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句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原文_翻译及赏析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原文_翻译及赏析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诗三百首 ,月亮,中秋节,思乡,思念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佳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佳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还始觉、留情缘眼,宽频因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相关文章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苍茫云海间_1200字
- 过李处士山居原文翻译 劳劳山居寄呈吴处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杜甫《登高》全文翻译赏析)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全文翻译赏析)
-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我是武陵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句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原文_翻译及赏析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辛稼轩逝世810周年:男儿到死心如铁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代英雄杨再思,以武力征战一统五溪
- 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含义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
- 天子七庙是七座庙吗 题敬亭山庙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