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台湾电影票房实时 台湾票房历史

火烧 2021-12-05 08:34:37 1090
台湾票房历史 1.台湾电影的解严时期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随著社会经济泡沫及言论自由的达成,让导演为主导的台湾电影,将电影触角伸向过去禁忌题材,并回顾与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历史与个人记忆。这阶
台湾电影票房实时 台湾票房历史

台湾票房历史  

1.台湾电影的解严时期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随著社会经济泡沫及言论自由的达成,让导演为主导的台湾电影,将电影触角伸向过去禁忌题材,并回顾与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历史与个人记忆。

这阶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党万岁》、《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湾的莫过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员经历台湾光复、二二八事件、及台湾光复初期的历程,具体而微地反映台湾人的历史经验,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荣获金狮奖,使侯孝贤成为国际瞩目的知名导演。之后几年,台湾电影于世界各地大小影展获得不少得奖纪录,这使得主管电影业务的“新闻局”自1990年开始,透过电影辅导金来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

在票房方面获得数亿台币的空前成功、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多部电影亦搭上顺风车取得不错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

《海角七号》同时也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二名。进入21世纪,台湾电影人在选角、摄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岛外,改编自台湾女演员刘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说《Happy Birthday》,刘若英本人并担任主角。

2.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

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

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

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民国时期台语电影兴起主条目:台语电影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

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

[16]。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

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胡金铨与新武侠片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

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

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

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

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

3.雾社事件的历史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岛,发生了血腥的雾社事件。这场原住民与日本人之间大冲突,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此时台湾正处于日据时期。1895年,一纸《马关条约》让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对于台湾,日本也算是苦心经营,1919年开始,日本政府在这一美丽宝岛上,开始建造各项基础设施,比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等等,不过对于台湾的原住民来说,日本人的掠夺是多于建设。

台湾的原住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观念,他们采用游耕,打猎的时候又跟着猎物跑,所以重视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而日本是个现代体制的国家,他们认为土地的资源如果认定不是私人所有,就要成为公有,这样一来,原住民生活的空间日渐狭窄。雾社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此前长愁短恨的多年积怨所致。

雾社位处台湾中部,风景优美,交通发达,曾经是日本的山地模范部落,也是日本人控制中央山脉的重要基地,不过在日本人的眼中,雾社的泰雅族人无非是蕃族蛮人,化外之流。

1930年10月27日,是台湾神社大祭典,雾社地方照例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运动会,泰雅族人认为这是起义的最好时机。第二天,泰雅族人利用运动会,升旗唱国歌为信号,冲进会场,发动总攻击,杀死日本人共计134人。

事件发生之后,日本人立即调动大批警察与军队,在日本正规陆军及警察的进攻之下,抗日雾社的泰雅人退守断崖绝壁,地形险要的山林洞窟。然而他们最终还是为日军所攻破。

雾社起义的六个社当中,能作战的壮丁共1236人,最后有644人死亡,其中290人自杀。

泰雅族人是以上吊的方法自杀的,从当时日本人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吊了很多人,以至于树枝都弯曲下垂。有的妇女为了让男子没有后顾之忧而勇敢作战,就自己先自杀,十分地悲壮。

雾社首领莫那·鲁道看到大势已去,把妻子打死,也在山洞中自杀,他的尸体没有完全腐化,有一半变成了木乃伊。

1933年他的遗骸被日本人意外寻获,日人将其送至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研究室作为学术标本。1974年,国立台湾大学在其族人和长老强烈的要求下,莫那·鲁道的骨骸,方返还雾社的“山胞抗日起义纪念碑”下葬。

4.中国电影史的百年简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

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

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

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

具备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1303036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

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现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

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

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

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代理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

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

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

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

5.台湾一八九五的台湾客语电影

《台湾1895》又名《1895─乙未》,《1895》。是一部描述1895年客家精英抵抗日军接收台湾时发生的一段感人爱情故事的史诗电影。

历时两年筹备、耗时十个月拍摄的《1895》,是部地道的国产史诗电影,拍摄地遍布台湾三十多处名山胜水,包括瑞芳、九份、基隆、新竹横山、苗栗、彰化八卦山及垦丁等多处明媚风光尽收片中。在后制阶段片中这些极致美丽的景色,引起了后制工作人员的惊呼。1895》剧情改编自以【寒夜三部曲】享誉文坛的客籍作家李乔的大作【情归大地】。剧情描述1895年清末期间,台湾士绅群起抗日时,一名客籍义勇军领袖吴汤兴与他妻子黄贤妹之间一段历经生离死别、互信互爱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催泪感动。

