲部隊有充足的動力,所以不惜讓原本可以增援海因里希的部隊去進攻匈牙利,最後還是失敗了,不論手下的將領們怎樣勸說,希特勒依然固執的認為東線戰場不是那麼重要,而且蘇聯將領科涅夫在南線的一系列舉動把希特勒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大量的德軍前往南線作戰,從而東線的大門被直接打開了,尤其是海因里希,沒有支援部隊,身後就是柏林,此刻他的壓力可以想像到有多麼巨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德國的罪人。
俗話說債多了不愁,海因里希此前幾年一直都是在沒有增援沒有補給的情況下摸爬滾打過來的,所以此時對於海因里希來說早就習慣了,他心中清楚的明白防禦一定要縱深,尤其是防禦後線一定要做好通訊,這樣調動部隊就能方便許多。海因里希明白蘇軍不可能同時對防線的每一處地方同時發起進攻,所以他可以利用良好的通訊將沒有作戰的部隊調往作戰激烈的地方,而且在部隊實在堅持不了的時候,將他們撤到第二道防線,儘管這樣做風險係數太大,但是海因里希但凡有足夠的兵員也不會做出這樣的措施。海因里希喜好偵查,在作戰時會排除大量的偵察兵,這樣做可以及時獲得敵軍的動向,進行分析後可以得知敵軍下一步的行動,以便做出應對措施。所以說海因里希之所以能成為出色的防守大師,是有道理的。
海因里希和朱可夫不約而同的將重點放在了施勞弗高地,朱可夫的部隊集中在庫斯特林,對面就是施勞弗高地,1945年4月16日清晨正式發起了進攻,蘇軍的戰術就是先用重炮對德軍陣地進行轟擊,緊接著派出步兵向德軍陣線發起衝擊打開突破口,最後裝甲部隊從突破口衝進去。這個戰術在此前取得過很多次成功,此次攻堅戰也不例外,而且規模可以更大一些。蘇軍認為自己的實力遠高於德軍,而且在一陣猛烈的炮擊後,就算是地下三尺的老鼠也會被炸得灰飛煙滅,所以炮擊後應該不會收到德軍的抵抗了,蘇軍計劃第一日就要站在施勞弗高地。
海因里希幾乎將所有的主力部隊放在了施勞弗高地,一共三條防線,縱深可達40公里,整個施勞弗高地因為此前德軍開閘放水而變成了一片沼澤地,對於蘇軍的坦克來說這是災難性的問題,裝甲部隊的優勢瞬間被削減了。同時德軍針對性的部署了反坦克陣地和火炮,對於海因里希來說這是最後一戰了,朱可夫起初的首日登上施勞弗高地的目標沒有實現,反而遭受了德軍痛擊。海因里希提前斷定蘇軍肯定會先進行炮擊,所以讓第一道防線的士兵先暫時退到第二道防線,因此蘇軍的炮擊實際上是砸了個空,等炮擊結束後蘇軍還在興高采烈的認為可以輕而易舉的通過第一道防線,結果第一道防線上全是已經準備好的德軍,向蘇軍展開了猛烈進攻。
進攻的遲緩令朱可夫非常不滿,因為此前已經立過首日登上施勞弗高地的flag,而這時居然站在指揮所里,於是朱可夫下令投入裝甲部隊,事實證明這是大錯特錯了,因為突然投入了裝甲部隊,此前的作戰計劃里沒有裝甲部隊,在作戰時才發現坦克和步兵之間沒有協調,整個戰場亂成了一鍋粥,德軍的防線還是穩如磐石。作戰的僵持令朱可夫十分憤怒,當然憤怒的不只是朱可夫一人,斯大林也是十分惱火,兩次致電朱可夫,批評了冒然投入裝甲部隊的舉措,而且斯大林還告訴朱可夫,攻入柏林的突破口要從南線打開了,這對於朱可夫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尤其是從名譽上來說。兩天的進攻並沒有對德軍的防線造成很大的損失,海因里希依然站在施勞弗高地捍衛著自己防守大師的稱號。
時間來到第四天,蘇軍終於在德軍防線上打開了突破口,一旦突破口被打開,施勞弗高地被完全佔領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德軍也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儘管海因里希盡其所能的發揮了自己畢生的防守才華,但是無奈大勢所趨。剩餘的德軍撤退到了柏林,打算在柏林與盟軍決一死戰,其實海因里希做的已經非常出色了,在兵力裝備不佔優勢,沒有支援和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堅守在施勞弗高地而且對蘇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站在施勞弗高地的朱可夫手握柏林之鎖的鑰匙,通向柏林的道路已經被打開了。
希特勒也許到了盟軍攻入柏林的時候都沒有明白施勞弗高地的重要性,但是蘇軍通過施勞弗高地之後,柏林就展現在了蘇軍眼前了,1945年4月23日,柏林就被完全包圍了,僅僅用了兩個星期柏林就被攻破了,希特勒自殺,納粹覆滅,二戰歐洲戰場也宣告結束了,根據後人的評價,施勞弗高地戰役可以說是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不管是海因里希還是朱可夫,都可以被載入二戰的史冊中。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