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柳永 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及翻译赏析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原文: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翻译及注释
翻译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注释1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2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赏析
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在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
上片描写从前女子在与情郎相聚时弹筝的情景。起首一句好似一个特写镜头,先画出这位女子的娇容美态。此时她仿佛坐在筝前,旁边站着一位英俊少年。在弹筝之前,她娇羞怯怯,理了理头发。「整翠鬟」三字把她内心深处一股难名状的激动感情恰当地反映出来。下面「得意频相顾」一句,是写这女子弹筝弹到高潮,她的感情已和筝声溶为一片,忘记了方才的羞怯,不时地回眸一顾,看看身旁的少年。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
「雁柱」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斜列如雁行,故称「雁柱」「一一春莺语」,系以莺语拟筝声。白居易《琵琶行》云:「间关莺语花底滑。」韦庄《菩萨蛮》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似为此句所本。前一句以「雁行」比筝柱,这一句以「莺语」状筝声,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使人觉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动筝弦,轻拢慢捻,很有节奏。随着十指的滑动,弦上发出悦耳的曲调。在这里,词人著一「语」字,又进一步拟人化,好像这弦上发出的声音在倾诉女子的心曲。
下片写此时两情隔绝,凄苦难禁。「娇云」二句,语本宋玉《高唐赋》,暗示他们在弹筝之后曾有一段幽会。然而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分离了。著以「容易」二字,说明他们的分离是那样的轻易、那样的迅速,其中充满了懊恼与怅恨,也充满了怜惜与怀念之情。「梦断知何处」,表明他们的欢会像阳台一梦;然而鸳魂缥缈,旧梦依稀,一觉醒来,仍被冷冷清清的氛围所笼罩。
结尾二句,写男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谛听着窗外的雨声。阵阵急雨,敲打芭蕉,这是男子在回忆中产生的错觉,也是他迫促烦躁心情的写照,同时又表现了孤栖时刻幽寂凄清的况味。雨声即为筝声,这样的筝声,最易触动愁绪。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哀乐对比。上片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明快的节奏;下片则情深调苦,表现了孤单寂寞的悲哀。以乐景反跌哀情,故哀情更为动人。词中正面描写弹筝的女子,而以英俊少年作侧面的陪衬;上片中写这男子隐约在场,下片中则写女子在回忆中出现,虚实相间,错综叙写,词中的感情就不会变得单调。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如以「雁行」比筝柱,以「莺语」拟筝声,以「娇云」状远去的弹筝女子,以雨打芭蕉喻筝中的哀音,或明比,或暗喻,都增加了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创作背景
此词是用男子的口吻,回忆了自己喜欢的一位女子弹筝的情景。这是代言体作品,其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诗词作品:生查子·含羞整翠鬟诗词作者:【宋代】欧阳修诗词归类:【爱情】、【离愁】、【音乐】、【女子】