《1895》的剧本不仅详细考究当时发生的史实,电影并砸下重金重建了清末、日治初期的台湾建筑、服饰、与家族生活,是一部集合台湾人文、史地及民族的活教材。

这部史诗爱情电影《1895》斥资六千万,由台湾当红的女星杨谨华、李佳颖,男星温升豪及张书豪所演。由于《1895》全片对话以客语为主,其中应剧情需要,也偶有日语、闽南语、国语甚至原住民语,相当能反映台湾语言多元化的现象。 美丽的黄贤妹(杨谨华饰)曾遭土匪掳去,后来虽平安归来,却没人相信她的清白。秀才吴汤兴(温升豪饰)不顾流言依约娶了她,信任与爱令她铭感在心。为了抗日,吴汤兴投笔从戎,组成了客家义民军。当他率领客家男丁为保家卫国而奋战时,他的妻子黄贤妹则与全村女眷共同染衣耕作,作为他的强力后盾。

吴汤兴起初屡战屡捷,后来却在新竹阻挡日军失利,并陷苦战于苗栗。由于兵力悬殊,加上武器粮饷所限,他最后仅能以游击战术,拖延日军南下的速度。原本并肩作战的清官眼见大势已去,纷纷逃回内地,使他处境更如雪上加霜。

盛夏时分、荷香蝉鸣,黄贤妹于苗栗溪畔漂布时,竟意外遇见了牵马路过的日本军医森鸥外,原来日军已兵临家园,情势严重显然超过了预期。吴汤兴最后却仍不幸身亡。哀痛逾恒的黄贤妹,伤心之余决定投井。台湾第一部以客语为主的电影《一八九五》,讲的是1895年台湾客家人抗日英雄姜绍祖和陈满妹的故事,不过片中张书豪、李佳颖、温升豪、吴念真之子吴定谦等年轻演员的热血演出,让姜绍祖的孙女们看了都备受感动。 《一八九五》反映了1895年前后,台湾岛内一段真实的历史. 1894年, 甲午战争爆发, 在对日作战中, 清朝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1895年,台南客家人丘逢甲举旗反抗日本. 许多台湾人对这段屈辱的历史并不熟悉,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电影未及上演,就在岛内引起了轰动。

丘逢甲,1864年出生, 1889年在北京考中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后返回台湾办教育. 1895年5月, 成立台湾民主国,两个月后覆亡. 中华民国成立后,丘逢甲曾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临时政府. 1912年, 丘逢甲病逝于广东.如今,在台湾,有以逢甲名字命名的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1895乙未年,满清因甲午战败割让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人特别是客家人因团结群起抗日而发生过一场战争,这是美丽之岛(福尔摩沙)-台湾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这段日本、中国与台湾间的血泪历史,曾因为政治、种族、民系等种种因素而刻意遭到掩盖,却在百年后的今天,第一次在银幕上呈现。

6.

这个其实我觉得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第一:宣传力度不够,此片在台湾有过很大的宣传,而在大陆就这样默默的上映了,电影院里的海报也贴的不明显,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第二:此故事发生在台湾,而且雾社事件对于很多大陆人来说非常陌生,看这个故事体会不到电影想要表达的精神,就会觉得不好看。

第三:剧情中对日本人的描写比较客观,跟大陆传统对日本人的描写有偏差,显然广电总局也不希望这部片子大热。

第四:此片上映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好莱坞大片,所以票房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7.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趋势

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从《定军山》到《卧虎藏龙》再到2005年周星驰《功夫》、徐克的《七剑》的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

重视电影节的评选与奖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电影节有3000多个,而国际制片人协会承认的国际A级电影节一共是11个。在这林林总总的电影节中,其中奥斯卡是国际A级电影节中举足轻重的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是商业性最强的电影节之一。

中国的电影界对此对于中国电影来讲,奥斯卡不仅仅是一个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机会,更是一个争夺世界电影市场的契机。参加奥斯卡,得奖不易,即使获得提名也同样具有意义。

而如果获得奖项,则对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提升和世界电影市场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001年的73届在奥斯卡的奖项,称为中国武术功夫电影的《卧虎藏龙》再一次使中国武术动作片亮相全球影坛。《卧虎藏龙》是由李安导演的,李安有着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美国的生活经历。

而整个剧组有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演员以及美国和马来西亚的华人演员组成。在获奖的时刻,舆论界称其为“世界华人的电影艺术成就”。

在奥斯卡的奖项提名中,《卧虎藏龙》得到了10个奖项的提名。最终得到了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原作音乐奖等4项大奖。

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级电影节奥斯卡中的举足轻重的奖项。有意思的是,这部配英文字母的华语片还在美国引发了学中文的热潮,甚至有的学校将《卧虎藏龙》剧本当教材用。

2005年,中国电影有了一个崭新的评选活动——中国电影排行榜。排行榜4个项目,每个项目有5个提名。

人们发现最佳制片人中的5部电影有2部是武术动作片,它们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个项目的提名。

电影市场的票房价值杠杆从票房价值来看,《卧虎藏龙》仅在北美就达到了近2 亿美元的票房、台湾的会宇多媒体以8位数即千万元的价格取得了《卧虎藏龙》全球独家动画版权、包括碟片和商业性合作的授权等,《卧虎藏龙》得到数亿美元的收入是毫无疑问的。同样,《英雄》在2004年的7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在美国两个周末的票房达到了1800万美元,最后在全球达到了1.7621亿美元的票房奇迹,而《英雄》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仅占其中的17.24%。

《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权被“索尼经典”购买了以后,其票房突破了7200万美元。来自影片发行方中影发行放映分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7月29日开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剑》,中国首个周末三天票房总计2600万元人民币,这个成绩和《头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

同时头3天在东南亚已取得过4000万的票房成绩,发行负责人翁立表示,“从《七剑》的首周表现来看,总票房达到七八千万难度不大。”因此《七剑》的中国电影排行榜估计也将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影排行榜以电影的票房收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娱乐性的武术动作片将异军突起《我的功夫女友》被誉为2005年的中国“首部现代功夫喜剧”。

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励志等多种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继韩国影视明星张娜拉的电视剧《明朗少女成功记》创下收视高峰,并捧红了张娜拉的亚洲小天后地位之后的又一巨作。

圈内人把其称作是中国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记》。虽然由于档期的原因,张娜拉最终未能出演此剧,但《我的功夫女友》将中国功夫与喜剧的结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许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该片,希望引进现代功夫喜剧《我的功夫女友》影片。2005年3月香港引进内地的首部电影叫《精武家庭》。

它是集武打、动作、喜剧温情于一体的武术动作电影。该片由成龙监制,“成家班”参加了全部的拍摄工作。

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精武家庭》有惊险的跳楼场面和高难度的武打动作。而香港另一武术动作片的明星洪金宝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剧功夫电影《龙威父子》。

《龙威父子》取景于云南和广西一带,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壮观的瀑布河流更衬托出了中国武术动作影片的传奇色彩。在2005年的贺岁片市场里,以周星驰为主演的,作为新年贺岁片的中国功夫电影《功夫》展现了“电脑功夫”和武术真功夫的结合。

此外,影片使这贺岁功夫片不同于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资1.5个亿港币,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莱坞影片的经典段落,十分抢眼。

沉寂了3年以后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侠巨片《七剑》。徐克认为,剑是兵器之王,象征着中国武侠文化的精神,剑中蕴涵着侠义的风度和修养,并且有一种浪漫荡漾在其中,无论在攻击时和防守时,你会发现那其中藏有哲学。

关于剑,徐克认为有很多内容可以发展,一招一势让人们重新认识剑,剑不仅仅是一个打斗的工具,它应该有七种精神,有七种颜色。虽然《七剑》一直被称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电影。

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试映后,有抢走《七剑》的风头的趋势。《琴魔》是一部古装武术动作片,耗资数千万,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费了10万以上。

业内人士评论,《七剑》和《琴魔》这两部动作片的竞争,将带动整个香港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复苏。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互存互进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